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矛盾与体外矛盾的训练
意拳之所以名之为意拳,我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意感(意念)诱导下进行整体修养和在矛盾意识训练下使人具有整体爆发力的一种动力,其意念活动,贯穿意拳的始终。
所谓“精神意感”是指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有意念活动,也就是大脑的思维。换言之,就是你在想什么,又如何去想的过程,这就是意拳锻炼的关键。所谓意拳的精神意感,就是动力假借。如假借用一些客观的事物来表示它的抽象的活动。比如当表现身体成动力状态时,它像风中旗,渊中鱼;当然也可用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表现:气势如钱塘江涨潮排山倒海,狂风中大树,蛟龙振电惊起等等,平时训练就要求有在万马军中拼搏,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我们通过在争力意念诱导下的这种训练方法,目的是要对身体的各部分肌肉进行最佳直辖市状态的组合,以提高我们自身的内在能力。这是意拳训练中精神变物质的一种特殊现象。简言之,意拳的动力,既离不开意念活动,又离不开矛盾争力。
人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矛盾的,而矛盾的特性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拳学的基本功也不例外。人体是按地球引力规律生长的,人与大地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在人的生长过程中,肌肉骨骼要支撑和牵动本体重量,本体重量又是与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人每行走一步,无不是克服大地引力这一矛盾的结果。由于地球有引力,人对地球就形成了物重,物重与地球的接触,又产生了摩擦力。如果人没有与大地的摩擦力,则是无法行走的。意拳的发力也是如此。脚与大地的矛盾增加了人与地面的摩擦力,使我们与地面形成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因而有了很坚实的根基。人在空气中,感应强大阻力的这项训练,目的就是在与空气对抗的矛盾中,使自身锻炼出一个整体与外界抗衡的强大力量。而意拳的发力,正是以脚与大地的矛盾争力为力源,通过脚对大地的蹬力,使力从脚下蹬出并传导至周身,继而发生周身的矛盾争裹,并在以脚为力源的基础上,以周身肌肉的松紧弛张度为力源,把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放出来。此发力叫惊炸力或惊弹力,或叫刹车力、杠杆力、三角力、螺旋力等等,其实这都是意念和矛盾争力的结果。即力产生于脚与大地的矛盾争裹的松紧弛张度。
意拳是要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科学训练法,使学拳者将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出来,释放出来。它的锻炼形式,主要是开发体能,而不是增加肌纤维粗壮度。
我们练意拳就是要把身体的各部分肌肉力量协调起来使之发挥最大力量,而这种协调的手段就是矛盾争力。意拳的矛盾,具体可分为体内矛盾力和体外矛盾力两大类。练好这两种力则是成就意拳的关键环节。
体内矛盾
体内矛盾力实际上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对于人体可控肌的所进行的一种训练活动。通过练习使它成为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这样就使发力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体内争力的训练,可促进人体素质的提高,体弱者可健身,体强者可继续开发体能,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养练结合。
具体的锻炼法,以养生桩或丁八步技击桩为例。体内争力训练要求人体向前时,同时要有向后的力量;向左时,同时要有向右的力量;向上的同时要有向下的力量。这时人体本身的矛盾,这一训练能使我们感受到本体既互相牵制,又互相联系,进而形成一个整体。
