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感统训练十大误区分析以及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创设游戏氛围

对于一部分自闭症等特需儿童来说,感觉统合训练在其康复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很多实例证明,只有经过感觉统合,人类才能完成那些高级而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从广义上来讲,人体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感。

但是,对于特需儿童来说,感统失调则会由于发育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运转时,就会出现行为和语言的障碍,就称为感统失调。

虽然单纯的感统失调不一定是自闭症,但是大部分自闭症患儿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

那么,感统失调的表现有哪些呢?

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三大系统:触觉、前庭觉、本体感的失调。

很多特教老师和家长也逐渐认识到了感觉统合训练对于自闭症等特需儿童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常规的正常的感统训练中,却依然存在很多的误区,也正是因为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了儿童感统统合训练中出现不间断的问题。

感觉统合训练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1:

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一辈人,会在潜意识中认为,感觉统合失调不是天生的,不用经过感统训练,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变好甚至痊愈。这就和大部分老人认为的“贵人语迟”是一个道理。

误区2:

孩子身体各方面出现问题了才需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例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走路交叉不足以使其摔倒,轻微的脚尖点地和缺乏平衡感,不敢荡秋千并不是感统失调,所以不用进行康复训练,甚至不用管就好了。

误区3:

感觉统合训练交给老师就行了。

很多星儿家长借口自己年龄大了,学习能力有限,没有时间带孩子训练,所以发现孩子身体症状出现问题后,就全权交给机构老师,不问不顾,在机构不和老师沟通,回家也不再继续训练。

误区4:

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大运动或者刻板的锻炼。

从广义上来讲,人体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感。因为,单一的感统训练并不适合一个孩子,而综合性的系统训练也不适合所有孩子。

误区5:

忽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又过分高估儿童的承受能力。

很多星儿家长会觉得运用同一套标准对自己孩子康复训练更好,所以看到其他孩子做了某项运动效果明显,就要求老师也开始给自己孩子运用。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每个感统失调的孩子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都是要做前期评估的,这也就是为了给存在个体差异的孩子制定符合他们本身需求的课程,才会事半功倍。

误区6:

忽视“多动”与好动的区别,忽视智力发育落后导致的感统失调还是单纯的身体不协调。

一部分儿童会因为智力发育落后或者严重的由脑瘫引起的感统失调方面的问题,这些孩子的训练方法和单纯感统失调的孩子是有很大不同的。

同时,多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与年龄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行为多动和情绪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这些患儿同时患有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以及适应障碍等,对其学习,社交,生活都会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多动症是心理障碍与行为障碍的综合征。

而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频繁的好动肯定是小儿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是也不能说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

误区7:

感觉统合训练量越大越好。

很多星儿家长的焦虑就来源于只要发现孩子多动或者出现了感统失调,就开始高强度,密集性,做各种游戏。这其实反而会引发更多问题。试想,逼迫一个正常孩子做各种运动都会累到虚脱,有强烈的情绪抵触,更何况本身存在情绪问题的自闭症孩子呢!

大量使用感统训练、单一使用感统训练显然是不科学和不明智的,任何事情都讲究循序渐进、量变达到质变。欲速则不达,感统训练应严格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切不可认为只要感统训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误区8:

感统训练越早做越好。

相比于那些拖延孩子语言治疗和感统治疗的家长,过早地让孩子从早到晚地进行感统训练,也是不切实际和不科学的。比如,有些意识强烈和高知家庭,一旦发现孩子到了“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的时候没有按照普遍认为的这个时间规律成长,就会急切地误以为孩子出了问题,然后就开始锻炼孩子走路,甚至半岁就用学步车或者大人拉着孩子学习走路。

这不仅不科学,长期过早地锻炼反而会引发孩子更严重的倒退。而一些感统失调的孩子就是因为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导致的。

误区9:

