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四章:补阳在线阅读
…………………………………………………………………………………………………………………………
第四类:《补阳》
(19味/续断、菟丝子、巴戟天、淫羊藿、仙茅、锁阳、肉苁蓉、杜仲、补骨脂、韭菜子、核桃仁、沙苑子、蛇床子、葫芦巴、鹿茸、海马、蛤蚧、狗肾、阳起石)
…………………………………………………………………………………………………………………………
《续断》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川断、北续断、接骨草、接骨、南草、鼓锤草、和尚头、山萝卜、龙豆、属折。
药科——川续断科植物续断的根。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药类——补阳。
药性——微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肾。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崩漏经多,胎漏下血,跌打损伤。
现治——筋伤,骨折,胃痛,遗尿,尿频,阳痿,遗精,水肿。
参治——产前产后一切病,咳血,尿血,经多下血,恶血,瘀血,乳汁不行,子宫冷,胎动不安,滑胎症,死眙,乍寒乍热,诸温毒,下元虚冷,伤寒,五劳七伤,瘰疬,乳痈,肠风,痔漏,赤白便浊,一切无名肿毒,杨梅,痈疡,天泡诸疮,痈疽疮肿,金疮血内漏。
药理——补气,安胎,调血脉,走经络,生新血,生肌肉,益气力,缩小便,增强免疫调节,抗衰老,抗菌,消炎,止痛,抗氧化,宣通经脉,促进骨损伤愈合,抗早产流产。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烂敷之)。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雷丸。怒气郁者忌服,泻痢初起者忌服。
…………………………………………………………………………………………………………………………
《菟丝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无根草、无娘藤、菟丝实、吐丝子、黄丝、黄藤子、黄丝藤、龙须子、豆寄生。
药科——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于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微温。
药味——甘、辛,。
入经——肝、心、脾、肾。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主治——视力减退,视物昏花,肝肾不足,肾虚腰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小便频数,阳痿,早泄,尿浊,带下。
现治——白癜风,关节炎,头晕,怔忡。
参治——五劳七伤,思虑太过,身面浮肿,四肢发热,眉炼癣疮,面上粉刺,耳鸣,口干烦热,肝脏风虚,小便淋涩,大便溏泄,尿血,胎漏,膏淋,痔下部痒痛。
药理——强阴,益髓,缩尿,止泻,养肌,安胎,益气力,坚筋骨,续绝伤,增强免疫,促进造血,抗肝损害,降低心率,防治心肌缺血,抑制肿瘤发生,增强心脏收缩力,平补肝肾而不燥。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炒研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藋菌。孕妇忌服,血崩者忌服,便结者忌服,阳强不萎者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
…………………………………………………………………………………………………………………………
《巴戟天》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巴戟、戟天、巴戟肉、巴吉天、兔子肠、兔仔肠、鸡肠风、鸡肠风、鸡眼藤。
药科——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产地——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大量栽培于广东、广西。
药类——补阳。
药性——微温。
药味——甘、辛。
入经——肝、肾。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少腹冷痛,宫冷不孕,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现治——神经衰弱,眩晕,失眠,小便不禁,水肿,脚气。
参治——除一切风,头面游风,痿痹瘫痪,五劳七伤,血海干虚,泄泻,赤白带下,白浊,偏坠。
药理——益气,益精,增志,下气,化痰,安五脏,补血海,抗炎,增强抗疲劳能力,升高血中白细胞。
用法——水煎,膏剂,酒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
禁忌——恶朝生、雷丸、丹参。小便不利者忌服,大便燥秘者忌服,目赤目痛者忌服,口舌干燥者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阴虚水乏者忌服,湿热者忌服。
…………………………………………………………………………………………………………………………
《淫羊藿》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仙灵脾、乏力草、铁打杵、三叉骨、三角莲、九叶草、羊角风、牛角花、刚前。
药科——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叶。
产地——分布于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辛。
入经——肝、肾。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麻木拘挛,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阳痿遗精。
现治——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气管炎,眩晕,牙疼。
