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陷阱,躲过便是福份!
作者:耕农 图: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生的路上,没有一路坦途,总是坎坎坷坷,崎岖不平。
而路上的陷阱,往往都是那些我们最熟悉的事情;最容易摔跤的地方,或许正是我们眼里最平坦的大道。
纵横家巨著《战国策》提示我们,人生路上有三大陷阱,躲过便是福分。
01
不爱听批评
《战国策》有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意思是说,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直言劝讳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不足与过错,但是,大部分人只愿听对自己的褒扬,而听不进去善意的批评。
如果能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就尽可能地不犯错误或少出错误,就能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
任正非说:“胜利的基础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团,这个核心集团,必须听得进去批评。”
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也体现在面对批评时的态度上。
著名画家黄永玉对曹禺先生年轻时创作的《雷雨》、《日出》和《原野》推崇备至,许多台词都能背下来,但对曹禺在晚年没有写出相应的佳作很不满意。
黄永玉给曹禺写信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曹禺比黄年长,而且是早已成名的大家了,但是他看到这封信,丝毫没有生气,还给自己的妻子儿女读,最终还裱起来,放在家里,时常看看。
他给黄永玉回了一封长信,感谢了黄永玉,说他的批评击中了他的心:“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三十余年的空洞,击中了我的要害,我浪费了'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
此后,曹禺就决心抛开应酬,找回原来那个自己。
他把自己关在上海的寓所里,重新拿起解放前未完成的剧作《桥》。只可惜,他到死之前,都没能完成这部作品,也没能完成黄永玉在信中写的愿望。
摒弃自己的面子和固执,不要凡事都自以为是,多听听身边良师益友的意见,这样人生的道路才能少走弯路。
02
一味守旧,不懂变通
《战国策》云:“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意思是说,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一味效法古人的学问,也无法制定今天的制度。
《易传·系辞》中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还解释到:“变通者,趋时者也。”
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才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
外部的万事万物都随时在变,那如果做事还拘泥固执,不懂变通,又如何能成功呢?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有一则故事:
有个叫刘羽冲的沧州人,偶然得到一部古兵书,熟读之后,就觉得自己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
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按照兵书上所说,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但是上阵即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
之后刘羽冲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伏案苦读数年,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就画了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
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他带领村人按古书所说之法造水渠,水渠刚造好,洪水就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结果全村的人全被淹死了。
从那以后,郁闷的刘羽冲就总是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没多久就病死了。
纪晓岚最后评论说:“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要合乎时宜变通,不可不变,也不可乱变。
顺应变化、灵活变通。明此理,行此道,便可通达。
03
纠结于细节,困惑于方向
《战国策》云:“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意思是说,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细节决定成败”的口号喊了很多年,这也使一些人的看法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关注细节,就能走向成功。
请不要忘了,还有一句话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是说细节不重要,世间的任何事情过了头都不好。
只关注细节,或过于关注细节,就会让一个人难以把握事物整体发展趋势。
《史记》也讲:“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在乎小的过错。
鸿门宴上,众人欲助刘邦逃走时,刘邦顾虑到没有向项羽行辞别的礼,樊哙就对刘邦说了这句话。
兵家常说:做大事,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以大局为主,过分地苛求自己注意细枝末节,不能成就最终的大业。
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双眼,乱了方向。一时的牺牲,一处的放弃,并不是全盘皆输,而是赢来最终成功的可能。
既能注重细节,又能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因小失大,这便是许多成功者的过人之处,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