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贤:中秋月照九里港
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所有原创文章四百四十篇,你百度时可在个人图书馆搜索到,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高贤:中秋月照九里港
作者:高贤
诗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嘉兴一地,几度兴废。古迹皆后世重建之物,徒增一叹!
值此辛丑年中秋佳节,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嘉兴城南一片,共同来搜寻一条嘉兴最古老的河流。用最明亮的中秋圆月普照在九里港上,拨开它历史的重重迷雾,挖掘出这条古河道的尘封往事,领略这条跨越了七千余年从远古走到现代的汩汩奇水。
话说九里港中段是距今七千年前的马家浜遗址。这是住着最早的嘉兴人(马家浜古人)。
朗朗的秋月下,一望无际的稻田,田野里矗立着一些神秘的石柱子。河边道旁那芦苇的苇絮就象成群的仙鹤的羽毛飘洒在半空中,周围还有很多的秋虫在呢喃,看起来就象一幅很美的静谧夜景画。
公元1959年初春,当时的嘉兴县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自然村农民在挖坑沤肥时,沉睡地下几千年的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被发现。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是该地域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存。“江南文化源头”也由此而来。
马家浜文化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遗址分上下二层,上文化层以灰黑色粘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厚达12—80厘米。发掘出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陶片等。下文化层15—75厘米,为黑色粘土,发掘表明兽骨比上文化层更多,有骨镞、骨锥、骨针、骨凿、骨哨以及石斧、砺石等。
在两层之间淤泥中还出土了30具人骨架,并有部分随葬品,包括生产工具、饰品等。在发掘中还发现了长文形房屋遗址,南北7米,东西3米,残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层中还发现了碳化无角菱。
当年的马家浜村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双栖动物的遗骸。这条水草丰茂,支脉广博,连湖结泊的九里港就是马家浜古人渔猎生产之重要场所。
循着马家浜古人深邃的目光,我们把时间往后推到了四千五百年。那个时候,九里港西头的那个巨型湖泊已经逐渐干涸为面积各有数千亩的南北二个大草荡的沼泽地。于是,烽烟四起的吴越争霸之战让九里港这条河流得以“国界河”的姿态进入史册之中,为世人熟知。
公元前510年,越王允常登上王位。允常雄心勃勃,想显露头角,因而在国内整军经武,积蓄国力,等待时机。吴国计划在伐楚之前削弱越国,就发兵攻越。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势不可当,吴军除了在战场上大败越军以外,又在越国“大掠而回”。檇李一战,揭开了吴越之间长达三十七年生死之搏的大幕。
《吴越春秋》:
五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越王元常曰:“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檇里。
第二次檇李之战: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即位。吴国趁机伐越,越出兵抵抗,两军战于檇李,勾践派敢死队自杀于吴军阵前,趁吴军惊惶之际率军突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击伤脚趾,在回师途中死去。吴国称霸的势头暂被扼止。
《左传》: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
现在,西至桐乡濮院镇,东到嘉兴城南街道,遗存着这条全长九里的九里港。在这条河上原建有三座石桥,分别名为国界桥、争界桥、越界桥。历史上桥北属吴国,桥南属越国,这三座界桥就成为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见证。
公元1959年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大量马骨、箭头和古代兵器,为历史的记载提供了考古上的证据。
国界桥现就座落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乡旗杆下村九里港上,宋代在此建了一座石梁桥,称国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桥全长19.7米,桥宽1.6米,中孔跨径4.4米,石柱由3块长条石并列组成。桥面每孔由3根石梁并列组成,石梁外侧雕刻精致花纹,中孔镌有阳文楷书“国界桥”三字桥额,边款为“嘉庆辛未”、“里人重建”字样。桥面无栏杆,南北两端分别有石阶6级和5级。桥柱两侧有阳文楷书楹联两副,楹联内容形象地记述了吴越两国争战的史实。
左侧联语:
星映斗牛临鹊驾;
地连吴越判鸿沟。
西侧联语:
披莱远溯夫余泽;
端委常存泰伯风。
国界桥桥小名气大,为历代文人雅士称颂,凭吊怀古,做诗泼墨。如清代文人姚嘉鼇《梅溪櫂歌》:
经霜乌桕赤于枫,
古战场边一望红。
听说春秋分国界,
小桥流水画西东。
著名诗人滕萬良于近日寻得越界桥。欣喜之余,得句。
《七律_嘉兴洪合镇之越界桥》
(一)、
言谈问店古桥西,
墙外曾寻路渐迷。
五尺长街观左右,
几棵杂树乱高低。
千年风雨犹怜史,
百代兴亡未解题。
感悟先生缘可再,
新村或许又闻鸡。
(二)、
斜阳照旧一桥长,
吴越风云欲感凉。
战马嘶鸣犹在耳,
娇莺啼罢不还乡。
难留枯骨黄昏冢,
且让王侯紫禁堂。
还是纳闲修竹下,
文章游戏却行行。
此二律可概述今日之景象也!
让我们抛开历史的苍茫,地理的荒凉。随着马家浜古人的目光欢然东顾!
从马家浜遗址以东的马家浜食品小镇到嘉兴客运中心到城南大厦。九里港的河水跨过了外环河和三环路后就进入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嘉兴市城南街道。一个崭新的檇李城。
让我们用古籍记载的檇李城来结束本文吧。
《春秋·定公十四年》:“五月,於越败吴于檇李。”
晋杜预《左传注》:“在嘉兴县西南有檇李城。”
《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陰。辟塞者,吴备候塞也。
居东城者,阖庐所游城也,去县二十里。
柴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
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
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
唐人《史记集解》又进一步说在嘉兴县南四十五里处。
明清嘉兴地方志载:“旧经云城高二丈,厚一丈五尺。”
明梁辰鱼《浣纱记·谋吴》:“不料近年以来,兵连吴地,始击之于檇李,復败于姑苏。”
清俞兆晟《吴宫曲》:“军声殷殷来檇李,犀甲晶莹照秋水。”
作者简介:高贤;字:伟强。号:蒙溪散人、秀水漫士。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生于湖州。浙江嘉兴人、鸳鸯湖诗社〈嘉兴檇李金石书画社(嘉兴书画社)〉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