参治——偏风,小儿麻痹症,风走注疼痛(来往不定),冲任不调,气不顺,目昏生翳,疮疹入眼,瘰疬,三焦咳嗽,茎中痛,小便淋沥,下部有疮。
药理——强心,强志,降压,益气力,利小便,调节免疫,延缓衰老,促进物质代谢,增加冠脉血流量。
用法——水煎,膏剂,酒剂,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阳举者忌服,梦遗者忌服。
…………………………………………………………………………………………………………………………
《仙茅》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仙茅参、仙棕、独茅根、地棕、番龙草、山棕、地棕、千年棕独脚丝茅、独芋。
药科——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热。
药味——辛。
入经——肝、脾、肾。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
主治——瘰疬,心腹冷痛,腰脚冷痹,崩漏,小便失禁,阳痿精冷,痈疽。
现治——高血压病,耳鸣,遗尿。
参治——冲任不调,五劳七伤,鼻衄,漏症(妇女红崩下血),下血,阳虚冷泻,白浊,皮肤风癞,蛇咬。
药理——下气,排脓,消食,开胃,止痛,镇静,益精神,填骨髓,明耳目,黑须发,清安五脏,补暖腰脚,增强免疫,抗衰老,抗菌,抗炎,抗癌,降血糖,抗惊厥,提高酶活性。
用法——水煎,酒剂,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小毒(用米泔水浸泡后除去红水则毒减)。勿犯铁。口干咽痛者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血虚者忌服,出血者忌服。
…………………………………………………………………………………………………………………………
《锁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锁严子、不老药、锈铁棒、地毛球、黄骨狼、锁燕、羊锁不拉。
药科——锁阳科植物锁阳的干燥肉质茎。
产地——分布于内蒙古及西北各地。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肝、脾、肾、大肠。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主治——腰膝痿软,阳痿滑精,肠燥便秘。
现治——心脏病,胃溃疡,子宫下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泌尿系感染尿血。
参治——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肾虚,早泄,白带,女子不孕。
药理——强阴,兴阳,益髓,固精,润燥,养筋,耐缺氧,补阴气阴血,影响免疫功能,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肠胃蠕动,清除自由基。
用法——水煎,膏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
禁忌——脾虚泄泻者忌服,实热便秘者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阳易举而精不固者忌服。
…………………………………………………………………………………………………………………………
《肉苁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肉松蓉、荒漠肉苁蓉、苁蓉、纵蓉、地精、金笋、大芸。
药科——列当科植物肉苁蓉带鳞叶的肉质茎。
产地——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咸。
入经——肾、大肠。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主治——腰膝痿软,女子不孕,阳痿,肠燥便秘。
现治——汗多,腹内疼痛,肾虚,遗精。
参治——五劳七伤,消中易饥,症瘕,大肠秘结,膀胱邪气,尿血,血崩,小便淋沥,白带下,带下阴痛,茎中寒热痛,痒湿。
药理——补中,止痢,强阴,益髓,降压,养五脏,益精气,暖腰膝,长肌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突变,促进代谢,增强体液,调整内分泌。
用法——水煎,丸剂。
用量——水煎(常量6~9克)。
禁忌——忌铜器、铁器。胃弱便溏者忌服,实热便结者忌服,相火旺者忌服,阳易举而精不固者忌服。
…………………………………………………………………………………………………………………………
《杜仲》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川杜仲、木绵、思仲、思仙、丝连皮、丝棉皮、石思仙、扯丝皮、玉丝皮。
药科——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产地——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肝、肾。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高血压症,筋骨无力,肾虚腰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现治——中风,小儿麻痹后遗症,肾炎,梦遗。
参治——筋脉挛急,一切筋骨病(痿弱无力,冷痛拘挛,强直),惯堕胎,胎漏欲堕,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药理——补中,利尿,强志,抗炎,镇痛,益精气,充筋力,强阳道,暖子宫,润肝燥,增强疫功能,降血压,扩张血管,补肝经风虚。
用法——水煎,酒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
禁忌——恶蛇皮、元参。内热者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精血燥者忌服,肾虚火炽者不宜用。
…………………………………………………………………………………………………………………………
