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生气,打完后悔:父母为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A向我说了一件事。她和三岁的女儿一起洗澡,女儿不停地把凉水泼到她身上,起初,她好言相劝,说:你别往我身上泼水,女儿毫无反应,又泼了点水,她有些生气,耐着性子说:再告诉你一遍,别往我身上泼水。女儿笑了一下,继续泼。每次女儿泼过来的凉水,都让她起一身鸡皮疙瘩,她越来越生气,终于在女儿又一次往她身上泼凉水的时候狠狠的打了女儿,女儿放声大哭。

  A打完女儿,也有些后悔。但是她在跟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表示:虽然也知道不应该打孩子,但是当时确实很生气,我已经五次三番的提醒她了,而且凉水泼在我身上又确实太难受。

  A所描述的情形并不少见,生活中动辄雷霆大怒打骂孩子的父母很少,大多数都是“忍无可忍”才打孩子。但是结果还是打了。这种情形,很容易让父母陷入一种矛盾的心情:在事发当时情绪很难控制,在事情过后又很容易陷入后悔。

  所以,很多人感慨:当父母实在太难了。

  这个现象,涉及父母的情绪管理以及如何与孩子沟通。今天这篇文章,我将结合这件小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父母的情绪管理那么难?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是什么导致了父母的不能自控?

  

  1. 家庭争执本质上是权力之争

  权力之争无时不刻不存在于家庭争端当中,但是人们很难觉察。因为说到权力,大部分人想到的多是职场竞争,很少有人和家庭联系起来。但是,识别权力之争却非常有意义。

  ① 女儿的逆反:争取的自己的权力

  但大多数因为情绪而引发的争吵,本质上都是权力之争。所谓权力之争,其实就是争夺“谁说了算”、“到底听谁的”,本质上,权力之争是争夺自我意志的表达。

  即使像A的女儿这样的幼童,也会有潜意识上的权力之争。这是因为“自我掌控感”是每个人天性的需要。即使是小孩也不例外。

  A描述的场景中,为什么女儿会一遍又一遍的往她身上浇凉水?根本原因是女儿的逆反。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第一逆反期发生在两三岁,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的自主意志开始萌发,所以从行为上会显得有些“偏执”。A的女儿最初泼水可能是出于好玩,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被A明令禁止的时候,她在潜意识里就产生了对抗的情绪。

  这也是“逆反”的一个重要类型——禁果逆反。人天生就会对“禁止”有逆反之心,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天天唠叨让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但孩子却总是不能如家长所愿的原因。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A母女都在无意识的进行着权力之争。A让女儿不要用凉水泼自己,而女儿则坚持自己被妈妈禁止的行为。她们都在争夺到底“谁说了算”的权力——虽然这些是无意识的行为。

  当作为权威的母亲发现自己无法掌控女儿的时候,便恼羞成怒,狠狠的打了女儿。

  

  ② 识别权力之争的意义:识别控制

  识别权力之争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觉察自己是否因为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心生愤怒、恼火等负面情绪。

  而识别权力之争的意义在于:很多时候当意识到自己只不过在争夺家庭权力,企图压到对方的时候,也就同时意味着能够从这种无意义的争斗中走出来

  在家庭中,权力之争会有各种“遮羞布”,比如我说的对,所以你得听我的,比如你爱我,就应该听我的,比如我是妈妈,所以你得听我的.....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背后却是无法掩饰的控制欲。所以,权力之争的本质是争夺控制权。

  在家庭关系中,想要控制对方,本质上是试图侵犯他人的心理边界。这样做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内耗——因为所有的控制都一定会遭遇阻抗。

  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随处可见因权力之争而引发的矛盾,有的是显性的争吵,有的是隐性的逆反。总之,权力之争在生活中极为常见。

  相比而言,识别自己的权力之争比识别他人的控制更有意义。因为很多人的控制是自己不自知的,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在试图对别人实施操控,也不知道自己的控制会给他人带来困扰,更不知道自己的控制是因为内心的匮乏、心智的不成熟。

  深刻的认识自己的控制欲,能帮助一个人更好的成长。作为妈妈,识别自己的控制欲,能够减少对孩子成长的干扰和伤害,能够让孩子的人格发育的更加完整。

  

