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典籍-眼科集成
成书背景
本书系作者精选前贤妙论,搜集眼科名方加以增补发挥而成。
作者简介
陈善堂,重庆人,晚清医家。
内容简介
一、虽曰集成,每见增补,亦有发挥
《眼科集成》精选诸多前贤妙论,搜集明清眼科名方,故曰集成。全书辑录傅仁宇、黄庭镜、王子仙、张盖先、王锡鑫、李中涵、周生之、庞安常、龚云林、周文永、舒驰远等10余位医家的眼科理论和病症治疗经验,其中既有一些人们熟知的眼科及各科名家,如傅仁宇、黄庭镜、马化龙、庞安常、龚云林、舒驰远等,也有一些不太知名,其医著或已失传的医家,如王子仙、张盖先、李中涵、周生之、周文永等,这些医家的学术经验赖本书得以传承。作者尤其重视王子仙、张盖先、傅仁宇、黄庭镜、龚廷贤、马化龙、王锡鑫等医家之说,所引最多的王子仙、张盖先之论,多是已佚之文,尤为珍贵。据统计,书中明确标示的医家论述,采自王子仙者35条、张盖先者30条、傅仁宇者30条、黄庭镜者20条、龚云林者7条、马化龙者3条、王锡鑫者3条。引用时使用的标题名称时有改动,或称医家全名,或仅举其姓。如书中摘引了医家周云林“眼生云翳”说及其对天行火眼与暴发火眼的辨别经验。引用了周生之对“火眼论”、“眼皮痛症”、“不赤而痛症”、“赤而不痛症”、“女人逆经症”等眼科疾病的辨证和附方。难得的是,二周之说于他书未见,赖此书摘引得以保存。因此,《眼科集成》对于了解这些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国古代眼科理论的整理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书中一些未标明出处的见解也很有见地,其来源多已不明,是否为作者经验亦未可知,但看来作者至少是赞赏这些学术主张的,故而将其纳入本书之中。如所节录眼目十五论中,第一论提出治火眼强调发散;第二论主张治火眼逐邪先寻去路,对已生云翳忌开手遽用苦寒峻下,提倡在除风散热基础上合用散翳、散血、破气之药,合上中下而治之;第七论提出“治眼目之疾,慎用补肾之药”;第八论主张“如见黑色,则当审其虚实寒热,而加味以治之。不可一概用补,而塞其通明之孔窍也”。另如外障总论认为:“盖红丝为云翳之根,云翳为红丝之苗。欲退云翳,先散红丝;欲散红丝,先治风火;不散风火,红丝决不能退。散尽红丝,云翳又不易退,必要红丝云翳一齐退去,方为妙手。”见解极具见地,非有多年眼科临床经验,兼具一定理论修养者不会有如此精辟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在阐述眼论、眼症及方药时,陈善堂善于在博采历代诸家学说和征引相关典籍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予以补充发挥并提示要点。正如陈氏在《采集小序》中说:“症有未详也,详于论;论有未详也,详于方。”以“采古人云翳论”为例,作者在引用傅仁宇、龚云林、马化龙等医家的相关论述之后,进一步阐述己意:“此言云翳血丝,如根苗相连,皆属风火毒气所致,治宜清热破血,拨云退翳,养血活血,清气化痰等法为上。如纯用热剂,虽愈,亦属侥幸,学者宜深思之。如属阳虚之体,亦可用热药,以反佐而行药力。既云反佐而行药力,则知非纯用热剂,更宜深思之。”据此可知作者对眼科理论、辨证方法和用药配伍等方面都有独特见解,且能切中流弊。又如“采用药论”,在引用王锡鑫语后,陈氏以浅近之语总括之:“此言补泻之要诀,补宜清和,不宜甘温;泻宜凉散,不宜苦寒。”寥寥数语,已指明该论精髓。诸如此类,书中多处可见。
二、按脏列方,用药厚重与灵巧并行
