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安十二时辰》后感

近日读完了电视剧怎么也看不下去的《长安十二时辰》。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太,不曾想开始了就一发不可收拾。

首先从写作上来说,这本书的写作难度我认为还是比较高的。全书二十四章分别对应了24个时刻。我是在读了四分之一的时候才发现了作者这个疯狂的想法的。当时我非常惊讶,因为这对于写作者的要求非常高,几乎要在每一章节都刻画各个场景的变化,而且场景的切换也必须拿捏好,节奏也要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带领着读者走到最好。这本书在这些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要给作者点个赞。

从内容上看,全书的可读性也很强,因为本身节奏较快,事情发展环环紧扣。而且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当时长安有着大量细节的描写,包括一些用语和名称,都体现了作者在史实方面的用心,想必是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全书我除了觉得结尾有待商榷外,其余的都让我好好过了一把历史的瘾。

书中的有些句子和段落给我带来了些许思考:

  1. “你若不去玩弄人心,本已经赢了。”

    这句话是岑参对着元载说的。元载在书中是一个极其精于算计的人,能够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利用一切可能,给自己谋利益。正是因为如此,他在权衡之际的迟疑,往往会让他在关键时刻落了下风,甚至是满盘皆输。结局是,元载最后还是成为了宰相,这可能也是当时的风气使然,政治上的智商让他平步青云,虽然最后的下场并不好,可是他的大半身还是成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这样书写这个人物,是否有隐喻当今时代的意思,亦或许正是这样的利己主义者才能官运亨通,无关乎时代,无关乎国籍。

  2. “只不过在这些描述里,张小敬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细节,渲染另外一些细节。这是一场不公平地决斗,他必须极其谨慎地处理每一句话,绕着圈子接近目标,而对手只消闭上嘴去死,就赢了。”

    这一段是张小敬想要说服曹破延说出右杀的下落,曹破延几乎已经没有了求生的意志。因此张小敬需要通过语言的技巧触碰到其内心的软弱之处,来撬开他的嘴。这像极了之前遇到过一个做催收的朋友,他说其实催收非常需要技巧,你要在跟被催收者的谈话技巧中,判断出哪些是他特别在乎的,然后去攻击他,这样往往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语言或者说文字是可以轻易欺骗别人的,其实数字也是一样的,通过不同的铺垫,不同的组合,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我们希望的结果,可以引导他人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理解和思考。这可能是技巧,也可能会变成陷阱。刀是善是恶,最终还是取决于持刀者。

  3. “东市的阿罗约是个驯骆驼的好手,他的必胜梦想是在安邑坊置个产业,娶妻生子,彻底扎根在长安。大兴坊里住着一个姓薛的太常乐工,庐陵人,每到晴天无云的半夜,必去天津桥上吹笛子,只为用日光洗涤笛声,我替他遮过好几次犯夜禁的事。还有一个……”

    这一段是张小敬回答为什么要以身犯险去调查这件事的原因。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出了长安城里的一个个小人物,他的回答是“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过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会尽己所有”。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每一天就是这样普普通通,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细节定义了我们每个人普通人,定义了生活,这样的生活定义了一个城市,定义了一个国家。能够让普通人安安心心的过着普通的日子,就是一个国家的最高使命和追求——安居乐业。

    现在我们总在说大数据,大数据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我们在数字里解读这个人,可是他们的故事呢?你也能从数字里解读出来吗?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温暖,真正的关心,而不是通过作弊让我们心甘情愿的被骗。

  4. “这是一件应该做的事,但这是一件错事。应该做,所以我做了,即使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么做——但错的终究是错的。”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大致是真正的天才就是可以在脑海中有两种对立的想法,但是不影响其正常行事。张小敬为了一条关乎全城百姓的消息,杀了自己在黑帮中安插的眼线。他认为必须做,但这是一件做事。我们在生活中不免遇到两难的情况,我们判断的依据也是排列优先级,那被我们放弃的那件事,或许是更为正确的,但我们别无选择。

    或许就像身体还是事业,许多人重来一次,还会是同样的选择。我们未必会遇到像书中主人公这样棘手的选择,但我们既然选了就要果断地执行下去,否则我们可能同时失去所有。

书中长安的十二时辰,是这本书的一生,却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一天,生活不会在一天之内改变,未来的每一天,且行且珍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