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学会知止

这一期,我们采访的人物是黄晓丹。作为叶嘉莹的弟子,晓丹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诗人们的境遇,生活的不易。人至中年,是应该继续怀揣梦想、逆流而上,还是学会接纳、中止欲望。黄晓丹把观点和回答都写在了那本书《诗人十四个》里,也刻在了每一个阅读过她书的人心里。

黄晓丹——

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师从罗时进教授;

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师从叶嘉莹教授;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师从方秀洁教授;

现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她的狗子黄发财说:快去赚稿费,给我买狗粮。

作者拾肆|朗诵:芈儿

更多视频搜索视频号“慈怀访谈录”收看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一世多艰、被诗词拯救的叶嘉莹。

作为叶嘉莹先生的学生,如今的黄晓丹秉承师业,已在大学教书多年。

她印象中的先生,是这样一幅影像:一个柔弱老人的侧影,穿着质地柔软的旧衣服,夹着一本书或一个小包,慢悠悠地攀上图书馆的台阶。

柔弱中自有刚强。

正是这样柔弱又刚强的先生,教会了她一件件一生中顶重要的事。

在温哥华留学时,黄晓丹住在叶先生家里。先生家有一个房间,藏的全是书画。后来,家里失窃,书画全被偷走。那些书画多是民国、甚至清朝的。叶先生来并不计较经济损失,可是这些书画都带有她往日的记忆。

里面先生最舍不得的,是台静农先生写给她的一副对联,写的是她梦中所得的两句诗。报案后,因为别墅年久失修,没有监控,警察也解决不了。

叶先生虽然心里难过,但既已报案,事情对她来说就过去了。

这件事令黄晓丹记忆深刻,她说叶先生这代人,跟我们不一样。

他们能接受生活中很多问题不能被解决、生命中很多东西没有那么好。

而我们常常是,一边对自己这一面不够满意,一边又对自己其他面耿耿于怀,然后在任何一点上不肯放过自己。

比如很少有人会说:我事业顺利,婚姻不和,但没关系;我婚姻美满,没有事业,但没关系。

这是现代人一个共有的问题——过度反思自己。

这点在当今女性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兰生幽谷,春天郊游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

兰花开在幽深的山谷,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释放它的清香。

30岁后,黄晓丹身边的同龄人陆续买房、结婚、生孩子,只有她安安静静、一点没动,就像那朵开在幽深山谷里的兰花。

博士毕业后,黄晓丹一直留在江南大学教书。她在一间十几平的单身宿舍住了很多年,楼前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浸润着她的跫音。

无锡城有个蠡湖,环湖二十多公里,近城处游人如织,远城处鲜少人行。春日的午后,阳光都是懒散的味道,黄晓丹下课后去散步,走的是少人行的一段路,眼前一派“蒹葭苍苍”,越往深处走,蔷薇开得越盛,把路都挡住,她只能侧身经过。

她兴之所至,采了一朵蔷薇,以湖水为背景拍了张照,发到朋友圈,又记了一句诗“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不料回家打开手机,底下一堆评论竟是——这么好的姑娘怎么没对象,只能独来独往。

有时候会想,这个社会对女性是不是过于苛刻了,好像只有在取得一定的肯定和认可,获得足够的理解与宽容后,她才有独自背对世界的勇气,才会不在意自己得失几处,胜负几何。

而在更多漫长的岁月里,连她自己都时常心生疑惑。

每年六月,当校园里吉野樱花开始飞落,每一瓣都似在诉说着别离,黄晓丹不禁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走到哪个季节了,青春还剩多少,是否值得花在这年复一年的教书工作中。

直到35岁后,人们才慢慢注意到黄晓丹,欣赏她的学识涵养,找她分享诗词、做演讲。她的书《诗人十四个》,仿佛也邀请你我共赴一场“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的春天的郊游。

然而世间最可贵的,从来不是一个人不问红尘风月,只管独自耕耘,而是这个人也曾孤独过、沮丧过、动摇过,甚至现在依然疑惑着,挣扎着,但她还是选择兰开幽谷,默默耕耘,温柔地看待世界。

就像如今的黄晓丹一样,她没有结婚,但她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只可爱、顽皮的狗(黄发财),还有她一生所爱的诗词和一群热爱诗词、喜欢春游的学生。

慈怀访谈录

你觉得诗歌最好的时代到来了吗?更多内容关注我@慈怀访谈录 @慈怀读书会 #人物访谈#诗歌#文学
视频号

点击关注视频号“慈怀访谈录”

人到中年,中止的智慧

如果说人生如逆水行舟,那么人到中年,便宛在水中央。

35岁后,黄晓丹慢慢觉察到内心的欲望,并跟它们保持距离,她开始喜欢上王维,尤爱《辋川集》里的一首诗《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中年后,王维定居在辋川,修建了辋川别墅,有一条河、一个湖、湖两边的山以及山下的农田。

