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118】文苇 ||说虱(散文)

  主编:非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家住济南纬二路经四路的一所机关宿舍楼,都是爱干净的一群。记忆中,家里却有过一次逮虱子的经历。想来大概是因为童年时回过一次胶东昌邑老家,从那儿的土炕上带回来的。
那时家里的床是木板条铺就,等试着身子痒痒了,再去查找罪魁祸首,结果就发现在被褥下那些床板缝隙里藏匿了大量的虱子。后来才知道这虱子繁殖力很强。记得在床板缝隙里发现踪迹后,用铁丝一划拉,噼里啪啦就掉出来很多,看得头皮都发麻。这可怎么办?母亲便烧了开水用来浇烫,这招儿很灵,还可以杀死很多虫卵;被褥拿去在太阳下晒;衣服里里外外都洗了,折腾了好些日子才消除了那些祸害。
母亲那次卫生大扫除干得很彻底,没有遗留下祸根,后来就没再见过这些东西。
虱子,在我们济南叫做臭虫。儿时的印象中,是扁平状,头小,肚子大,呈褐色状,似个小土鳖,记得也就是个绿豆、黄豆粒大小。那年月即便在城市里也应该是常见物,不然怎么在我国五六十年代有除四害之说呢,这臭虫就是其中之一。
现今城市里苍蝇、蚊子还是常见物外,老鼠倒很少见了。居民多是住在水泥板的楼房,只要堵好下水管道,老鼠是很难入驻的。虽然我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又回过老家两次,也没有再带回来过虱子。不知是农村的卫生环境好了还是什么原因,这种害虫几乎灭绝了,五十多年来我没再发现过。
济南人好说“看你痒痒的像是招了虱子”,虽是这么说,可是城市里的人都不知道这虱子长啥样,我儿子都三十多了就没见过。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如今六十多了,也不是连跳蚤什么样都不知道吗。
后来从书上得知,虱子,是由虮子长成的。虮子白色也,椭圆型。它咬人后,被咬部位很痒,人在用力抓痒时,会把虱子挤破,它体液内的病原体随抓痒而带入被咬的伤口,人们由此得传染病。
头虱主要寄生在头部毛发中,多集中在耳后发根;体虱多集中于衣领、衣缝、裤腰处;阴虱则主要集中于会阴部的阴毛中。
虱类若虫和成虫均嗜吸血,而且专吸人血,寿命大约有6个星期。每一雌虱每天约产十粒卵,在它短短的一生四十多天中,约可产卵300多枚。 
虱子这小东西可不简单,据说在6500年前就已经开始进化了,那时地球还由恐龙所统治呢。
我国古代有扪虱而言的成语。扪【音门】是执持、抚摸的意思。
典故出自《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十六国时,前秦有一位大臣叫王猛,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他学识广博,爱读兵书,为人谨慎,严峻刚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出兵北伐。进入关中以后,王猛披着老百姓常见的粗布麻衣去见桓温。一见面他就谈论当时的天下大事,并把手插进衣服里捉着虱子,好像身边再没有别人一样,犹如现代人炎炎盛夏袒臂搓泥般平常。桓温见王猛谈吐举止不同一般,便和他亲切地交谈起来,还赐给他车辆和马匹。
  当时,前秦皇帝符坚有志争夺天下,听说王猛很有才干,便请他做了丞相。王猛施展自己的才智,终于帮助符坚统一了北方。王猛于公元375年病死,终年50岁,据史书记载,他死后,“朝野苍哭三日”。
  后来“扪虱而谈”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从容不迫、无所畏忌的样子。
在魏晋南北朝时,一些魏晋名士言谈举止常常豪放不羁,在服饰穿着上缓带、轻裘、宽衣,飘逸潇洒,往往这也是迫不得已。因当时上流社会的流行风俗是服食五石散(或称寒食散),吃了这种东西,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衣而只好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他们的文章里,虱子的地位很高。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们常常扪虱而谈,侃侃而言,当时竟传为美事,也称为“魏晋风度”。——我可真是吃惊,难道这真像是民谚里所说的“虱子多了不咬人”吗。
如今五六十年过去了,我是再也没见过虱子,但愿我们的后代也不要再被它们所骚扰。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文苇,1957年出生于济南。从未离开过故土,期间虽在章丘、平阴居住过数年,现也划归为济南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作品以来,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仅过百而已。诗歌、散文获奖四十余次;摄影获奖七十余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