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分之二的言说

凡是听到到“情节和人物”这个内容的人,大概都能马上意识到这是讲的小说内容。因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些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下意识的标签。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再如,“人物,情节和环境”,这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过来的。我们经常把关键的一些知识,总结为“要素”,意味着这些东西必须有!小时,默写小说的三要素,要是少了“环境”,只提“情节和人物”,肯定会不合格。但这样的处理无疑是有利有弊的。

先说有弊的一面。汉语具有极强的概括力,任何理论都可以被提炼成一段话或几个关键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但相对的,我们会忘记这些纲领别后的丰富性。我们会不注意,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多样性。我们往往被一种标签式的思维固定住了,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不求甚解!从这个一点上,这本书可以供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优秀小说背后的组织和挑选工作。例如,设定人物核心性格,注意人物言行举止,描绘人物心路历程等等。而这些设定无疑可以结合心理学上的性格分类特征来完成,这其实,也是我们一个有效的小说创路径。

有利的一面是我们们大致上不会丢掉重要的部分。像这本《情节与人物》就根本没有谈到“环境的作用”,缺了这个样的一个关键因素,无疑,一本成功的小说,我们可以想象《巴黎圣母院》如果去掉开篇的对圣母院的描写会怎样?结果必然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为什么这本书的作者为什么如此笃定地区分了擅长人物或情节两种作家呢?这其实是有背景的。

现在影视剧和畅销小说的流行,其实已经改变了读者的口味,也改变了作者的方向。我们可以想象,平时在看电影和剧集时,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去分析环境的作用?环境呈现的视觉化,已经让文本的呈现失去了一定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作者只是强调“情节”“人物”是可以接受的。

总的来说,对人物的设定,作者的分析套路,无疑是一种两分法,这种套路无疑有点老套,颇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作者却又引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来丰富人物的塑造方法,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一点是有新意的。情节部分,以剧本的情形来展现,依然显得平常了一些。当然,我所说的“平常”是针对,中文系出身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来说的,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是会有阅读价值的。尤其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影视剧人物和情节的分析,这一点,无疑是我们目前小说教育书籍中所未尝见到的,也就是说,作为贴近读者生活状态的一本读物,这本书无疑既可以丰富我们对小说的认识,又可以增强我们对影视剧的欣赏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