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3:熙宁新法一二三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3:熙宁新法一二三

画外音

宋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五十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职位。在担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间,王安石和他的团队共出台十几项法令,涉及财政、税收、农业、水利、兵制、科举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涵盖了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新政由于都是在熙宁年间推出的,所以史称“熙宁新法”。“熙宁新法”对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以增强国家税收为目的的“青苗法”;以改良农田、兴修水利为目的的“农田水利法”;以打通全国物资的流动与供应为目的的“均输法”等等,深刻改变了北宋王朝的面貌。在经济新法之中,“免役法”实施较晚,但它引发的争议却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那么“免役法”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它又为什么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免役法”是个什么东西呢?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分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什么呢?就是实际的税收、货币,你做小买卖挣了十块钱,我收你一块,这政府收入了。还有一项叫什么呢?叫力役,说白了就是出劳力。要修农田水利了怎么办呢?我们村叫来几个青壮劳力,修一下。衙门里头有些杂事让你跑跑腿,你来。这个是通过出工的方式表现的,没报酬,白干,这是不是也应该算成是一种收入呢?因为你这实际上是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所以在中国古代作为政府来讲是有两部分收入。一个是往回拿的,再一个是派出去的活,然后还不付工资,这是属于国家强制性的,就是作为民户你应该承担的。

好了,那大家说,那收钱的事儿我们现在不管了,我们知道那税收我们都明白,我们现在也扣个人所得税,就这出劳力的这事儿,它是怎么摊派的呢?这里边有讲究,不是谁都能去的。在北宋把这个民户分为九等,就是一般老百姓分为九等,上四等的才有这能力、才有这基础去从事这些工作。比如你一个流浪汉,你不可能让他承担这些工作。上四等的上等户要出劳力。下五等的,特别穷的,单身汉的,这个户里头没有男人只有女人的,还有比方说鳏寡孤独的,这些他自己的生活都料理不了,都照顾不好,都过不好,你再让他出工,那还让不让他活了?哪些人是免的呢?豪绅、豪强、官员、道士、和尚,刚才说那女户,单户单丁户,就家里一个单绷儿的,还有的是什么呢?还有比如说考中进士。你注意到了没有,就是这些人是免这劳役的,不用干活,这不用干。有些特别有钱的豪强,他只要在政府衙门里头挂个名,说我是个什么官,他也免了。

你注意,我刚才前面说要服劳役,这东西是严格那么规定的,但在实际操作当中,你发现有很多人是可以免的,还有很多人是通过特权也可以不干活的。说白了,真正最辛苦的、跑断腿儿的是哪些人呢?就那中下层的、没关系的、也没多少钱的,你就跑吧。举个简单例子吧,你给人看货,你注意它可是这样,没报酬,你给人看这货物,看仓库,东西丢了你赔。你给人运这货物,丢了,你赔。你给人家去催交租税去了,你说我,做户长的、做里长的,你该交税了,这月你们交二百块钱,那个说我就不交,你把我怎么着吧?那我先给你垫上。有那豪强,去了以后说您交税,我揍你,交税。这斗不过,这个说那算了,我先给你垫上。这一点都不是我瞎编的,就是因为干了这个倒霉差事,很多的上等户就破了产了,就倾家荡产了。

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大家都看到了这玩意儿不是个好差事,那怎么办,就想很多鬼主意来躲这差事,怎么躲呢,比如说尽量家里头少种田、少放羊、少养牛,把自己弄得穷穷的,这样你那个等级户越低,你就不会干这倒霉差事。比方说,人家只是让你去看个门,这没事,

你千万别干那个催人家交租子的、给人管仓库的,那就完蛋了。少养牛、少养羊、少种地,消极的办法。

可是你要知道这样一来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你让他承担了很多他本来不该干的活,他就顾不了农活了,你注意这是核心问题,就这种差役法,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它把农民从土地上给剥夺出来之后,浪费了他的时间,剥夺了他的精力。你想他为了躲这活,他少养羊、少养牛,他没有劳动的积极性,那国家的收入就会少,你知道在古代社会农业的税收、农业的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你让他干点零活倒是把工资省了,可是他给你少交税,这可是大的缺憾,这了不得的事。