那个湖叫欹湖,湖两边有山,南边是南垞,北边是北垞。有一天,王维从南垞出发,要去北垞,可当船行至湖中央,面对唾手可及的彼岸,他却选择了放弃。轻舟就停留在了水中央。

有时候,追求理想固然动人,但懂得“中止”需要更大的智慧。它既有对自身欲望的觉察,又有理性的决断力,还需要对人生缺失的接纳。

这不禁让人想起王徽之夜访好友戴安道的故事。

王徽之住在山阴县,半夜醒来,忽然想起好友戴安道。

戴安道家住百里外的剡县,可王徽之不顾天寒路遥,竟乘舟溯江而上,船行一夜才到好友家,却见其门而不入,又原路返回家中。

随从不解,王徽之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很多时候,我们太过执着于彼岸,殊不知结果只是一瞬,人生更多却是处于这一路的旅程中。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到那个对岸?对于生命中很多人、很多事,就停留在“不相识”上,不也挺好吗。虽有遗憾,但其中对未知的留白,对欲望的克制,更意味深长。

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给人生做减法的自由。

当我们渐渐步入中年,生命就像一棵秋天的大树一样,需要去抖落那些不必要的枝叶。

慈怀访谈录

你走出去看到满世界发生的事情无非就是一首诗而已!@慈怀访谈录 @慈怀读书会 #诗歌#文学
视频号

点击关注视频号“慈怀访谈录”

中年以后,随心而行

有人说,人到中年,能凑合着过,是一种莫大的本领。

黄晓丹有一些朋友,中年以后,把房子卖了,辞职,举家搬到大理去。生活在城市时,人们总觉得有一个叫“大理”的桃花源在,可到了“桃花源”,隔壁还是在装修,睡眠依然不够,夫妻始终吵架,孩子的作业仍旧做不出来……

那些移居大理的人中,大部分都失望透顶又重新搬回城市,不过也有例外。黄晓丹发现,能长留大理的人都有一个本事:可以凑合着过生活。

他们就着手边能找到的一切素材,凑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生活中,他们也有很多问题,但并不打算都解决后再投入生活,而是一边生活,一边解决。

好比黄晓丹在一个朋友家里,中饭时白糖用完了,附近也没有超市,于是她吃到了一锅朋友用玫瑰酱代替白糖煮的牛腩饭。

也许厌倦了喧嚣、快节奏的人们,尤其是中年以后,特别希望去寻回自己遗失的诗和远方。

可远方到底是什么?黄晓丹说,远方对于每一个在远方的人来说,就是他的家门口。

苏州有一个地方叫锦溪,虽然也和周庄一样是古镇,但没什么名气,所以去的人少。有一年黄晓丹和朋友一起去锦溪,破旧的弄堂里,住着很老的老人,他们用破掉的搪瓷面盆、痰盂栽花种草,那时正是秋天,弄堂里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菊花,花香满溢,煞是醉人。

黄晓丹漫步在弄堂里,看着那些安详的老人,看着那些在破掉的搪瓷里灿烂盛开着的菊花,她忽然间觉得,那个人们苦苦追寻的叫作“诗”的东西,根本不需要去远方。

有人说,中年岁月,就像一个深深的庭院。当热烈的青春过去、旷达的迟暮还没有到来,属于你的诗意在哪里呢?

它就在你的庭院里——就着你院子里能找到的物什,别穷讲究,别瞎挑剔,凑合着去过你欢喜的日子,可以种花种草,种瓜种豆,种星种月……然后乐在其中。

这就是属于每一个中年人的诗意。

慈怀访谈录

#诗和远方 你在看风景,别人在看你。更多内容关注我@慈怀访谈录 @慈怀读书会#人物访谈 #诗歌#文学
视频号

点击关注视频号“慈怀访谈录”

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唐代诗人沈佺期有一首诗《北邙山》,诗说: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北邙山是坟山,洛城是京城洛阳,邙山和洛城千年万代遥遥相望,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

今天长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洛阳城里热闹繁华,北邙山上只能听到松柏声。

出无锡城不远,也有一座山,叫青龙山,黄晓丹的外公就埋葬于此。在青龙山下,有一个别墅小区,价格相对便宜,有一回黄晓丹开车经过,忽然间冒出一个念头,等以后有钱了,就来这里买一个房子住。

在月明星稀的晚上,住在山上的亡灵从坟墓里爬出来坐在墓碑上,抽一根烟,聊一会天,还对着山下的万家灯火点评一番,你的孙女比较有出息,我的孙子比较没出息。

黄晓丹就生活在山下,日夜受着已故亲人们的看顾,一只耳朵听着人世间的欢乐,一只耳朵听着山上的松柏声,不也很好吗。

早些年,黄晓丹在国外留学,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与坟墓比邻而居,傍晚常去墓地散步。当她踱着步子,行走在生死间,那些白天操心的事,离得很远了。

这个时候,她自然而然产生了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我想,黄晓丹一定想起了那年的江南仲春,半城花开,半城花落。

她在图书馆幽暗的书架间席地而坐,偶然读到了叶嘉莹的书,看她从陶渊明讲到杜甫,又从杜甫讲到李商隐,直到这些诗人丰厚、高贵的情感在她心里掀起一股股巨浪,漫过了一切虚无。

当她走出图书馆,她似乎感到在这瞬息万变、人生无常之中,还有我们可以主动追求和把握的东西,因此,纵使生命短暂,也值得认真度过。

多年以后,她更是亲耳听到叶嘉莹先生说,“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意义,然后努力创造出自己的意义。

或者还可以这么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如今的黄晓丹便是如此,但做自己的好事,不问前程几程。

一个人,一卷诗书,还有她的狗“黄发财”,结伴同行。

从这一个春天,走到下一个春天。

*作者:拾肆。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