二战苏军的组合拳,十次突击战役歼灭德军260万人
1943年,苏军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北高加索、斯摩棱斯克、库尔斯克和东乌克兰地区(第聂伯河右岸)重创德军,夺取和巩固了战略主动权,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苏军根本变化。苏军连续取得重大战役的胜利,空前增强了全国军民战胜强敌的信心。苏军在长期战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指挥和作战经验,掌握了获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突破德军防御、合围其重兵集团、夜间作战和强渡江河等方面,都有了成功的经验,为苏军在1944年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初的国际形势对苏军进攻也十分有利。盟军已经肃清了北非的德、意军队,控制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局势,又在意大利南部获得胜利,正集结力量准备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在太平洋战场,日军遭受盟军沉重打击,日本实力极大削弱,已失去进攻苏联的可能性。苏军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可集中力量对德作战。 而纳粹德国面对不断恶化的形势,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与苏军作战的同时,还要准备力量对付美、英军队在西线随时可能发起的进攻。为此,德军统帅部把198个师又6个旅和仆从国军队的38个师又18个旅部署在苏德战场,把64个师又一个旅用于对美、英军队在西线的防御,把38个师又两个旅部署在意大利,无法集中最大的兵力。
在如此有利形势下,为把德军全部赶出苏联领土,把战争推到境外,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集中兵力连续实施大规模进攻的系列战役计划。 1944年初,苏军与德军之间的战线,从北往南,自拉多加湖南岸,经斯摩棱斯克南下,沿第聂伯河为界。该线以西的列宁格勒州、白俄罗斯、第聂伯河西岸的东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等广大区域仍在德军占领之下。驱逐敌寇出境,解放全部国土,是苏军1944年的主要任务。当时苏德战场,两军力量对比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法西斯军队已不足500万人,而苏军的作战部队约为650万人,兵力超过敌人30%。武器装备,苏军火炮超过德军70%,飞机超过敌人170%。苏军拥有大量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物资源源不绝,预备队强大,活跃在敌战区有近百万游击战士与主力军相配合。到1944年初,苏军已有足够力量施大规模进攻。
斯大林自德黑兰会议结束返回莫斯科之后,就着手实施战略大反攻。从1944年1月中旬开始,苏军从北起巴伦支海、南至黑海大约4500公里的战线上,连续对德军及其仆从军实施了十次歼灭性打击,这就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著名的“十次突击”。
第一次突击战役是从列宁格勒区域开始的。1944年1月14日,由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和波罗的海红旗舰队,还有列宁格勒州的3.5万名游击队,向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附近地域的,德军第18和第16集团军组成的“北方”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向南突击。至1月19日击毙敌人两万多,占领了红村和罗普沙之后,继续向南边的卢加方向推进。沃尔霍夫方面军在1月14日从诺夫哥罗德的南北两侧发起反攻,激战数天,歼敌1.8万人,于1月20日解放了诺夫哥罗德。与此同时,在更南边的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向西攻击,牵制住德国第16集团军。这样,德军第18集团军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中,于是在1月20日夜间从姆加向西撤退,苏军则追击并解放姆加,至29日先后解放托斯诺等地,从而在莫斯科至列宁格勒的十月铁路全线上肃清了敌人。此后,苏军继续向西推进,到2月底逼近纳尔瓦至奥斯特罗夫一线。
第一次突击战役从1944年1月至3月1日,苏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附近实施,全歼德军3个师,击溃23个师,苏军西进220至280公里,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这一战役共毙敌9万多人,俘敌7200人,彻底解放了列宁格勒市和列宁格勒州,并为今后解放波罗的海沿岸的3个加盟共和国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大突击,自1944年1月24日至4月17日,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西岸)东乌克兰地区发动的进攻,击溃德军66个师,其中全歼10个师,解放了东部乌克兰。苏军在400公里的正面越过国境线,战争开始转移到苏境外。这次战役,苏军在整个德军防线上打开一个宽650公里、纵深450公里的巨大缺口,实现了卫国战争以来第一次战略突破。
第聂伯河以西的南部区域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粮食和农业原料产地,而且是通往罗马尼亚和巴尔干的要道,在战略上和经济上都极为重要。希特勒在这里布置了93个师,其中有18个坦克师,占其在苏德战场上坦克师总数的70%以上。朱可夫指挥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2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指挥乌克兰第3和第4方面军作战。苏军总兵力是177个师,与德军的比例是1.3比1。