怎么办呢?得改,怎么改?王安石就定这“免役法”,这个劳役怎么免?就拿钱来免。他想的什么办法呢?他说你也别上面这四等户了,首先凡是运货的活、管仓库的这种活,就是人家谁都不爱干的这个,你们都别干了,我们聘专人来干,但是每个月得给人三千文钱,得给人钱的、给工资的,这是第一条,这一下把很多人解脱了。再一个,那抓贼的、催人交租子的这些活还真得有人干,这活谁来干呢?这活由三等以上的户来做,三等以上的户做这活儿的时候,它有个前提就是给他也付工钱,而且免他一年的免役钱。你们每年轮一回干这种活,就是去催催租子、去跑跑腿的,每年轮一回,凡是轮不到你的时候,你得交钱,夏秋两季你得交钱,这个钱就是顶了你的工了。这钱用来干吗呢?给人家付工钱,你得给国家交这些钱,你不出工,那好,你就交钱。凡是正在干的那拨人,免你一年的钱。你看,说白了就是拿钱买了那工,对不对?还没完呢,王安石干事那是不会亏本的,这钱按照工交了以后,还得多收你20%的钱,这叫什么钱呢?叫免役宽剩钱。说白了就是说预防着到了灾年灾荒的时候,政府有这多余的钱来赈贫,来付工资的。实际上就是要跟你多收钱,政府把这钱就装到自己腰包里,这叫收入。刚才还说了,和尚、道士、女户、单丁户、官员、豪强,这不是不用服劳役吗?这回你们也得交钱,全都得交钱。你们照顾一下,交一半,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是按照田、土地的、你所拥有的土地的数字来交的钱,本来你应该交三百块钱,交一百五吧。这样一来,基本上等于说是全民都交钱,除了极贫的下五等户,就是九等里边那最下面那五等,那你让他交只能把自己交出去,那交不了钱。你想,你仔细想一想,这买卖划算,你付工资才能付多少,还多收20%,这是一大笔收入。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免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由民户出钱代替直接服役,这样做既解决了大家不愿出差役的死结,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新法。同时“免役法”的实施过程也十分慎重,从酝酿讨论到推行全国,前前后后历时将近三年时间。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正式公布实施了“免役法”,不过让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既慎重稳妥又利国利民的新法却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那么司马光等人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免役法”实施之后的效果又如何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颁布一出去,就有三个人反对,第一个就是司马光,司马光的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很明确说,本来原来我们这上等户,一等、二等、三等,这些上等户们他们轮流每年来服役,就是去出工,现在不让他们出工了,却让他们每年每年都交钱,一年都不落着,这不合理,没这个必要。第二,下等户,最下等的下等户,包括那些单丁户,包括那出家的人,他们本来是不用服劳役的,现在也让他们每年出钱,虽然是只出一半的钱,这会让他们破产的。大家可能不了解情况,那对于真正的穷人来讲,那就是减一半,他都交不出这钱来。我还跟您说,不是交袜子,不是交你们家那口锅,是什么呢,得交货币,钱,真金白银。到你们家收三百块钱,你说我有一双三百块钱的袜子,我给您交了行不行?不要这个,就要钱。我前面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的钱比那货物怎么着,值钱,因为那是什么呢,那是铜的、那是银的、那是金的。你拿一纸币,你说现在今天说它是三百,明天说成是一百,你都没办法。但是他交的是钱,交的是金属货币,这对很多的下等户来讲是很沉重的负担。就对上等户来讲,每年都要交那么多钱再加20%,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司马光说这根本不合理,你这就逼着人要破产,(这是)司马光。