《补骨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补骨鸱、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黑故子。
药科——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河南、四川、安徽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脾、肾。
功效——温肾,助阳,纳气,止泻。
主治——白癜风,命门火衰,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脾肾阳虚泄泻,虚喘,腰膝冷痛,尿频,阳痿,遗精。
现治——盗汗,牙痛,四肢疼痛,子宫出血,堕胎,遗尿,泄泻,指甲癣,趾甲癣。
参治——一切风病,五劳七伤,冷劳,瘀血凝滞,下元冷,虚寒喘嗽,妇人血崩,赤白带下。
药理——收敛,杀虫,固精气,通命门,暖丹田,兴阳事,敛精神,明耳目,温暖脾胃,消化饮食,抑菌,抗衰老,抗肿瘤,抗早孕,兴奋心脏,提高心脏功率,收缩子宫,扩张冠状动脉,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擦或酒浸搽)。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甘草。忌诸血。怀孕心胞热者忌服,尿血者忌服,二便结者忌服,目赤者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阴虚下陷者忌服,眩晕气虚者忌服,内热烦渴者忌服。
…………………………………………………………………………………………………………………………
《韭菜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韭子、韭采仁。
药科——百合科植物韭菜的成熟种子。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辛。
入经——肝、肾。
功效——温补肝肾,壮阳,固精。
主治——腰膝酸痛,白浊带下,遗精,遗尿,尿频。
现治——神经衰弱,耳聋。
参治——虚劳,顽固性呃逆。
药理——暖胃,增加食欲,排毒,杀菌,增强脾功能。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用。
…………………………………………………………………………………………………………………………
《核桃仁》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核桃、胡桃仁、胡桃肉。
药科——胡桃科植物胡桃的成熟种子。
产地——我国各地广泛栽培,以华北最多。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肺、肾、大肠。
功效——温补肺肾,定喘,化痰,润肠,涩精。
主治——虚寒喘咳,腰膝酸软,遗精阳痿,大便秘结。
现治——中耳炎。
参治——肾虚耳鸣,胁痛,小肠气痛,跌扑损伤。
药理——增加体重,抗癌,增加血清蛋白。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可与浓茶同服。大便溏泻者慎服,阴虚火旺者忌服,肺有痰火者忌服,内有积热者禁服。
…………………………………………………………………………………………………………………………
《沙苑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夏黄草、蔓黄芪、沙蒺藜、潼蒺藜、沙苑蒺藜、沙苑蒺藜子、同州白蒺藜。
药科——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
产地——分布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肝、肾。
功效——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
主治——眩晕目昏,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
现治——耳鸣,饮食不消。
参治——翳障,脾胃虚,精薄无嗣,滑胎不孕。
药理——保肝,抗炎,降压,调血脂,收缩子宫,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
禁忌——阳强易举者忌服,相火炽盛者忌服,肾与膀胱偏热者禁用。
…………………………………………………………………………………………………………………………
《蛇床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蛇床仁、蛇床实、蛇米、蛇珠、蛇粟、气果、野茴香、额头花子、野胡萝卜子。
药科——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肾。
功效——温肾,壮阳,祛风,燥湿,杀虫。
主治——湿痹腰痛,宫冷,寒湿带下,阳痿,外阴湿疹,妇人阴痒。
现治——滴虫性阴道炎,过敏性皮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参治——阴寒症,头疮,耳疮,耳内湿疮,小儿唇口边肥疮,牙痛,妇人子脏挺出,产后阴下脱,男子阴肿胀痛,脱肛,滴虫,小儿癣,手足癣,瘑疮,漆树过敏,小儿恶疮。
药理——祛痰,平喘,镇静,催眠,杀精,延缓衰老,抗真菌,降血压,抗诱变,抗心律失常,抗变态反应,局部麻醉,抑制心脏,防治骨质疏松。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牡丹、巴豆,贝母。阴虚火旺者忌服,阳强者忌服,精不固者禁内服。
…………………………………………………………………………………………………………………………
《葫芦巴》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胡巴、芦芭、芦巴子、苦豆、季豆、香草、香豆子。
药科——豆科植物胡芦巴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北、广东、广西、
陕西、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苦。
入经——肾。
功效——温肾,祛寒,止痛。
主治——肾脏虚冷,小腹冷痛,疝气,寒湿脚气。
