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书海好,畅游亦需好向导
摄影by有鹿
No.39-41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读:陪你读到世界尽头》
《我读:我想和你一起虚度时光》
开始阅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选择的范围相对狭窄,大多在通俗小说、文学类、生活教育等方面。选书读书是一个主观行为,读中自有乐趣。而如果单纯依照兴趣,时间久了会有种不平衡感,类似于身体的某部分肌肉长期得到锻炼非常发达,另一些部分却从未得到锻炼,羸弱不堪。
怎样去拓展并不擅长领域的阅读呢?当觉察到自己的需要,可能要找一些辅助,比如一些介绍书的书。《我读》就是这样一套系列图书。它像是书海的向导,带领读者去往不同“地域”,文学、历史、经济、政治、自然科学等。领域宽是基础,还需要“向导”本身是读书人,并且有自己的判断、思考。
在《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前言中,梁文道先生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并不是说一本育婴指南会比《史记》伟大。对于如何读书我们有选择的标准,有品位的判断。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同时,他也表示:读书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可能要有一点运气。……通过教育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你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
图片引用
《我读》对我来说仍是难一些的,对比读小说的速度就可以明显看出了。但它仍旧使我获得一些乐趣。我在一个个陌生的作者中穿行,经过一个个并不熟知的领域。他们使我不由自主地更谦卑,使我看到特立独行仍有同类,也激发我的好奇:越发想去认识广大世界、认识自己。
书里介绍读书者的故事,“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查令十字街84号》)
也有写作人的心得,“把写作看成一种工作,用体力、精力、脑力”,“每天都很有纪律地去干一些事情,……有纪律的生活方式会带来额外的哲理上的领悟”,“我对败绩已经习以为常”,“人世间令我徒叹无奈的事情多如牛毛,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无法战胜的对手亦不计其数”。(作家村上春树)
许许多多我初次认识的发着光的人和他们的见解。
“知识的态度是谦逊。人总会老的,天才也终会衰退。只有一样是真的,那就是追求知识的乐趣,值得我们为它献身”(作家丹尼尔·凯曼)
“知识不是中性的,同样的书、同样的知识,由不同的人体现、构想甚至描述出来的时候都是不同的。那些知识无法离开人和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
“你要培养良好的学养,多读文学作品,多看书画,多听钢琴之外的音乐作品,千万不要只顾练琴”(大音乐家斯克里亚宾)
近十年的国内书籍评比中,鲜少出现自然科学类图书。《我读:我想和你一起虚度时光》提到了这一现象。梁先生坦言,读这一类书他也是外行,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理解。他寄望大家对自然科学、天文类书籍产生兴趣,使国内也能写出类似《星际穿越》般的科幻电影。
他推荐了几本书,如艾伦·莱特曼的《g先生:关于宇宙创造的小说》和《爱因斯坦的梦》,以及解读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书等。美国物理学家、国际知名科普明星布莱恩·格林曾写过《宇宙的琴弦》、《隐藏的现实》,他很擅长把晦涩的理论解释得易于理解。而他曾客串出演《生活大爆炸》的经历,让我感到与高不可攀的科学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我要马上去那一集,仔细看看。
特别要说的,《我读》系列中除梁文道先生外,还有马家辉、何亮亮、吕宁思、邱震海等学界人士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