还有呢,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坚决反对。苏轼和苏辙的观点,它的理论基础是孟子的观点,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什么意思啊,就是读书的人就应该高高在上,管着你们这些劳动的人,干体力活的人,说白了就是读书的人地位自然高,出苦力的人地位就是低。我们知道苏轼和苏辙官做得很大,所以第一,苏轼和苏辙就认为服劳役这本来就是农户应该无偿付出的劳动,他就该干,不该给他付钱,付什么钱啊?他也别交什么钱了,他们生下来就该干这个,他们被定义了就是干这个活儿的人,他们干这个活就好比过河要坐船,穿衣服一定要穿织的衣服,行路一定要骑牛马一样,是不能代替的。你现在换过来了,换成什么呢,换成当官的也要出钱来抵工,有地位的人也要出钱来抵工,上等户们也要出钱来抵工,这就不合理,这不符合社会等级的秩序。你看,人就这个想法。第二,说你不是拿钱雇专人来管那些事吗?说这些人都靠不住,谁知道你雇的是什么人啊?我告诉你,这个社会上啊,苏辙说,这个社会上真正的中坚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这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他们可靠,为什么呢,他们是有产阶层,他们稳定,他们不会动乱,所以这个社会的所有财富,大部分的财富都集中在他们的手里,他们手里拿着钱就跟国家手里拿着钱是一样的。你现在天天骚扰他们,让他们去服劳役,让他们又要拿钱来买工,他们能稳定吗?他们的利益你想过没有啊?没有。苏轼说像我们这些当官的,我们不远千里到外地来做官,你现在让我们还要交这份钱,这算什么钱啊?我当了官还要去给你服劳役啊?我一天到晚辛辛苦苦的当完官了,我听个小曲、吃香的喝辣的,我雇个厨子,这我也要出钱啊?不出,我不愿意出。

你知道王安石改革变法它为什么很困难?我们以前所了解的苏轼,在西湖上,在黄州那儿看长江,但是你不知道他们是哪个阶层的人,就是这个改革如果改到他们脑袋上,那说出来的话可就不像“大江东去”、不像“欲把西湖比西子”那么好听了。实际上就是改到他们自己身上来了,所以他在为他的阶层说话。最离谱的是,宋神宗是很支持这个“免役法”的,为什么?“免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两个,第一,让农民回到土地上,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保证农业的收成;第二,国家把钱收上来一部分。跟大家说实话,收上来的钱跟付出的钱差距很大,实际上用不了那么多钱,这个行为里头实际上有政府盘剥了老百姓的一个意思,所以两方面都有,既让农民回到土地,政府又有收成,他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最不满意的是谁呢?最不满意的就是上等户,豪强、官员,因为他觉得我不该出这个钱。还有不满意的是什么呢?是特别下层的人,就是我刚才说那收一半钱的,他本来就没什么钱,你就是收他一半,那一半就要了他的命了。实际上是处在中间的这部分人他比较高兴,为什么呢,他是主要的劳动力,他要回去种地,他要产出,所以他用一点儿钱就把这个劳力给买回来了。

我们说这个“免役法”推行起来是很艰难的,但是它给北宋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它减轻了大部分农民的负担,让他们不必再跑东跑西地去走工,而且还增加了收入,所以这“免役法”在当时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宋神宗还是非常支持地把这“免役法”一直贯彻下去。说来也很可笑,这苏轼最开始他反对“免役法”,他反对“免役法”呢,说这“免役法”触及到了他和他的弟弟还有他们这帮人的利益。等到后来,王安石去世了,宋神宗也去世了,这司马光当了宰相,司马光要废除这个“免役法”的时候,他(苏轼)不干了,为什么呢?他们都看出来了,这“免役法”是增加国家收入的一个好办法,不但把地种了,收成有了,还能收不少钱呢。到了后来这“免役法”一直断断续续地在实行当中,这就能看出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个“免役法”在当时是一个很有用的新法。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在王安石的新法中,涉及军事方面的也不少,比较重要的比如解决军事编制问题的“将兵法”,比如解决朝廷饲养马匹负担的“保马法”,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保甲法”,这个新法本来是要解决困扰朝廷多年的社会治安问题和军队冗员问题,但是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宋朝军队的立足之本,那么“保甲法”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宋神宗又会如何对待王安石的这个新法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第二个法呢,我们要介绍的是“保甲法”,保甲的这种制度形态是早已有之,为什么到北宋的时候,到王安石的时候又把这“保甲法”给拈出来呢?从表面来看,就是为了维持社会治安。当时这么规定的,十家为一保,十户人家为一保,头儿叫“保长”;五十家为一个大保,头儿叫“大保长”;五百家集在一块儿,叫都保,这都保头儿叫“保正”。主要是干什么呢?从表面来看,主要是防火防盗的,比方说村子里头发现有强盗了,有贼了,得保长或者这大保长,或者这都保、保正招呼一声大家去抓他。还有,如果你这保里头有人有了刑事案件,犯了法,怎么办呢,你得举报,你得把他抓起来。如果你没有发现,那要查你这保长,你的责任。还有,如果你们保里头来了一些来路不明的人、鬼鬼祟祟的人,你也要检举。总而言之,就是在你这一个保里头,在你这一个大保里头,所有的社会治安问题,所有的村子里的安全问题,就你们都负责了。如果出了问题,就拿你们是问。如果你们能抓着贼,那就奖赏你们,奖赏你们的钱从被抓那人身上出来。

