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湘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阅读提要
“十四五”开局之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中部崛起最有力的脉动。
主要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加快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新增长极?
3月7日,鄂湘赣三省党报联动,一起倾听代表委员声音。
访谈嘉宾
刘江东
■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教授
阳卫国
■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
徐景坤
■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
加快中三角一体化正逢其时
刘江东: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发展条件十分优越。鄂湘赣三省山水相连、文化渊源深厚,经贸往来密切;交通条件便利,临江达海,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中三角发展势头强劲。由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科教资源丰富,中三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城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阳卫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城市群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对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当前,“十四五”开局起步,加快推进中三角一体化发展正逢其时。
徐景坤:为了未雨绸缪因应国际形势、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重要产业分布应逐渐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中三角是承接重要产业转移的最理想区域之一。中三角只有加快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吸纳国家重要产业落户。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部地区高铁要成网,这也为中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鄂湘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
刘江东:鄂湘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去年10月以来,三省发改委两次召开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专题协调会,务实推进一批重大协商合作事项,促进中三角一体化发展。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共搭中三角省会城市合作交流平台,坚持一年一会商,已举办八届会商会、七次协调会,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框架协议和具体合作文件,带动相邻12个观察员城市参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沿江连片”发展的新格局已现雏形。此外,中三角已实现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建筑工程跨省电子评标等城市合作。
阳卫国:株洲作为长株潭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一是人员互动在增多。株洲芦淞市场群的10万从业人员中,约三分之一是湖北人。二是经贸合作在提效。武汉地铁3号线、7号线、11号线等线路的牵引系统用的是株洲的产品。三是产学研互融在加深。近年来,我们与武汉地区近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校企实施了一批产学研项目。四是文旅互通在加速。我们与江西萍乡、吉安等地共同举办中国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记忆”旅游等活动。
徐景坤:中三角经贸合作、旅游协作、文化交流势头强劲。我在江西常能看到武汉周黑鸭、绝味鸭脖等湖北特色产品。三省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共促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刘江东:加快中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指导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领域一体化发展。
阳卫国:我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议在省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城市群一体化的重大问题。规划对接机制。对“十四五”规划涉及城市群一体化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进行研究梳理,制定出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每年明确落实一批具体的重大事项,更好地将发展规划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三是投入保障机制。整合国家和城市群相关财政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设立中三角一体化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创新创业平台、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城市群产业协同,以一体化思路打破产业壁垒,以高质量要求加快产业升级,以差异化理念加强产业布局。
徐景坤:截至目前,国家已有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三角可发挥科技优势,组团争取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中三角。同时,中三角可发挥高铁网络密集优势,沿高铁线建设一批高铁小镇,包括研发小镇以及其他特色小镇。建议武汉、长沙像南昌那样,将高铁站建到飞机场,以利于中三角人员和货物流通更加便捷。
承东启西 连南接北 辐射全国
代表委员热议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
建立高规格的实施推进机制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由国家有关部门及湘鄂赣三省共同建立高规格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实施推进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压实政策,推进落实。推出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主体功能的核心领域,鼓励湘鄂赣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打造一批核心项目和平台,推动区域内在新型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区域间核心诉求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勇——
以基础设施和产业为先导引领一体化发展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指导,努力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加大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功能定位、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改革开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基础设施和产业为先导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支持区域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的中央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布局在长江中游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
黄石市委书记董卫民——
黄石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是黄石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将主动作为、落实落效。一是坚持长江大保护,始终把长江生态保护作为前置性要求和压倒性任务,加快绿色转型,打造最美长江岸线。二是坚持扩大开放,发挥大临港、大临空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城市。三是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四是坚持区域融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
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
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我国已进入由东到西、由沿海向内陆发展的新阶段。中部地区目前缺乏特别强有力的增长极,崛起的关键是要做大做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主要动力源。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凝聚合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腹地、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全国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胡仲军——
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省际协同机制
城市群的发展,往往支撑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在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尤其要重视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要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省际协同机制,就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和交流,聚集发展的合力。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基础,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努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科学制定武汉城市圈规划,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武汉市充分发挥资源聚集和辐射作用,促进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特色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文振富——
做好长江中游城市群能源保障工作
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离不开能源保障供给、互联互通。湖北能源在荆州江陵建设了大型煤港和煤炭储配基地。做好长江中游城市群能源保障工作,要共同利用好浩吉铁路的运能和荆州煤港;要强化省域电网的互联互通,做好区域间的电力调度和调剂。建议做好“气化长江”的文章,在长江边建设一批液化天然气(LNG)储存、加注站,打通LNG海进江通道,提高天然气的保障水平。统筹供需两端,开展源网荷储试点,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打造可靠电源支撑厂站、储能设施和坚强电网。
全国政协委员、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
武汉要发挥引领作用
武汉是长江中游经济要素最集中、人口规模最巨大、战略地位最突出的城市,地理区位优势和科教人才优势明显,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无可替代,城市圈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武汉要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中心引领作用、循环节点作用、综合枢纽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化金融中心建设,带动并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石文先——
强化城市群文化产业协同
共同文化属性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是影响和制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关键问题。建议强化顶层制度设计,通过高层级跨区域的制度,保障规划落实、落地、落细;加快构建类同文化,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域内群众对“长江中游文化”的认同;狠抓标志性工程,通过城市群沿长江路网建设和强关联产业,强化物理连接。
记者:杨宏斌、刘燕娟、张武明、黄璐、王馨、许旷、邓伟
编辑:华纯皓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