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集评:高庆春经典大篆临摹

高庆春

铭文临摹与创作

·

系列丛书

集评

《铭文临摹与创作》系列丛书·书影

高庆春先生以篆书见长,在当代中国篆书领域是写的很有特色的一位书法家,应该说也是写楚简书风代表性的书家。这次他新出版的《大盂鼎》、《毛公鼎》、《楚帛书》铭文临摹与创作系列的丛书,显示了庆春先生深厚的书写功底,也体现了他在临摹与创作相结合上有自己的独特的心得。
——包俊宜
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贵州省书协主席

△封面·书影

高庆春先生是当今书坛篆书界比较重视传统的书法家。在传统的继承方面所下的工夫较多,取得的成绩较突出。他对战国简帛书临习尤其有自己的心得和感悟,特别是在简帛结字的精准和灵动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特色。
以古文字为对象的书法研究和创作,需要扎实的学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很多人都把古文字当作平面来看待的大环境下,高庆春先生能够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代表性经典用心把握和传承,应该是很有导向意义的。
——张桂光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书协主席
△内页·书影一
西泠同社高庆春,劬学精艺。综观《铭文临摹与创作》三种,有四优异之处:
其一,既录其文,又论其学。以故,其书不限于书法,兼及金石考古。其二,既有全文,又出特写。全文以见其原貌,整体观也。特写,放大其局部,既便于细察其结构,又突出少数字。其三,右原拓而左临摹,便于读者参照。其四,不但有原文之临摹,复从今日书法之需。三种金石均节集其短句,或附楹联与诗词。
高庆春之篆书,挥洒随意而笔力遒劲,中锋裹毫而方圆互见。一纸之中,谋篇参差,错落得趣。其大字并少数字者,笔笔如千岁枯藤,苍老而多飞白,极得天趣。妙哉三书,真善诱之良师,其洛阳纸贵,不待言矣。九十老翁,乐为之书。
——林乾良
    西泠印社资深社员

△内页·书影二

庆春兄是以古文、篆书著称的书法家,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楚系古文书法创作,在当代书坛颇有影响。前几天,我收到了庆春兄新近出版的《大盂鼎》、《毛公鼎》、《楚帛书》临摹与创作三种,展读再三,颇为感佩。
写楚帛书,是庆春兄多年以来创作作品的主要取向,也是他的强项。他写的楚帛书,最大的特点是笔力雄强。在遵守楚文字字形规律的同时,他突破了以往篆书“婉而通”的审美习惯,大胆以方笔入书,既有“藏锋涩笔”,又“适度强调使转,提按顿挫”,由于对如何将小字放大书写有思考,所以他写的楚帛书就能大气磅礴,无丝毫靡弱之感。
——刘绍刚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封面·书影
高庆春先生所临的这套大盂、毛公二鼎及简帛书字帖的出版,为广大书法学习者提供了一套毛公、大盂及简帛书的最佳范本和借鉴资料,为学习者搭建了一座阶梯,一座桥梁。功在当代,利在大众。
——董倚桥
中国书协会员
△内页·书影
在万峰林立、名家辈出的中国书法史上,在万众染翰、大浪淘沙的当代书坛,执笔作书要出新立派,谈何容易!高庆春先生已然成为当下篆书、篆刻专业的风向标人物之一,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篆书、篆刻的创作风尚。
——伍长巍
贵州省书协理事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封面·书影
这三本书在对照临摹之后,附了很多的以原帖风格类型为主的创作作品,形式各异,精彩纷呈,作者把自己对经典碑帖的理解,运用到创作之中,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对于解决大多数学习者临蓦与创作两张皮的老大难问题很有帮助,这三本书如果日常加紧临习,对于提高临摹与创作的水平必将起到关键作用。
——陈述林
中国书协会员
△内页·书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