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经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想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是经方概述,

二是脾胃概说,

三是经方主治与脾胃病病机关系,

四是常用经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我会在讲述的过程中介绍一些我对这方面的认识以及董老运用药对的经验,都是些临床上比较实用的内容。

经方概述

这一方面无论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都奠定了我们脾胃病的分型论治、辨证论治的大法。在治疗疾病时无论外感内伤均要时刻顾护脾胃,包括辨证论治、选择用药、药膳调养和判断预后等多个方面。很多疾病的同病异治不同疾病的异病同治,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现的非常明确,比如黄疸,黄疸在张仲景的论述中有八种不同的证候类型;再比如张仲景的肾气丸最起码有五种以上不同的疾病可以用肾气丸来进行治疗。所以所以说它奠定了脾胃病和其他疾病的一个基础。脾胃的生理方面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余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水谷化为精微,运化水液、输布津液、防止水湿的产生。脾运化功能主要依赖于脾的阳气固脾宜升则健,胃为水谷之海,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脾胃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在脾胃这个研究中有很多医学大家,如我们北京市中医医院的李乾构先生,和危北海先生,还有东北的李玉奇先生、周旭文先生,还有南方的周仲英先生等。他们在脾胃病的论述中有两大派系,一个是脾胃合治,另一个是脾胃分治。这也是研究的主体的内容。脾胃与肝胆的关系非常密切。肝是主疏泄的,调畅人体气机,它通过调畅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这几个方面与脾胃形成了密切的相关性,提胃病的病机特点我觉得也有一个非常好的概括总结,脾的病变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上的减退,对于水液的运输功能的减退,升清无力和对血液的统摄无权这些方面,进而出现一系列的疾病表现;胃的病变主要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的障碍,然后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理变化。在胃这个方面董建华老师在生理上强调了一个“降”字,病理上强调了一个“滞”字,治疗上强调一个“通”字,所以说不同的学派对于胃病的治疗经验有不同的总结,这是脾胃的病机。脾胃和肝胆的病机特点也是从这几方面来体现的。除了肝胆汁疏泄失常不能助脾胃运化以外,还有肝胆之气易于郁而化热影响脾胃功能等。脾胃病常见的病机特点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寒邪阻滞,这个在临床上也非常常见;第二个是热邪中阻、尤其是胃热内蕴临床上非常常见;第三个是寒热互见。到了脾胃病的疑难阶段或者是后期阶段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当然气机郁滞也是脾胃病病机当中常见的一个特点。另外脾胃虚弱饮食积滞、湿热阻滞、瘀血内阻等这几方面都是脾胃病常见的病机特点。脾胃病常用的治法我想通过八法来总结一下:

一、温法

比如温补脾阳法,其代表方剂为理中汤或小建中汤,这个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第二个是温脾摄血法,我们常用黄土汤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针对脾阳不足而出现出血的时候往往采用温脾摄血的办法,

第三个是温胃散寒法。临床中也非常常见,代表方是理中汤。

第四个是温脾化饮法我们用苓桂术甘汤。在临床应用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把现代医学与我们传统的中医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中西医结合学会在研究的一个内容。比如我们在做胃镜的时候发现胃里有一粘液池,粘液非常清晰非常多,这个时候我们把这个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在治疗上采用温脾化饮法,主用苓桂术甘汤,经过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体现了既有辨病又有辨证,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来论治临床的问题,我觉得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通过温脾化饮来治疗这类的情况。温法还有第五个方面就是温肾健脾法比如真武汤、附子理中丸等。在脾胃病中除了脾虚,很多疾病到了后期都会导致肾虚,所以说脾肾两虚、脾肾阳虚的情况在脾胃病的后期是完全可以出现的。温法中温补脾阳最具代表性的是理中丸,和理中汤,真对的是中焦虚寒,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为主。临床需要把握的辨证要点是胃脘怕冷、上可至胸,下可至腹,还可以伴有胃脘的隐隐疼痛,喜热饮、肢体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我认为对舌苔的描述最准确的应当有四个方面,一看舌的形态、大小肥瘦,但胖及齿痕等,二看舌质,第三看舌苔黄腻、白腻、水滑苔等,第四个看舌象、脉络。理中丸、理中汤的类方如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护国寺中医院的徐老非常善于灵活运用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加肉苁蓉这个角药是他的一个基本用药。针对理中丸理中汤临床上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胃及12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肠炎、慢性口腔溃疡、胆道蛔虫症、吐血、便血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对于理中汤要注意它的加减变化,伤寒论中有这方面的记载。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对于合方的应用,经方派在临床中运用经方,除加减法还有经方的合方方法比较常用。以理中汤为例他常常合吴茱萸汤或者根据病情合小半夏汤或者合芍药甘草汤,尤其是焦树德老师在治疗胃痛时常用的四合汤(在三合汤的基础上加失笑散。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布包)三合汤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 3 方组成,故名为“三合汤”。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气郁滞,寒凝胃脘所致的胃脘痛。高良姜本热,温胃散寒。香附苦甘性平,乃血中气药,利三焦,解六郁,通行十二经,止诸痛。二药合用则通利中焦,祛寒止痛之效著。百合、乌药共组之百合汤,主治诸气膹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行气散寒,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相合,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可防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丹参饮由丹参、檀香、砂仁 3 药组成,尤重活血行气,止心胃诸痛。其中丹参气平而降,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檀香辛温,调脾肺,利胸膈,能引胃气上升,为理气要药; 砂仁辛温香窜,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3 药相合,既能祛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衰的胃脘痛,尤为奏效。)非常典型。