在科尔松—舍夫琴科夫斯基地区,德军有9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旅,共约8万人。乌第2方面军1月25日,从基洛夫格勒以北发起进攻,向西突击。1月26日乌第2方面军从白教堂东南面发动攻势,向东南推进。两个方面军的先头部队于1月28日在兹维尼戈罗德卡会师,至2月3日将科尔松—舍夫琴科夫斯基之敌完全包围,经过激战全歼了被围之敌,击毙5万多人,俘虏1.8万多人,同时消灭敌援军2.8万人。苏军围歼战速战速胜之后,乘胜前进,渡过第聂伯河,完全切断了敌人与克里米亚之间的陆上联系。苏军至3月底渡过普鲁特河,进入罗马尼亚国境。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3月上旬歼灭了别列兹涅哥瓦特地区的敌军,渡过南布格河。整个战役在4月胜利结束,苏军击溃德军66个师,即占该地区敌军总数93个师的70%。苏军西进了400公里,解放了第聂伯河西岸东乌地区,进抵苏联国境线,把在苏联境内德军切成南北两段,占据通向罗马尼亚和巴尔干的有利阵地。
第三次突击。1944年3月26日至5月12日,苏军在敖德萨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进行。3月底至4月16日,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进行敖德萨战役,歼敌3.7万人,重创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完全解放了苏联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敖德萨及其附近地区。1944年4月初至5月12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完成克里米亚战役,德第17集团军被歼灭,陆上损失11万多人,海上损失4万多人。第三次突击中的这两次战役中都得到苏联黑海舰队及其航空兵的紧密配合,完全解放了克里米亚半岛。这样,苏军在国土最南方肃清了敌人,苏黑海舰队获得在黑海的行动自由,创造了今后由海路向敌人进攻的条件。
第四次突击。1944年6月10日至6月底,苏军在列宁格勒和拉多加湖以北向芬兰军队展开强大攻势。这次突击,苏军一举粉碎芬兰法西斯军队,将其驱逐到1940年苏芬划定的国界线以西,解放了卡累利阿芬兰的大部分领土,迫使芬兰停战求和。这次胜利进一步改变了苏德战场北翼的态势,迫使芬兰于9月初退出战争。9月19日,苏、美、英、芬兰代表在莫斯科签订停战协定。第四次打击的战役,实际上是苏军夏季攻势的序幕。
欧洲战局发展到1944年夏天,德国法西斯的处境更加不利。在苏德战场德军连遭失败,苏军的反攻越来越猛。6月6日,美英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大规模登陆,终于开辟了第二战场,迫使德军在东西两线作战。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促使德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1944年7月20日,在德军内部发生了谋杀希特勒的事件。事后希特勒采取残酷的报复行动,对德国军官实行大清洗,处决了700多人。这进一步加剧了法西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削弱了德国法西斯本身的力量。在此有利形势下,从6月份到年底,苏军发动了7次战略性的大战役。其规模和影响最大者,为第五次突击和第七次突击。
第五次大突击。1944年6月23日至7月底实施,即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苏军有4个方面军参战,共140万人,德军66个师,120万人。在战役第一阶段中,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第二阶段中,苏军击溃了德“中央”集团军群,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脱维亚的部分领土。
白俄罗斯人民在纳粹德军的压迫下万分痛苦地度过了3个年头,德军洗劫了白俄罗斯人民的一切公共财富,蹂躏了城市,烧毁了120万幢村镇建筑物,使7000所学校变成了废墟。220余万和平居民和苏联战俘惨遭杀害。当时,德寇在白俄罗斯的占领区由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防守,约为80万人,但其中仅有4个坦克师。德军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东线的维帖布斯克、奥尔沙和博勃鲁依斯克等地区,以及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附近。参加这一战役的红军,从北往南,依次是波罗的海的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2、3方面军,总兵力在150万人以上。同时有该区域的30多万游击队的大力配合。
1944年6月23日,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从北面向维帖布斯克方向突击。当天,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分两路出击,于6月25日与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会师,合围了维帖布斯克之敌。同时,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向正面的莫吉廖夫方向发起进攻,并于6月28日攻占了该城。6月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分南北两路向博勃鲁依斯克攻击,于6月27日将该地之敌包围,到6月29日围歼了维帖布斯克和博勃鲁依斯克的德军,同时解放了奥尔沙。在这六天之内击毙德军10万余人,俘虏3万多人。此后,白俄罗斯第3、第1方面军于7月3日解放了明斯克,并歼灭了从东面溃退下来的10万德军,其中俘虏5.76万人。这批俘虏在被押送去苏联东部战俘营的途中,于7月17日路过莫斯科,被在莫斯科主要大街上示众约3小时。当时莫斯科的市民及在此的外国人目睹这20人一排经过 的战俘,为苏军战绩惊叹!的同时,嘲笑这些俘虏是战争期间“进入莫斯科的第一批德国人”。
西进红军,攻势凌厉。在北部,于7月13日解放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8月1日占领考纳斯,渡过涅曼河,逼近德国领土东普鲁士。在最西北方向,苏军于7月27日攻占邵良,到月底进抵里加湾海岸。在中部,苏军于7月27日占领比亚威斯托克城,从而控制了通往华沙的交通要道。在西南方向,苏军解放了巴拉诺维奇、布列斯特等许多城镇,并于7月23日占领波兰的重要城市卢布林。在纳粹统治下,卢布林是一座人间地狱,希特勒在这里设有规模很大的屠杀营,里面有一整套毒气室、焚化炉和处置室。就在这里,纳粹分子把每批200至250人的一批批犹太人、苏联人和波兰人集体屠杀,然后火化掉。每天约有2000人死去。死者总计达150万之多。到达卢布林的红军部队参观了这一屠杀营,激起全军将士对敌人惨无人道的行径的义愤,使他们在执行摧毁纳粹政权的战斗中奋勇向前。
