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已“病入膏肓”?看看车界“老中医”有啥灵丹妙药

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和环境问题的日趋恶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对于传统的燃油车来讲,可谓领先不少,早在2015年,产量已经达到了37.9万辆,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增量市场。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预计全国的新能源汽车更是有望达到500万辆的保有量。

500万辆,这是一个多么让人骄傲的数字。不过,在一片打好的形势下,现实却给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一个沉重的打击,从2016上半年四部委联手查骗补、三元锂电池禁用商用车、国家补贴标准重新修订、到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推翻、动力蓄电池补充规范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谓上演着一幕幕的步步惊心。

这一系列的事实似乎在昭示着,一片红火的新能源汽车突然之间就生病了,并且病的不轻,有人更是直言如今的新能源已经“病入膏肓”。既然病的不轻,那就得找行走新能源汽车多年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作部副主任王成,看看在这位车界“老中医”的眼里,新能源汽车的病根在哪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充电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说到充电桩,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词来形容再也不过了,意思是说即使你有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厨艺,如果没有最基础的原材料,也是白瞎。相对应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先不管现在的技术已经有多么的炉火纯青,如果没有最根本的充电桩等设施,也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毕竟,没有谁买一台新能源车还得天天去专门的充电桩排队。

正是目前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后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有一些停滞或一些非正向因素。以新能源发展较快的魔都上海为例,目前充电桩的使用率仅仅是6.2%,也就是说充电桩的布局和位置合理性以及充电的方便性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因此,很多个人用户采取非常规的充电方式来为电动汽车充电。

所以,未来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一定要做到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匹配。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出台更大的、更密集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加快充电技术设施的建设和布局, 让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后顾无忧,只有这样,才能买的放心,用的舒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产品力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

虽然这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分迅速,从产业的规模、市场化的进程来讲,我们也的确称得上是引领者,但是仔细深究这个产业,在新能源技术的产品力层面,尤其是涉及到核心技术的掌握上,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拿最常见的能耗和动力性能来说,这一直都是评价新能源技术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日产的LEAF为例,这款1.5吨重的车百公里能耗居然能够做到11.4度,再看看我们的产品,在车重比人家轻了将近400公斤后电耗却还要高。这说明了国内的整个性能的优化,低能耗方面还要继续下工夫。

此外,在加速的时间上,我们和国外也有比较大的差距。总之,拿两个指标是大家能看到的,显性的指标,实际上内在的一些指标,包括我们的可靠性,还有整个车辆操控的品质、舒适性等方面的性能,这都是我们直观看不到的,但是这些方面正是我们差距更大的方面。

也就是说,就目前国内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程度来看,与国外的产品有两三年的差距,也就是半代产品的差距。

革命尚未成功 

 政策和售后体系还需完善

说到新能源政策,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骗补”风波了,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至今让人行业大为震惊。不过,随着相关部门将对新能源补贴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政策的基本体系建立完成,能够从一定程度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过,以上政策只是建立的宏观立场上,在面向企业、用户的政策上还没有十分明朗的表现,需要以后更细分的政策支持。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售后保障体系上还表现为不够细致和全面。以小编身边的亲身案例来讲,入冬以来,常有车主反映自己的新能源车续航里程从50公里急速下降到3公里,并且一年多时间里出现了三次故障,其中两次因电池引起等类似问题。也就是说,相对于传统汽油车已经完善的售后体系来讲,新能源车还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没有发育完全。

结语:最后小编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新生事物,与传统的汽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一定在基础设施、政策支持,产品力、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这是每一个新生事物都必须要面对的。俗话说在失败中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毛病,并且想办法去克服它,那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必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