1、温法中温补脾阳的小建中汤是针对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的证候,用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在临床上一定要把握住辨证要点:腹中喜温、面色不华、舌淡、脉沉或细弦。临床上和他相似的类方有黄芪建中汤。秦伯未老师就善于灵活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因为最近在整理杜怀棠老师的临床经验集,杜怀棠老师是秦伯未老师的学生,所以我们在整理秦伯未老师那部分的时候就发现,秦伯未老师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经常运用黄芪建中汤的这些类方。在临床上除了胃和12指肠的溃疡、像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凡表现为虚劳里急、腹痛的,都可以采用黄芪建中汤或者小建中汤来治疗。经常合四逆散或者是理中汤一起使用。若头晕目眩、心悸者加炙甘草汤以补血养血;若胸膈痞闷者加四逆散,以行气宽胸;若腹痛者加芍药甘草汤或枳实芍药散;若腹泻者加里中汤以温阳健脾止泻等。

2、温法中温中降逆法代表方剂吴茱萸汤,针对的是胃中虚寒、浊饮上逆的症候。采用的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方法。临床上要把握的要点有干呕或者呕吐、舌淡、苔滑、脉滑或弦细。与它相类似的方子还有生姜半夏汤,在临床上属于这类证候的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等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来治疗。呕吐明显加半夏、陈皮、砂仁;头痛加川芎;畏寒明显,加小茴香、干姜,可以合香砂六君子汤或者附子理中汤一起使用。

3、温法中温脾摄血法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土汤,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我们采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办法,它适合脾阳不足不能统血的这类出血。所以临床需把握的辨证要点是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这里在临床上还常常,加一些炭类药来进行治疗,比如黄芩炭、柏叶炭地榆炭、炮姜炭等。

4、温脾化饮法也是我们在治疗脾胃病中常用的一个方法,苓桂术甘汤还针对脾胃中阳不足产生的痰饮,运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办法。在临床上需把握的要点一定是胸协支满、眩晕、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应用如功能性胃肠病、慢性泄泻、各种原因导致的腹水等,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可消痰散水;脾胃虚寒较甚可选加理中汤等;若见肝郁者可选加四逆散;若兼有肾阳不足可加用真武汤;眩晕明显可加用泽泻汤,经常合并使用的有四逆散、附子理中汤等。

二、清法: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扶阳派他们把温法研究的淋漓尽致,包括附子的应用、肉桂的应用,他们研究的非常深入。每个学派有各自的特点。当然清法也是如比。如辛寒清热法。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气分有热的用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这个在胃病中也比较多见。对于出现呃逆、呕吐的可以用清胃降逆法,比如橘皮竹茹汤。对于湿热中阻的,我们可以采取清热利湿法,比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对于有一些湿热还有一些下利的表现我们可以采用清热止痢法,比如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另外清热化痰、清热涤痰的办法也很多,比如小陷胸汤 ,还有清热消痞法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清法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辛寒清热法,比如白虎汤。针对的是气分热盛,采用的是清热生津法。临床的辨证要点是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临床上对于胃炎的急性期,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一些肝病肝炎的早期或者胆道疾病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气虚明显加人参;兼有湿邪加苍术;兼肝郁胁痛者选加四逆散、小柴胡汤;若中焦腑实加用承气汤;如果是阳明气分证加上少阳症,临床上常合用四逆散或小柴胡汤。。