发现训练一段后没有效果就暂时放弃;刚刚实施干预方案的时候发现情况更糟了,以为处理方式错误,于是停止。

实际上,家长认为孩子的症状会随着时间问题行为自然消退,但实际上,如果造成问题行为的原因不变,时间越长越难改变。其次,刚刚实施干预方案的时候发现情况更糟了,以为处理方式错误于是停止,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你应该继续的。第三,断断续续干预,这个极其危险,可能造成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因为问题行为被间隔强化了。第四,没有仔细找到问题行为的原因就随意干预,有时候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确实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专业老师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评估来做判断,

几乎所有的问题行为都有其真正的原因,不要因为还没有发现原因就随意判断为想象中的原因。

误区10:

忽略家长的介入,甚至很多家长根本不愿意介入。

以美国为例,几乎所有的机构都会将家长培训纳入机构服务内容,因为自闭症的干预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和环境密切相关的事情。就干预时间上来说,有效干预时间是每周25-40小时,一般机构一周可以为一个孩子完成10个小时,剩余的时间就需要家长在家里完成。

在美国,治疗师和孩子的比例是45:1尚且如此,在我国治疗师和孩子的比例是2000:1,如果没有家长的介入,大多数的孩子基本上无法得到有效的干预。就环境的角度来说,自闭症的大量训练都需要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家庭环境中存在大量生活场景,对于孩子的语言,认知,社交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部分几乎是机构相对结构化的环境无法替代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感统失调并不单单只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和症状,因此就需要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感统只是作为重点,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都需要在感统训练过程中加入。

以上就是关于自闭儿感统训练时出现的十大误区。

那么针对以上误区,除了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之外,在训练之前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创设游戏氛围呢?训练中目标的制定如何设定?

1、正如前文列举的十大误区提到的观点,家长的介入对于感统失调儿童的恢复有着事半功倍的巨大作用。也正因为此,包括在康复机构和在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创设游戏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

2、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可以让孩子比较容易应用习得的感统方法,一旦需要就用得上。如果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社交,应用到生活中,那么,在自然的环境中训练是比较适当的。

当然,自然环境的创设不应该太复杂,在家创设简单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必须高度控制的背景环境,尽可能减少令孩子分心的事物。

3、康复训练进行的环境和房间,窗帘要拉上,周围墙壁也不能有任何装饰。

4、把不相关的物品藏起来,甚至无关的设备不要放房间里。除了对应训练项目的设备外,避免摆放其它设备,应当逐个训练。

5、父母要学会引导式参与,筛选出对孩子重要与不重要的事物,规划除孩子训练的课程安排,家长学会引导式参与的目标是使孩子很快能自己主动参与,逐渐成为共同游戏的共同创造者。

6、康复训练时,记着要引导孩子开始构建互动,并且敏锐地观察孩子的反应,家长学会引导互动,知道孩子要注意观察学习。放大自己的情绪反应与姿势表情,采用夸张的脸部表情以及说话音调,借此获得孩子最大的注意力与回应。

7、家长要学会控制活动,以及控制孩子去接触其它物品的几率,严格限制环境中会让孩子分心的刺激物,也控制孩子能接触收到的变动次数。父母自始至终必须严格要求孩子配合他们的步调。

8、构建一个能提供安全感与可预测性的环境。随着孩子游戏过程中了解整个环境之后,逐步添加变化与新奇的事物。千万不要急,当孩子感到困惑时,把复杂再降低一点。

9、目标不能太死板,需根据孩子能力以及实际情况来制定或者更改目标。

10、父母创设的环境中的游戏,必须是孩子与父母的体力都能够执行,并且能一起在家练习的。例如,两人丢球游戏,对肢体协调能力有障碍的孩子就会太难了,但如果把皮球改成气球,孩子就有可能办到并且喜欢上这个游戏;对孩子来说,跑跑跳跳都可能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年迈的爷爷奶奶以及怀孕的妈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同样地,规则也必须简化到孩子可理解的范围内,否则在第一次游戏示范介绍过后,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无法集中在学习如何玩该游戏,而是吃力地参照他担当的动作与表情了。

归结一点,自闭症等特需儿童的感统康复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越长时间越大量越好,同时,父母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越是优秀的父母,言传身教更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在游戏中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