本书是一部眼论、病症、方剂并重的眼科专著,书中方药内容和信息尤为丰富,作者增补加工的成分较多,其学术成就以眼论、病症内容更为突出。一个明显的特色是书中方剂除按通常的据病症附方外,还按脏腑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立方。陈氏认为“眼科诸书,所论外障名目,难以悉举。今特举五脏方论,一一注明,以便学者一过目即知病在某经也,病因某经也,病兼某经也”,也就是说作者是基于眼科病症数量众多,难以枚举,如按五脏归类则易于统率的思想方法出发的。如书中于“五脏独治兼治因治总论”中先按心、肺、肝、肾、脾五脏列各经独治方,继列心、肺、肝、肾、脾病虚实热兼治方,再按心病因在小肠、肺病因在心经、肝病因在肺经、肾病因在肝心经、脾病因在肝经列治方,总计达33方。这些眼方基本上都是五轮的基础方,实现据五脏选方的“独治之法、兼治之法、因治之法”的多个不同理论层次,达到作者所强调的“贵据五轮以认症”及“酌量症之虚实、人之虚实而加减治之,不可执成方以治之也”的要求,使以五脏为核心选方用方的方法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医家选方用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是五轮学说在眼科方剂分类归纳中的重要运用。这种方法虽在其他眼科专著中也有采用,如《医理折衷目科》等,但为数不多,在按病症列方为主流的背景下,能够突破创新,按五脏列方,更见其价值。如此,据五脏列方与按病症附方这两种眼科方剂的归类和运用方法在本书并行不悖,互为辅翼,丰富了眼科方剂的分类方法和选择应用。
本书对于方剂适应症、药物组成、用量、方解、用法、药物加减变化等要素诸项齐备,内容全面周详。列有方解是其特点。于方剂中列出明确方解的方书并不多见。本书诸方在同类药物之后多标有功效。从分析泻肝汤所载药物功效即可见一斑,方中胆草、黄芩、栀仁、大黄四味直入肝以泻火邪,柴胡、前胡、荆芥、防风四味直入肝以散风寒,当归、青皮二味活血理气,木贼、刺蒺藜、石决明三味拨云散翳,五皮风、李根、竹叶、车前作引。对同类药物功效的论述相当于方剂的方解,这种方法,对于更好地认识方剂中药物的配伍特点、方剂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很大的帮助。
《眼科集成》中方剂药物均标明药物用量,其中一些方剂药物的用量较重。如治眼内赤膜,胬肉上下横生的大黄平胃散中,枳实六钱,防风八钱,木通五钱,胃弱者,加生姜一两。比起晚清名医每每仅用一钱,甚至几分药物的情况来说不可谓不大胆。方中大黄三钱,石膏二钱,用量较为平和。而在加味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二两,是前方的十倍,可见作者是据病情和方剂配伍用药,有的放矢,药量宜重则重,当轻则轻,厚重与灵巧并行。又如麻辛附子汤中,麻黄八钱,杏仁六钱,川芎五钱,白芷五钱,防风六钱,枳壳五钱,附片四钱,菊花六钱,甘草五钱,生姜一两,其中除升麻三钱、炮姜三钱药量较为平稳外,其余药量基本上是当时医家用量的数倍乃至十余倍。清热剂中的先解毒热汤,黄连四钱,黄芩五钱,胆草四钱,栀子四钱,石膏二两,花粉五钱,大黄六钱,芒硝八钱,枳实四钱,滑石一两,木通五钱,石燕八钱,仅厚朴二钱较轻,方中大黄六钱、芒硝八钱、石膏二两,苦寒清热药物用量不可谓不重。泻肺汤中黄芩八钱、杏仁六钱、枳壳一两;扁鹊三豆饮中赤小豆一两,绿豆一两,黑豆一两,生甘草六钱。此类方药不胜枚举。方药加减中,甘遂二三钱、丑牛四钱……如血枯不走者,方中加当归一两、生地八钱、麻仁八钱。诸药用量均重。
流传版本
现存渝城治右堂初刻本及1920年重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