2、清法中的清胃降逆法是非常常用的,代表方剂橘皮竹茹汤,它针对的是胃气有热、气逆不降,在临床上我们常抓住几个要点,呃逆有声或呕吐、虚烦不安、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少津、口干、气虚乏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幽门水肿、幽门不全梗阻、及慢性胃炎、肝炎见顽固性呕吐、隔肌痉挛、胃其12指肠溃疡等。关于反流性胃炎其实在内经中对于这种胆汁反流性胃炎也有很好的论述。“其胆胆,邪在胆,逆在胃”,即用调理胆胃的办法来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橘皮竹茹汤对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幽门水肿、幽门不全性梗阻、急性胃炎尤其是呕吐、溃疡病有很好的效果。加减上如果肝郁明显可以加四逆散;如果痰饮较重可以加小半夏汤;如果恶心、打嗝明显可以加丁香、柿蒂。3、清法中的清热利湿法代表方剂是茵陈蒿汤。这个方子目前仍然在应用。主要针对肝胆湿热,通过清热利湿退黄来治疗疾病。辨证要点在于身黄鲜明如橘色、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或沉数。类方中湿重的可以选用茵陈五苓散;热重于湿者可加栀子檗皮汤,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四逆散或小柴胡汤以疏肝理气;胸膈烦热可加用栀子豉汤;腹胀满带有中焦腑实可加用承气汤或厚朴三物汤。茵陈蒿汤在临床上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很好。治疗乙型肝炎再加入一些其他的药物如龙葵、凤尾草、垂盆草都有很好的效果。我们有一个老前辈,他有一个角药(三个药在一起叫角药)用在降转氨酶上效果非常好,即垂盆草、败酱草、生甘草,三个药叫三草降酶汤,实际上茵陈蒿汤加三草降酶汤针对转氨酶高的肝病效果非常好。

4、清法中还有一个是清热止利法代表方剂是葛根芩连汤,他针对的是表邪未解、邪热入里或者阳明热利,所以采用解表清里或者清泻里热的办法。临床上的辨证要点一定是身热下利,舌黄、脉数,属于以热相为主的痢疾。在临床中的应用除了痢疾、还有肠炎,ABS或者一些结肠的疾病如克罗恩病等,凡是出现腹泻的病都可以应用。临床加减上有肝郁胁痛加四逆散或者痛泻要方;下利热毒明显的可以加白头翁汤,白头翁汤针对的是热毒痢疾,采用的方法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临床上要把握的辨证要点是: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我们有一个老前辈在总结他在农村下乡时治疗痢疾的一个角药:马齿苋、生山楂、白头翁效果很好。所以我觉得角药不仅在古人的总结中出现的比较频繁,而且在书籍中、临床应用中、包括农村民间应用中也非常常见。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克罗恩病等应用白头翁汤效果都是很好。若外有表邪葛根芩连汤以透表解热;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加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合方有连理汤、桃花汤或葛根芩连汤其根据是伴有阴虚、气虚还是湿热的不同而分别进行合方。另外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的时候用苦参、血竭、云南白药等外用灌肠效果非常好。

5、清法中清热涤痰法典型代表是小陷胸汤,它针对的是痰热互结证。采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办法。临床运用的时候需要把握胸胁或者胃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或者食管炎、胰腺炎。胰腺炎轻症的早期用小陷胸汤效果还是很好的,到了后期要采用大陷胸汤和大柴胡汤。对于胃炎、胃胀气症状明显的加枳实、厚朴、娑罗子、八月札,这些是董老的常用药。枳实、厚朴是董老最常用的药对,用来理气消胀。娑罗子、八月札可以疏肝理气,都是非常常用的药对。如果恶心可以加上干姜、竹茹、砂仁、焦三仙;有烧心感可以加凉膈散 或者断瓦楞子;大便不通了可以加生白术、火麻仁、生大黄;大便黏滞者加苍术、大黄炭;目前有心烦胸闷者可加用栀子豉汤开郁清热除烦;疼痛为甚者加元胡、川楝子、香附或者是芍药散理气止痛;兼肝郁痛引胁下者可加入四逆散,解郁止痛;兼恶心呕吐者可加橘皮竹茹汤等降逆止呕之品。