第五次突击结束,消灭德军54万人,给予希特勒“中央”集团军群以毁灭性打击,西进了500至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和立陶宛的部分领土;并在波军配合下解放了波兰的东部,逼近了东普鲁士和华沙。
第六次突击。1944年7月13日至8月29日,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实施。这次突击也是为了支援和配合白俄罗斯战役,当时兵力最雄厚的乌克兰方面军充分发挥了快速部队的进攻作用,取得重大战果:击溃德军23个师,全歼13个师,消灭德军17万多人,解放了西乌克兰和波兰东南部,强渡了维斯瓦河,占领散多梅希以西的地段,为日后攻取重要的西里西亚地区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在华沙至柏林方向上的进攻占据了有利阵位。
第七次大突击。1944年8月20日至9月底,苏军在苏、罗边境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境内实施的大战役。8月20日,苏军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在黑海舰队的配合下,开始发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该地区由两个德国集团军和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组成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防守着,总兵力约80万人。8月21日苏军占领雅西城,继而南下。乌克兰第3方面军从宾杰里以南地段开始攻击,向西推进。8月24日两个方面军在普鲁特河渡口会师,把22个德国师和部分罗马尼亚军队围歼在基什尼奥夫以南的森林地带。同时,苏军还粉碎了胡希以东和普鲁特河东西两岸的敌人。之后,苏军分头向罗马尼亚的中部和东部推进。在此情况下,罗马尼亚人民在罗共领导下,于8月23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和全国主要城市举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尼斯库的法西斯政权,建立了罗马尼亚新政府。新政府成立后即宣布罗退出法西斯阵营,并对德国宣战。接着,罗马尼亚军队与苏军并肩战斗,共同参加反对希特勒的战争。苏军8月31日进入布加勒斯特。在这期间,苏军在黑海舰队的协助下还先后占领黑海沿岸的苏利纳、康斯坦萨等城市和港口。以后在9月份,罗马尼亚军民肃清了境内的德军,国家解放。
9月5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在苏军猛烈打击下,败退的德军在瓦尔纳沉没了约400艘船只。9月8日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在此形势下,保共领导人民于9月9日在首都索非亚和其他城市发动了武装起义,一举推翻亲法西斯的政府,建立了祖国战线民主政府。新政府马上宣布退出法西斯阵营,并对德宣战。所以,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国境,不仅没有遭到抵抗,反而受到保加利亚人民欢迎。9月15日,苏军进入索非亚,之后苏保军队联合行动,至9月底肃清了罗、保境内的德军。解放了祖国的全部领土,开始走上新的道路。
第八次突击。1944年9月14日至10月22日,苏军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动了此役,解放了爱沙尼亚全部领土和拉脱维亚的大部分领土,将30多个德国师围困在库尔兰的土库姆斯至里巴瓦一带。这股被围困的德军大部分直到1945年5月9日德国宣布投降后,才向苏军投降。 这次突击战役,使战线由1000公里缩短到250公里,从而使苏军腾出更多兵力用于东普鲁士和柏林方向上的进攻。
第九次突击。1944年9月28日至1945年2月13日,苏军以匈牙利为主战场,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地区展开。1944年9月29日,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开始向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进攻。10月中旬,苏军进入南斯拉夫境内。10月20日,苏军与南斯拉夫人民军协同作战,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0月底,苏军解放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并于10月28日进入捷克斯洛伐克。12月9日苏军攻占黑沙城,并抵达多瑙河。26日,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在埃斯泰尔戈姆会师,完成了对德、匈布达佩斯集团18.8万人的合围。这时,匈牙利各民主团体召开临时国民会议,成立了临时政府,并于12月28日对德宣战。1945年2月13日,布达佩斯解放。
第十次突击。1944年10月7日至11月1日的战役,苏军先在芬兰最北部进行突击,并追逐德军到挪威境内。至10月底,苏军推进150公里,进抵挪威北部沿海地区。苏军在于15日解放苏联的佩特萨莫,25日攻占挪威的北极地域希尔克内斯市。
苏联红军的10次突击,使德军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据苏联统计,1944年上半年,德军就有30个师又6个旅被全歼,142个师又1个旅损失过半,共损失100多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1944年夏秋,德军又有96个师又24个旅被歼,有219个师又22个旅损失过半。在此期间,德军共损失16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和迫击炮2?8万门,飞机1.2万架。苏军通过10次歼灭性的突击,共歼灭敌人260多万人,取得了对德作战的决定性胜利。除拉脱维亚一小块土地外,苏联几乎全部恢复了战前的国境线,并协同东欧一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解放了他们的国家。苏德战线已由4450公里缩短到2250公里,苏军腾出了更多兵力集中到主要方向作战,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