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康·因谢晋导演引发的一件往事

有人说,现在要博眼球、赛流量,就得去傍明星、傍大师,这我倒没想法。

但我的这件往事,倒真的是因为著名的谢晋导演而引发的。谢晋导演已经去世13年了,但绍兴的许多文化人依然对他有着深深的怀念,因为谢导实在太富个性特色、太有人格魅力了。我的这件因谢导引发的往事,是1991年金秋时节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的时候发生的。记得那一年谢导带着只有他能做到的庞大又豪华的演员、作家团队,先后在上虞、绍兴和杭州举行了一系列非常高光的活动,让人津津乐道,难以忘怀。咸亨酒店那幅谢导与李准合作的 “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作品,应该也诞生于当时。鄙人那时正混迹于文化部门,有幸厕身其间。

当然,我认识谢导,谢导可不认识我。在跟随谢导参观秋瑾故居时,谢导在看到那幅“巾帼英雄 孙文题”的真迹(据说是)后,联系当时社会上不少人只知道孙中山而不晓得孙文的现象,非常感慨地叹息:国人不识国父名。这让我深有触动,事后我以此为题,写了一篇短短的杂文,大意是我们应该多读史,多学习,多珍惜,并在在《浙江日报》的“钱塘江”副刊上发了出来。谁知过了一段时间,我忽然接到《浙江日报》副刊编辑宋令俊先生的电话,问我“国人不识国父名”这话是不是真的是谢晋导演说的。

我在作了肯定的答复后,又把当时的情形说明了一下。宋令俊先生才告诉我:因为这篇小文章,有人在追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为什么称孙中山为“国父”?要查清出典和原因。他嘱我对此千万不要多说。这可让我颇有点吃惊,细一想,人家的指责似乎蛮有点“道理”,但愿不要因此而给人带来麻烦。谢导根本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写这么一篇短文,宋令俊先生我都没见过面,只是文字之交。大约谢导名声在外,影响很大,为人又好,所以,这事后来也没下文,平安过去。这事过去整整30年了。当时我还只是一个所谓的文学青年,一切都想得很简单。虽然经历过文革、清除精神污染等,但毕竟没有实际遭遇太大的波折。这件事对我也是一个警醒、教育。此后,我在写文章时也会对此有一点注意。而已。而这件事,确实是因谢导而引发的。

在此,谨向谢晋导演致敬。

(0)

相关推荐

  • 张光北:会演戏的人演的是“生活”,不会演戏的人演的是“戏”

    ■ 本期轮值毒叔 ■ ■诸葛奇谭·谭飞■ 以下为采访节选,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 ...

  • 谢晋的故乡情 | 赵畅

    谢晋(1923-2008) 每当新春佳节来临,我总是格外想念著名乡贤谢晋导演,虽然他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 因了工作的关系,我曾经接待过谢导二十多次.尤其每年临近春节,当我打电话与他联系时,他总是笑呵呵 ...

  • 大揭秘《人民的导演 谢晋》

    大揭秘《人民的导演 谢晋》

  • 老郑撰文怀念谢晋导演

    老郑撰文怀念谢晋导演 <前尘如风>老郑文集 卷二:回忆与怀念 本文于2008.10.27.刊载于<呼和浩特日报>第8版 在这个阴云密布.闷热难耐的星期六,突然传来了著名导演谢晋 ...

  • 国父孙中山先生壹圆

    国父孙中山先生壹圆 直径:39.8mm 重:26.5g       pingpu

  • 2008年,著名导演谢晋去世,享年85岁...

    2008年,著名导演谢晋去世,享年85岁.葬礼上来了很多明星大腕,就在大家为谢导哀悼时,刘晓庆突然提着一大袋子现金进来了,并大声喊叫,要把现金撒满整个大厅. 刘晓庆和谢晋导演的缘分要追溯到1986年, ...

  • 两个大男人紧紧抱在了一起!59年前这部喜剧片如今依然不过时

    一个老头和一个胖小伙被关在了冷库 他们被冻得直跺脚 更是互相拥抱在了一起 最终被发现时 脸上都结成了冰霜 这样一瘦一胖的组合 在冷库中的表现让人捧腹大笑 这是一部1962年上映的喜剧片 它就是< ...

  • 上世纪90年代一条黄狗:成为谢晋导演电影《老人与狗》的灵魂,电影因它被永久封禁

    引言 有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成语是民间对西汉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韩信能够功成名就得益于萧何的大力举荐:韩信最后被捕惨死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这句成语后来就被用 ...

  • 由启信宝疑似关联方,引发的“大”核查。

    报表上的其他应收款金额较大,总会让人不安,一定要打开看看,这是审计人的基本态度,作为一名离开审计行业多年的老腊肉,我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而且这个习惯已经引申到另一个科目,那就是预付账款.本案例,不说预 ...

  • 何宝康·柯桥中学旧事漫记

    柯桥中学建校70周年了.而我,进柯桥中学读书也50年了,或许可以算有点年头了.这里,录出几件记忆较深的旧事,凑个热闹.     "两倍扣分" 我们进柯桥中学读高中,整整读了两年半, ...

  • 何宝康·牛弄和大樟树

    我的老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很小很小的小村子,一共就30多户人家100多个人,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见名门望族,虽然三面环水,可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道的.记得当年台门口上方曾经悬挂一块上面写着"风 ...

  • 何宝康·订阅报刊似不再

    我曾经订阅过不少报刊.自费订阅报刊,在我,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的时候.现下,我已经有十余年没有自费订阅了,这其中缘由,毋庸多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真的是文学和梦想飞翔的岁月,自小爱好文学的 ...

  • 何宝康·怀念掉到河里的没事的小时候

    眼下,谁要是掉到河里,肯定是摊上大事了.不管是掉下去被淹的,还是跳下去救人的,都会成为焦点,广受关注.这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下水救人被誉为"见义勇为"的事例吗?但在我小时候,掉 ...

  • 何宝康·我所享受的“特权”

    本人情商.智商都不高,更少心机,所以一直到了退休,依然是功不成名不就,一无所成,自然与很多人都羡慕嫉妒的"特权"无所牵涉,倒也省心.但仔细回想,似乎也曾享受过那么一点"特 ...

  • 何宝康·河景房的变迁

    朋友邀我去参观他的新居,高层,十分敞亮,站在窗口边,朋友指着隔了一条公路和几幢高高低低的建筑的一条有点宽阔的河说:能够清晰地看到河道,这样的河景房还不错吧?!我笑笑,答一声:嗯,不错.从朋友向我有点炫 ...

  • 何宝康·眼镜记趣

    而今,近视率越来越高,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已习以为常.倒回去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尤其在乡村,眼镜可是稀罕物.而我,很早就成为深度近视,上小学时裸视力就只有0.1左右了.但到1970年代初读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