6、清法中中的清热消痞尤其对胸脘痞闷、萎缩性胃炎、胸痹有很好的疗效,代表方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它针对的是热痞症,采用清热消痞的办法。临床上常应用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等。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将胃痞分为实痞和虚痞。实痞就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等方剂来治疗。伴有脾胃虚弱的虚痞如萎缩性胃炎常常加一些补益脾胃的药物。如果阳明与少阳合病可以大柴胡汤合用

三、和法

1、和法在脾胃病中应用非常多。和解少阳法,对少阳淤滞的、少阳不和的我们采用小柴胡汤。这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多。比如郭玉如老师还有其他很多的老师,在临床上治疗很多疾病时,是从肝论治的,重点从这方面进行治疗。调和肝脾法的内容也非常多,比如四逆散,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剂如逍遥散类的。另外和中消痞法常用的方剂有泻心汤类、旋覆代赭汤类等。那种和解少阳法常用的是小柴胡汤,它针对的是少阳症肝胆郁热肝胃不和。采用的和解少阳法。临床的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眼干目眩。小柴胡汤的类方在临床上也非常好用,非常有效,而且对于肝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如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消化道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胰腺炎等,柴胡剂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经方的运用有它自身的加减特点,而且各代医家的加减有不同的特色。伤寒论中就记载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为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而明代医家张景岳应用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为,肝经风热可加栀子、川芎,肿痛寒热者肝经湿热易可加龙胆草、黄连治疗,治脉弦寒热、腹中痛可去黄芩加芍药。包括在座的各位于我对同一个疾病我们根据辨证对经方进行加减的时候也有不同的特色。

2、和法中还有和解少阳兼清里热法也就是大柴胡汤,少阳与阳明合病采用和解少阳内泻阳明热解法。临床上辨证要点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心下满痛、呕吐、大便干、舌苔黄、脉弦有力这都是少阳与阳明合病的表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胰腺炎、阑尾炎、早期急腹症。天津市南开医院的中国工程院吴咸中院士在运用中药治疗急腹症上确实有很好的经验。他们都是外科的,外科在西医不行的时候,中医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急腹症的早期运用中药治疗,通过通降的办法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吴贤忠老师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非常深。加减法有仅有黄疸的可以加茵陈、栀子;疼痛较剧烈的可以加川楝子、元胡;有泥沙样结石的可以加上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四金汤在针对泥沙样胆结石效果非常好;如果恶心呕吐痰热比较明显的时候可以合小陷胸汤。大柴胡汤在治疗脾胃病急症中凸显了它的特点,尤其是治疗肝胆疾病中的急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3、和法中还有一种是调和肝脾法,他针对的是肝脾不和证或胆胃不和证,采用疏肝理脾或调理胆胃的办法。临床上的辩证特点是胸胁胀满、脘腹疼痛、大便不调等属于肝脾失调的。临床上常用四逆散。甘、柴、芍、枳四个药雷同的方子有只是芍药散,在临床中针对慢性肝炎、胆囊炎、还有消化道溃疡、胃炎都有很好的效果。反酸胃中嘈杂比较明显的时候可以加上左金丸。胸闷、咽如物梗阻之梅核气可以加上半夏厚朴汤,如果心胸烦热董老也非常爱用栀子豉汤。