大家说那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的话,这也没见得有什么改革啊?这里头学问可大了,有人就不愿意当这个保丁,这里边每一个人,如果你们家有两个男丁,那就要出一个当这个保丁。有人不愿意干这保丁,怎么不愿意干啊?把自己手指头剁断了,说自己残疾,不愿意加入。大家说有这么严重?不就抓个毛贼吗?至于这样吗?至于。你知道王安石规定的这“保甲法”里边,对这些保里边的这些成员是怎么规定的吗?他们要练兵习武,就那正规武器、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那不许买,也不许制造,但是那弓箭什么的、什么小刀、什么弓箭这可以,你要弄一大刀,还弄一锁链枪这个不行,你不能弄成正规军。实际上你知道王安石弄这个保甲制度他有一个什么原因在里头,他想把这个建立成一支庞大的民兵组织。

当时宋神宗对他组织这个保甲制度是有疑问的,神宗说我觉得这有点扰民吧?这些农家户天天搁地里头种地,一天累得跟什么似的,完了还得天天的到操场上训练,训练完了之后,每天晚上敲锣打鼓的,敲着锣还得在村子里巡逻,还得打更,然后还得抓住犯人,还得看着他,这是不是有点扰民呢?王安石说这不扰民,这只要组织得有纪律,把他们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可能顶大用。宋神宗说能顶什么大用啊?他说您想啊,得培养他们的国防意识,得让养兵和练兵一样练他们,说这么练有什么好处呢?说这个好处可大了,我给您算一笔账您就清楚了,他说您看我们现在这军队,北宋的军队我原来讲过的叫什么呢,它实行的是雇佣兵制度,就是职业军人。宋神宗的时候那军队有120多万人,这120多万人是什么概念啊,就是天天的就是军人,不干别的,拿着工资,真正的职业军人,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干。就是国家每年的六分之五的收入是用在这些人身上,用在军队的身上。你想,全年的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用在军队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开支。而且这支军队的来源特别那个,灾荒年间吃不上饭的青壮年,吊儿郎当的那流氓阿飞都给你拉到军队里头,这样一举两得,既能把这帮人从社会上拉到军队里养起来,成为兵源,同时社会上少了不安定因素。你想这军队的组成都是什么呢?这些人做了职业军人以后,每年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所以养尊处优,打仗不行花钱行,没有战斗力。所以王安石一石两鸟,他第一看到这战斗力根本不行,他怎么呢,他想训练一支有战斗力的民兵队伍,第二花钱太多,可是他实行的这“保甲法”这是兵农合一的,我刚才说了,除了不让买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之外,剩下那些小弓、小箭、小刀什么的那都是自己花钱买的,国家顶多再给你补贴一点,但是比起庞大的军费开支来讲,这简直就是小事。

当然了,别人也会有疑问,对这“保甲法”反对意见最大的就是司马光,他说了三条理由,这三条理由听上去都是非常有道理。第一,他说平时都是种地的农民,现在突然拿着刀

拿着枪骑着马,天天给这村子里转来转去的,看上去就是不祥之兆,有点瘆得慌,全民都皆兵了,这是第一条,他说这个看上去不是怎么好的一个兆头。第二,说你想拿这支军队去跟那个游牧部落的骑兵打仗,那简直就是开玩笑。人家那些辽国的、西夏的、契丹的人天天就在草原上驰骋,天天就练习骑马打仗。你这些人拿一苗子拿一小刀,在操场上练练还行,真要是战斗起来了,打起来了,肯定不行。意思就是说整个一白费钱、白费精力、白费神。第三,是最致命的,说好了,你把人民武装起来了,他们都学会打仗了,他们都会了一身好的武功,他们就缺的是机会,你不让他们到前线打仗可以,他可以造反呢,遇到灾荒年间的时候,长得都很彪壮,武艺又高强,那还等什么呢?揭竿而起。你这不是在给自己的后院培养了一个坚强的、强大的、掘墓的部队吗?