矛盾争力由试力而知。在初练阶段,要注意同一个时间内的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如人体向前时,要注意向后靠,但此时要仍以向前为主;向后靠时,手要注意向前指,要有向前顶争的意识,但此时则要仍以整体的向后移为主。向上、下、左、右方向试力时的道理亦相同。通过这种矛盾争力的试力训练法,可使身体争圆,使试力及发力浑厚。试力时动作要均匀缓慢,心情要稳静,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动作一样。
试力时,应注意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前脚要有下踩上提之感。首先,意拳的试力桩架,应先站成身体重心为前三后七的丁八步,所谓的前三后七,就是前脚所承受的身体重量为三分,而后脚所承受的身体重量为七分,重心在后脚上。按前三后七的丁八步站好后,就开始做身体由后向前位移的试力训练,是定步动作,后脚要有蹬力,前脚要有踩提。在重心由前三后七,向前蹬成重心前五后五的过程中,随身体重心的前移,前脚增加了重量,这样,也就增加了前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这时要加强前脚下踩的意识,但在前脚有踩意的同时,还要注意前脚也要有提的意识。具体讲,是脚心在上提,膝在上提,脊骨在上提,头在往上领提,总之是整体在上提。当然这时的身体不可能被真的提起来,否则就不成为矛盾了。提不起来的原因是还有踩力的存在,踩提应为矛盾,才能产生争力。通过踩提,使一切争力都以头和脚的相争之力为枢纽,使各个肢体的矛盾,都统一在脚与脊骨、脚与头这一主轴的矛盾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得到体内的整体争力。因为踩提是同时存在的,所以,身体重心由后向前移动的状态,依旧是水平位移状态。当身体重心由前三后七移到重心前五后五时,再做由前向后位移的试力训练,使重心退回到开始的前三后七状态。随着身体在不断向后位移的同时,前脚的重量也就越变越轻,与大地的磨擦力越变越小。这时前脚在下踩的基础上,要有前膝上提的意识,似乎要把脚提起来。由于膝有上提的意识,便使脚由蹬踩之力,而转换成踩按之力,而此时前脚踩按之力的目的,是不要让膝把脚抬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力,加强了脚与大地的磨擦力。通过踩提意识的这种反复训练,能够使脚部的根基稳定,加强了脚与大地的联系。总之,踩提之意,是既踩又提之意,此二者的矛盾之意识同时产生的。它能使人与大地的吸引力相吻合,形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做轰水试力时,要注意和体会前脚的踩提和后脚的蹬撑裹之力的感觉。做推拉试力时,双手平胸,要注意手与后腰的争力,同时手又要与两脚的争力相合。做插托试力时,两脚的争力要与上领之意相争合,此时双手要上举,使头和脊骨竖起来。可见这些争力,均离不开踩提之意。
体外矛盾争力
体外矛盾争力,就是身体与外界抗衡之力,是与外界物体推拉牵扯,由空气阻力磨擦感应而产生的。
与空气的阻力感,可用水中运动状态来比喻。比如,我们的身体在水中时,就会感受到水的前后、左右及上下的六面亲合的阻力,与这种阻力相抗衡,这就是体外矛盾。在空气中运动的道理和在水中运动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体外矛盾可使自身增强与外界抗衡的能力。外界的空气阻力是圆融的,所以我们自身也是圆融才能与之相争、相合。相争的目的关键在相合,而相合的关键是如何顺其自然。
总之,只有将体内矛盾和体外矛盾相合的发力,才能是浑圆均整的发力。
人的体内体外矛盾争力是同时产生的,如人向前时,离不开前面的阻力,同时还要做出向后靠的力量,这样就产生了人与外界的矛盾,同时又具有了人体的内在矛盾,这就是产生完整争力的依据,争力既是同时产生的,又是游离于身体之内的,这就是周身无点不弹簧的道理。
体内外争力训练具有形体不失中的优越性,俗语道: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因为意拳的争力,是六面均整全方位的矛盾争力,这就是可以达到充实如太苍,力涨似海溢,身动如山飞的境界。
体内矛盾与体外矛盾相结合的训练,是改变人体后天长期局部用力习惯的关键。矛盾产生力量,身体内部矛盾能使人的自身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身体与外部矛盾争力的训练,能逐渐形成整体对外界相等的应力。在两组矛盾力同时训练的过程中,便可逐渐形成人的浑圆发力,这就是整体力量的由来。中国武术之所以难练,就是因为改变人的日常局部用力习惯的缘故。因为局部力是片面的,用力方法是不均整的,所以要改变它,以形成一个全新的发力体系,由此发挥人体的内在潜能。这是意拳训练中十分关键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