  2. 父母的情绪难以自控,是因为陷入受伤害的“感受”不能自拔

  回到最初的话题,为什么很多父母并不想打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又控制不住自己呢?这是因为在权力之争的较量下,人会更容易陷入情绪。而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会对于一个人行为有非常大的干扰

  人的本性受到感性支配,也就是所一个人的感觉、情绪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有最直接的支配作用,相较之下,人的理智是后天发展的内容。简单的说,人的情感更接近人的“本我”,而理智更接近“超我”,遵照理智产生行为相较顺从本性产生行为,显然前者的难度要大的多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盛怒之下常常丧失理智的原因。、

  所以,避免权力之争的关键在于觉察情绪以及进行情绪的管理。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作为成人,在情绪管理方面的能力本应更好,但现实情况也未必如此,因为心智的成熟并不与年龄相关,很多人虽然以及成年,身份也已经成为父母,但是内心的小孩仍然没有长大,心智水平仍然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

  父母需要觉察:自己在和孩子进入权力之争的时候,是什么情绪导致了自己的失控?

  一般而言,最直接的情绪,也是最容易觉察的情绪是愤怒。但是愤怒之下是什么?就很难觉察了,因为这涉及潜意识。

  愤怒之下的情绪和经验往往是恐惧,事实上,人之所以要获得掌控感或者想要控制他人,本质上是因为失控的感觉会激发人的恐惧。恐惧感是人最深层次的情感之一。所以,如果想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就需要仔细觉察自己的恐惧,尤其是对于失控的恐惧

  人的行为遵循一个基本的公式: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背后是认知,而认知背后是经验。在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的成人身上,早年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经验,导致了他们的认知:即如果对事物没有掌控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比如他们自己的成长环境也充斥着被控制和自主意志的被剥夺,这使得他们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会拼命想要保持控制,以免再被他人剥夺。但真实和客观却是:这些来自早年的经验是适用于当年的,但却不符合当下的真实

  归根到底,当人是孩子的时候,自身能力很弱,被别人剥夺了掌控权就很难生存,这会带来恐惧的经验。但是在此时此刻,已经成为一个成年人,但经验却还沿用和保留的过去的。

  父母需要觉察自己深层次的恐惧,知道自己现在对于孩子的愤怒,本质上是由于过去经验的恐惧被激发,换言之,是自己潜意识里“创伤”被激惹,但并不是真正的客观事实。当父母能觉察到这一层,愤怒的情绪就会大幅减少。

  而情绪消退,理智也就萌发了

  

  3. 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表达感受

  说完潜意识,再来谈一谈具体的行为。A一直在告诉孩子“别泼水了”,但是孩子却不听。这里面还涉及一个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别泼水了”,是一种命令或要求,而且是简单的禁止。简单的禁止是最容易激发对方逆反情绪的表达方式。虽然最开始妈妈没有生气,语气上也不会太差,但是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不利于沟通。

  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父母在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对于感受的表达。比如在这件事情上,妈妈感觉到被凉水泼到身上是冰冷、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受妈妈并没有表达给孩子。

  不表达感受,只强调道理或者简单的下达命令(指令),会令孩子无法共情妈妈的感受,在感觉上无法共鸣,单纯依靠理性思维,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妈妈告诉孩子自己“很凉”,这种直接的关于感受的表达,会让孩子较为准确的理解妈妈为什么不让她再泼凉水,当她从感受上引发共鸣,才有助于行为上做出改变。

  同时,作为妈妈也需要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教导孩子表达感受。感受的真实表达对于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时候人的情感处于无意识状态,当情绪能被识别并表达,就意味着它被“看见”了,被看见的情绪破坏力就会减弱很多。正如荣格所言:“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也就被改写了”。

  

  【写在最后·】

  无法自控——陷入后悔,是家庭关系中常见的模式,想要改变这种行为模型,首先要从认知入手,从觉察自己的情绪入手,然后落实到自己的人格成长之路上。

  对于父母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孩子的人格构建来源于原生家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本质上说,人的关系只有一种,就是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之后所有的关系,都是这种关系的投射。

  所以,情绪管理是父母的必修课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