前头那两条听听也就算了,后头这一条就跟棒槌似的,就敲到宋神宗的脑门上了,神宗怕的就是这个。神宗说这保甲制度可以推行,但是我有保留意见,必须确保京城驻守的职业军队的数字和全国各地其他地方驻守的职业军队的数字,保持一样的数字。比方说在京城我驻守了五万人,那么全国其他地方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也只能是五万人,这样确保保卫京城的部队始终处在绝对强大的优势,这可不是能用民兵来代替的。所以你注意,王安石的“保甲法”,第一,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封建社会和北宋时期封建社会的农村、城镇甚至是城市的社会治安,这没得说的,这第一。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成为正规军的补充部分,但是它能不能代替这正规军呢?它是绝对不可能代替这正规军的,因为如果代替了正规军,那就等于打倒了北宋的祖宗家法,这对宋神宗来讲,对任何一个北宋的皇帝来讲都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所以王安石他不可能让兵农合一彻底地代替这个募兵制,他的“保甲法”只能是对职业军队的一种补充,这是他的第二个很重要的法令。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熙宁新法”的效果极其显著,在经济方面,国家财政终于实现了收支平衡,并逐渐有盈余,物价开始趋于稳定,社会呈现了此前数十年未有的繁荣景象;在军事方面,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取得了多场对外作战的胜利。当然,“熙宁新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科举方面的新法。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无不以诗赋为核心,考场和官场上追求浮华、不务实际的风气日渐盛行。王安石本人就是从科举考试中亲身经历而来,对其中的弊端更是深恶痛绝,于是,“贡举新法”应运而生。那么,这个新法真的能够解决以往科举取士存在的弊端吗?

百家

讲坛

康震

我们要介绍的第三个很重要的法令,就是“贡举新法”,就是科举的新法,这科举的新法在王安石来讲有一个很重要的改变。我们前面也涉及过这方面的内容,就是在唐代的时候要选拔进士,最重要的就是考你的诗、诗赋,看你的诗写得怎么样,看你的骈文写得怎么样,看你是不是很有才华。到王安石这儿不,王安石把所有考试的科目都取消,只保留进士科,而进士科里头完全不考诗歌,只考什么呢,只考儒家的经典著作,只考你的策论,只考你对于这些经典著作的理解,考你对于现实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说白了,就从原来的科举考试的那种注重测试你的文学才华转向注重测试你的实际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当时有一次科举考试一共有829个人中了进士,其中有一个人叫叶祖洽,这叶祖洽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歌颂改革变法的,这文章里头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呢?

“祖宗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叶祖洽说,北宋建朝以来,一直都是因循苟且,我们陛下继位之后,大兴改革之风,所以社会上表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当时王安石的助手吕惠卿主考,就把他点为状元,第一。结果进行复查的时候,别的考官就不是改革派了,就是反对改革的,就把这个人的等级翻了

过来,用当时有个叫上官均的考生为第一名,把这个叶祖洽排到第二。结果这个考卷最后定名次的时候,拿到神宗皇帝那儿去定的,神宗看了之后,就把这名次又给翻回来,把叶祖洽定为第一名。这次科举考试,考试的原则和方向就是按照王安石所倡导的不尚华丽的诗赋,而专门致力于写那种策论,尤其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策论,所以王安石所从事的这个“贡举新法”的改革,对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来人们认为写漂亮的文章就能考中,所以大家一窝蜂地都去写这种漂亮的文章,却发现很多的人才不实用,你让他去做官,他只能写漂亮文章。所以这在科举考试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就是从此开始重视了什么呢,实际的能力。

