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孩子共情,他才会听话,聪明的妈妈会这样做,你呢?

孩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跟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同样跟孩子的发展特点有关,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经常用严厉斥责的方式,让孩子畏惧,但往往发现,孩子即便暂时听话了,一旦没有父母在跟前,则故态萌生,尤其是在爷爷奶奶面前。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叛逆吗?事实上,是我们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而孩子本身对这个标准未必认可,甚至不理解,所以才会有叛逆的表现。这里认为:想要孩子表现好,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好,需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与孩子共情,然后再引导孩子,否则他是很难配合家长的。怎么与孩子共情呢?

与孩子共情

一、父母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的行为超出自己的预期的时候,经常会变的容易愤怒,忍不住责怪孩子,甚至斥骂孩子,这个时候的家长,是很难看到真实的孩子的,也不可能谈到共情。

想要与孩子共情,家长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放下自己的预期,耐心与孩子沟通,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的感受;然后向孩子表达对他的同情再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

我们很多家长习惯于用家长的权威去指责孩子的错误,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长教训,但往往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错误的背后的真相。

比如,小明有曾经打碎过玻璃杯,妈妈以往遇到这种事,都是责骂孩子,怪孩子毛手毛脚,甚至责骂孩子笨,净添麻烦。因此小明很害怕当着妈妈的面去接触玻璃杯,但妈妈却知道,小明私下里却并没有少拿玻璃杯,甚至也摔过几个,只是被小明奶奶给掩盖过去了。

这一次,妈妈生病了,小明又去拿玻璃杯,结果又摔了,妈妈第一反应就是要生气,但想起有人对她说过的共情,强行压制住了脾气,耐心的问孩子“哎呀,没伤到吧?”然后与孩子沟通,问孩子拿玻璃杯要做点什么。

孩子的回答却是让妈妈忍不住掉泪,原来是看妈妈不舒服,想用玻璃杯给妈妈到一杯水喝。妈妈称赞了孩子的举动,并和孩子一起分析怎么拿玻璃杯才会更稳定。

这次以后,妈妈学会了共情,并时常应用,果然发现小明变的越来越听话了,之前的叛逆也很少再发生了。

二、有效共情的步骤

怎么与孩子有效共情呢?正常来说,需要这三步:1、识别孩子背后的情绪;2,找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3、猜测孩子的目的。

这里建议,大家可以组织一下比较合适的句式,比如“我看得出,你觉得….是因为….。我知道,你的目的是……”

或许这样说比较笼统,我们可以一起看一个例子:

四岁的小华,非常喜欢玩积木,他喜欢把积木摆成一定图案。有一次姥姥过来,看到积木摆放的很乱,就对小华说“乖孩子,咱们收起来,别咯着脚。”

结果姥姥一动积木,孩子就哇哇大哭,孩子爸爸过来吓唬他,却哭闹的更厉害了,妈妈了解了一下事情经过,蹲下身子,对小华说“儿子,你是不是因为积木被收起来生气了?我猜你的积木是搭建了一个建筑,对不对。”

小华抽噎的回答“不是,我摆的火车道。”妈妈则趁机对小华说“那也不能哭啊,咱们重新把它摆好才更重要。”

于是小华在妈妈的帮助下,又摆好了积木。

我们可以看到,和孩子共情,能帮助孩子更积极的面对问题,并可以做出更为积极的引导,让孩子的性格变得也更乐观,相反如果斥责孩子不懂事,调皮,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