现治——腰痛。
参治——精冷,自遗。
药理——强心,利尿,抗炎,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抗生育,抗雄激素,抑制平滑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湿热者禁服。
…………………………………………………………………………………………………………………………
《鹿茸》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花鹿茸、黄毛茸、马鹿茸、斑龙珠。
药科——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末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产地——梅花鹿(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鹿(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咸。
入经——肝、肾。
功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主治——畏寒,赢瘦,神疲,眩晕,耳鸣耳聋,筋骨痿软,腰脊冷痛,阳痿滑精,宫冷不孕,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现治——血液病,尿血,阳痿。
参治——惊悸怔忡,潮热自汗,上燥下寒,湿久不治,室女冲任虚寒,目昏,舌白身痛,口干多渴,饮食不思,小肠虚冷,下痢危困,小便频数,小便白浊,带下纯白,足跗浮肿。
药理——保肝,增加免疫功能,抗衰老,抗炎,抗氧化,增强性腺功能。
用法——研末(冲服),浸酒,丸剂,散剂。
用量——研末(常量1~2克)。
禁忌——阴虚阳亢者忌服,胃中火盛者忌服,肺有痰热者忌服,血分有热者忌服。
…………………………………………………………………………………………………………………………
《海马》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水马、虾姑、鰕姑、马头鱼、龙落子、龙落子鱼。
药科——来源于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和小海马的全体。
产地——线纹海马、刺海马和三斑海马分布于东海及南海,大海马分布于南海,小海马
在我国各海域均有分布。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甘、咸。
入经——肝、肾。
功效——温肾,壮阳,散结,消肿。
主治——癥瘕积聚,肾虚作喘,阳痿,遗尿,跌扑损伤,痈肿疔疮。
现治——尿频,白带多(体虚)。
参治——瘕块(久虚积聚),宫冷不孕,诸恶疮。
药理——促进免疫,延缓衰老,抗疲劳,抗血栓,抗肿瘤。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
…………………………………………………………………………………………………………………………
《蛤蚧》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大壁虎、蚧蛇、蛤解、蛤蟹、仙蟾、石牙、握儿、德多。
药科——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产地——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类——补阳。
药性——平。
药味——咸。
入经——肺、肾。
功效——补肺,定喘,益肾,纳气,助阳,益精。
主治——劳嗽咳血,虚喘气促,阳痿遗精。
现治——失眠,健忘,早泄。
参治——面浮,四肢浮,喉中气塞,胸膈噎痛,肺痿,肺间虚热,肺壅上气,食欲不振,小便多。
药理——解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炎,抗过敏,抗应激,降血糖。
用法——酒剂,丸剂,散剂。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3~6克)。
禁忌——外感风寒喘嗽者忌服,阳虚火旺者禁服。
…………………………………………………………………………………………………………………………
《狗肾》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狗鞭、黄狗肾、广狗肾。
药科——犬科动物犬的阴茎和睾丸。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苏等地。以广东产最为著名。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咸。
入经——肾。
功效——温肾,壮阳,补益,精髓。
主治——形体赢弱,产后体虚,腰膝酸软,阴囊湿冷,阳痿,遗精,不育。
现治——精神分裂症,肾虚。
用法——水煎,煮食,研末服,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研末(常量1.5~3克)。
禁忌——阳事易举者忌服,阴虚阳盛者忌服。
…………………………………………………………………………………………………………………………
《阳起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起阳石、羊起石、阳石、石生、白石。
药科——硅酸盐类角闪石族矿物透闪石及其异种透闪石石棉的矿石。
产地——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地。主产于湖北、河南、山西。
药类——补阳。
药性——温。
药味——咸。
入经——肾。
功效——温肾,壮阳。
主治——肾阳虚衰,腰膝冷痹,寒疝腹痛,癥瘕,宫冷不孕,崩漏,阳痿遗精。
现治——元气虚寒,手足厥冷。
参治——冲任不交,风寒结搏,形肉消脱,声嘶失音,阴痿,阴汗,丹毒。
药理——兴奋生殖功能。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羊血。畏菟丝。恶泽泻、菌桂、雷丸、石葵、蛇蜕皮。不宜久服。阴虚火旺者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