你现在注意到了,我们讲到的这三个变法的法令,“免役法”从本质上来讲是要把农民、把种地的人、那些主力军,让他们从杂务当中解脱出来,回到土地,增加土地的收入,同时政府在他们腰上再捋一把,交点钱,既增加了土地的收入,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收的还是现钱,这是经济。保甲这一块,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王安石的思考是很深远的,为了提高战斗力,还能再省钱。从科举这一块,是为了要一些务实的人才。所以你看我们选的这个,给大家讲解这三个法令,在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当中它为什么很具有代表性?就是王安石要理财,说白了就要挣钱,要为国库挣大量的钱,这钱从哪儿来呢?就从这些法令上面来。王安石的确这样的法令为改变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状态,特别是改变长期以来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介绍的这三个很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法令,这些法令是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为国家赚了很多钱,但我刚才也没少讲,每个法令出来都有非常强大的人物在反对它,而且我刚才特别指出了这些法令,特别是“免役法”,触及到了当时社会中坚力量的利益,那肯定得有人反对他呀。我为什么给大家介绍这些法令呢?为什么介绍了“青苗法”,还要介绍“免役法”、“保甲法”,还要介绍这“贡举法”呢?就是要告诉大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反对王安石,王安石是在给国家挣钱呢,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反对他呢?因为他挣的钱里头有一部分的钱是从那帮人身上抠出来的,不反他才怪呢,我还让你当这宰相啊?你再当下去我们就什么都当不了了。所以王安石这宰相做了一段时间,就有点做得不太稳当了,这也就是我们下一集要给大家讲的内容,谢谢。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作为改革变法的领袖,王安石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反对派首选的进攻目标,虽然皇帝宋神宗对王安石无比信任、无比支持,虽然他们二人被称为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但是皇帝还是没有经受住反对派一波又一波的轮番进攻,就在改革变法的关键时刻,一幅图画竟动摇了宋神宗的立场,也最终动摇了王安石的相位,让变法走向了低谷。这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宋神宗的变法立场为什么会产生动摇?而王安石还会受到哪些攻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四集《一张画击倒王相公》,敬请关注。

(0)

相关推荐

  • 司马光反对、苏轼也反对,反对一样吗?他们反对什么

    宋朝主要的问题在于在于政治军事体制,而当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其中最为著名者,莫过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影响极为深远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它 ...

  • 你了解王安石多少?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荊国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

  • 从金融的角度看北宋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十)-熙丰变法(3)

    仁宗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夏议和,此后数十年间虽然双方冲突不断,却都是西夏土匪与北宋豪强之间的乡间械斗,再未升级为两国战争.现在,神宗重建封桩库,要彻底制服这个已经与北宋王朝称兄道弟数十年的异族帝国--西夏 ...

  • 【史海钩沉】司马光和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由北宋神宗主导.宰相王安石负责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这场变法开启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结束于宋神宗去世时的元丰八年(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8:讲课也能惹出祸

    画外音 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写出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得到了宋神宗的极大重视.宋神宗迫不及待地要让王安石将心中的改革构想和盘托出.然而,王安石却对此迟疑不定.他深深知道:此时的朝野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21:可怜人间四月天

     画外音 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虽然他自己反复推辞,但皇帝宋神宗还是给他保留了宰相的待遇,并依然对他的生活高度关注.万般关心.然而,王安石却只希望做一个平常的老人,过一种平凡的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8: 翻案诗文第一家

    画外音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常常是别人说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说不尽的王昭君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说不尽的王昭君 画外音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堪称诗文大师,他的诗作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5:百年帝国烂摊子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5:百年帝国烂摊子 画外音 王安石走上仕途以后,尽管有多次到京城汴梁为官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在京城里尸位素餐,而是一心在地方上为百姓们办点实事.然而,宋英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6: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6: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画外音 身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留给后人巨大的想像空间.在我们心目当中,王安石是一个很坚决,很有意志力的人,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果敢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7:北宋百年第一札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7:北宋百年第一札 画外音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一生从政时间近四十年,从基层的签书判官开始,直至位极人臣的宰相,撰写的奏章可谓成千上万,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奏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9:拗相公与司马牛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9:拗相公与司马牛 画外音 说起王安石与司马光,那可真是北宋时代绝无仅有的一对政治双星.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即公元1019年,比王安石大两岁.司马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5:东山再起也枉然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5:东山再起也枉然 画外音 改革变法的不断推进,必定要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巨大利益,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王安石逐渐走向被动,并不得不到外地做官.但在离开相位之前,他在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