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腐儒张昭解析,了解后也许你会喜欢上他跟东吴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东吴的张昭是一个腐儒,但这其实是《三国演义》误人之处。它为了烘托诸葛亮的胆大与智慧,把张昭描绘得十分懦弱而且糊涂。但历史上真实的张昭完全不是这种形象,如果你认真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张昭这个人其实十分可爱,而且是一个可敬的人,称得上一个贤者。
入仕前的张昭
年轻时的张昭就因为很有才干而名气很大,但是这个人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张昭是徐州人,跟本州东海郡的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但其实是虚构的情节)、琅琊郡赵昱都是好友,另外陈琳也是他的好友,这些都是日后被各家势力重用的大臣,充分说明了张昭的人脉是很广的。
所以有人举荐他为孝廉(这是汉朝当官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张昭拒绝了;陶谦让他当茂才(汉朝入士另外一个重要途径之一),他也没答应。陶谦因为这事,把张昭关了起来,但后面好友赵昱冒险将他救了出去。(可见人脉的重要性)出来之后,张昭便移居到了江南。
我这里做一个猜测,认为张昭早年应该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想做一个隐士,不愿意介入政坛。当时天下大乱,江南相对安定一些,所以他才想着到江南“隐居”起来。而且跟他有一样想法的人应该也有很多,这大概是为什么日后东吴崛起之时儒生特别多的原因。
不得已出世的张昭
不过当孙策跑来江南创业的时候,江南地区暂时就不太安定了。这个时候孙策身边都是武将,急需能安稳内政的文臣,听说张昭在江南,马上就来拜访了。张昭开始还不肯,但是年轻的孙策硬是耍赖,到他家里拜张昭的母亲,弄得张昭很不好意思,无奈只好出山了。孙策当场就安排张昭做长史记兼抚军中郎将。这个长史,可能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秘书长,是文官当中地位比较高的,这可以从侧面说明孙策这人对张昭的重视。
孙策将行政方面的事情全部交给张昭,张昭也办得井井有条,算是对得起孙策,君臣二人关系十分密切。之后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张昭。于是张昭继续为东吴势力服务,迎来了第二任主公孙权。
辅佐孙权的张昭
不得不佩服,张昭是一个很有主见跟能力的人。孙策死后,张昭让孙权不要哭,而是扶他上马,带着队伍出巡。这其实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手段,一来是让东吴的人知道新主公上任了,二来也稳定了人心。张昭可以说是孙策时期东吴的“二号”人物,跟他一起出巡,孙权的地位跟威望能迅速建立起来。所以东吴在之后的日子里,君臣比较团结不是没有原因的。
张昭是一个很敢说的老臣,对孙权进谏有时也是毫无情面的,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
第一件,是孙权喜欢打猎,有时还会上去跟野兽肉搏。这事被张昭知道了,就对孙权说:“如果主公因为跟野兽搏斗出事了,被天下人耻笑怎么办?”孙权听了脸一红,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太年轻了,考虑得不周到,惭愧,惭愧!”
第二件,孙权也喜欢喝酒,经常跟下面的大臣喝得烂醉。这事被张昭知道了,直接就将孙权比作商纣王,酒池肉林的,当时商纣王也认为只是作乐,没什么不好的,不知道孙权你觉得有没有什么不好的。这怼得孙权答不出话来,沉默了好久就把酒宴撤了。
张昭敢谏言,这说明他的性格很正直,而孙权能听进去,说明他还算贤明,是一个明主。
孙权、张昭君臣冲突
不过张昭总是以老前辈的口吻训孙权,对于这个年轻人,有时难免会不服气。最厉害的一次是跟公孙渊有关,大概发生在张昭退休之后。
公孙渊可能你比较陌生,但说了三国时期“第四国”也许你就有印象了。公孙渊是辽东地区的割据军阀势力,当时孙权就想派使者去封公孙渊为燕王,以此来争取公孙渊的支持,好在东北牵制住曹魏,让他跟诸葛亮更好地对抗曹魏。
孙权本以为自己的计策很高明,便召来了张昭询问。结果被张昭浇了一头冷水,评价说是一个可笑的策略。当时孙权是气得发昏,把刀放到案几上,一股脑儿把心中的怨气全部都发泄出来了。
孙权说:“东吴的文人在朝廷都拜我,在下面都拜你,这是我让他们这么做的,这是因为我对你很尊敬。但是你总是不给我面子,当众训我,让我很没面子,有时候都差点做出后悔的事情。”这“后悔的事情”,暗指杀张昭。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张昭只好说:“我的意见你不会采纳,我还是要说,是因为太后(孙策、孙权的母亲)临死的时候把你托付给我,我永远记得这件事,怎么敢不愚忠呢?”
孙权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听了这话,把刀重重地摔到地上,跟张昭君臣二人抱头痛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君臣二人还是有血有肉的,两人之前的情谊,不知道有没有感动到你,反正是感动到我了。
不过孙权并没有听进去张昭的谏言,还是派使者去辽东了。张昭知道了这事,气得托病不再上朝。孙权也气死了,叫人用泥土封住张家的大门,而张昭也很搞笑,叫人从里面再封了层。(感觉像是小孩子在闹脾气一样,是不是?)
后来公孙渊果然如张昭所料,杀掉了使者,孙权既后悔又惭愧,叫人去向张昭道歉。结果张昭不领情,但孙权也是蛮大度的,亲自去了。可是张昭仍旧闭门不见,孙权一个生气就把张家的大门烧了。然后张昭就躲在第二道门里面,并且第二道门也关了。
等孙权冷静下来的时候,赶紧叫人把火灭了。还好张昭的几个儿子劝动了老人家,扶出来拜见孙权,这才化解了尴尬的局面。孙权一个高兴,就跟张昭一起乘车回宫去了。后面一直和好如初,直到张昭逝世,享年81岁。(孙权也很长寿,活了71岁。)
对张昭的评价
从这里你应该不难看出,张昭不仅是一个很有才华,且很有主见的人,不愧是东吴的“二号人物”;同时张昭也是一个敢于进谏的忠臣,是一个十分可敬的人,而从他们君臣之间的故事,你还能感受到那么一点可爱的成分在里面。从张昭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东吴对儒生的重视,初期、中期君臣之间上下一心,十分团结。《三国演义》里的张昭跟东吴,其实不完全符合史实。
当然了张昭也有污点,那就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南下,张昭站在“投降派”这边。不过我觉得,可能这不能完全怪他,因为孙策临死的时候就跟张昭说过。如果曹操南下,东吴这边抵抗不了,张昭可以自行决定,率领大家向曹操妥协。另外一方面张昭在入仕之前,一直是想当隐士,可能更偏向于和平,少点战乱,这个性格可能也是造就他想妥协的原因之一。
当时张昭的想法,是对是错,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这丝毫不能掩盖张昭独特而可爱的人格魅力,我觉得这个人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