4、和法中还有一种是和中消痞法,半夏泻心汤是典型代表方剂,针对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它是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非常好的一张方子。伤寒论中几个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多。半夏泻心汤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满、呕吐、泻痢、舌苔黄厚腻。在临床中如何根据寒热虚实的侧重点不同把握加减是很关键的。天虚的如脾气虚或脾阳虚弱,表现出便溏泄泻等的时候要加上一些健脾的药。针对实证气机不畅表现出胀满、腹胀的可以加一些理气通降的药物;脾阳不足过食生冷导致脘腹冷痛的可以多加一些温中散寒的药物。比如董老除了半夏泻心汤之外还会加一些必成钱、荜拨等药物效果也很好。偏于热的,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的时候可以加连翘、蒲公英、芦根,这都是董老常用的一些药,既清热又不伤胃,董老在治疗胃病中有热的情况下时时刻刻注意清热又不能伤阴耗气。无论是半夏泻心汤还是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在消化病中的应用都非常广效果非常好。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综合征、胆囊炎、贲门痉挛包括一些幽门不全性梗阻等,甚至应用于肿瘤化疗后也有很好的效果。前两天有一个肿瘤化疗后总是恶心欲呕、纳差腹胀、大便偏软的病人,因为恶心呕吐比较明显,我就采用半夏泻心汤加上橘皮竹茹汤治疗,效果很好。半夏泻心汤在脾胃病的应用中,尤其对于寒热错杂、病程比较久的病人疗效非常显著。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加减有:肝郁化热可加入四逆散;肝脾不和见腹泻、肠鸣较盛者可加入痛泻药方;肝气犯胃、痰浊上逆、见呕逆巨甚可加入苏梗、旋覆花;脾胃失和、痰湿壅滞、肺失肃降者可加入桔梗、贝母、百部等以疏调皮胃气气机;宣肺化痰止咳、演化为宣肺泻心汤;湿浊内蕴可加入藿香、佩兰、厚朴;痰热郁结合小陷胸汤;腹痛明显加元胡、川楝子,佛手。伤寒论中三个泻心汤的主要功效都是辛开苦降,但是在临床上使用时一定要对他们进行鉴别。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升降失司的证候,这是他的特点;生姜泻心汤的特点则是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水饮失治,从而引起脾胃失司的证候,重点体现在水饮失治上;甘草泻心汤的主治证候虽然也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但是他脾胃虚的程度要比前者严重,所以要加重甘草的用量。三个泻心汤,我们应当掌握好他们应用的区别。

5、和法中和中降逆消痞法的旋覆代赭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它针对的是胃虚痰阻气机,采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的办法。我在临床应用中反复琢磨这个方子的剂量这也就是方药的量效关系问题。我反复的尝试这个方子中用的旋覆花、人参、代赭石、半夏的用量。原方中用的是人参,我用党参代替,后来我发现旋覆花、党参、代赭石的用量,如果按照伤寒论的论述3:2:1的比例确实效果不错。天津的一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的副主委,他重点研究旋覆代赭汤。他有一个课题是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这几个药的比例,最终发现还是伤寒论中旋覆花、党参、代赭石的用量为三比二比一的比例时临床疗效最好。所以后来我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也在有意的侧重这方面的研究。旋覆代赭汤的临床要点在于胃脘痞满胀满、嗳气频作、呃逆恶心甚至有呕吐的情况、舌苔白腻、脉滑或缓。旋覆代赭汤在临床上非常好用,而且一定要注意旋覆花、党参、代赭石之间的比例。对于这个方子我专门做了比较,包括实验的和临床的。旋覆代赭汤在治疗脾胃病中,对于浅表性胃炎、胃及12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性梗阻、神经性呕吐、慢性肝炎、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的效果都很好。即使是梅核气的病人也能应用。我治过一个梅核气的病人。咽中如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反反复复。用了经典的半夏厚朴汤效果不好。所以后来我又加上旋覆代赭汤两方合用效果很好。有一天又来了一个病人我用我固有的思想用了半夏厚朴汤加上旋覆代赭汤,但是药后并无明显疗效。于是我就反思自己的治疗思路。这个病人病程比较久,是一个女同志56岁,后来我用了半夏厚朴汤加上旋覆代赭汤又加上血府逐瘀汤的一半儿,效果很好。

6、和法中一个寒热平调的乌梅丸。临床上我常用其意,而并非使用方剂中的全部药物。它针对的是上热下寒,是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比较复杂的一张方子。临床中对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肠道蛔虫症、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效果很好,尤其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后期比较复杂的阶段用这个效果不错。偏于阴虚的可以合上连理汤;腹痛甚者加花椒、元胡;腹泻甚者加地榆炭、葛根;久利久泻者加诃子、罂粟壳;但肛脱者加黄芪、升麻等。

四、下法

1、董老在论述脾胃病中尤其是对于它的通降论论述非常多。董老用泻下清热泻下或者理气的办法用得非常的精致。比如像清热泻下法,以大承气汤为代表。若是少阳与阳明合病可用大柴胡汤。对于大便不通了我们可以采用清热润下法,代表方为麻子仁丸。对于有郁热、瘀血的可以采取泻热破瘀法如大黄牡丹皮汤。清热泻下法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方法,如大承气汤,针对阳明腑实证出现了痞满燥坚实的症状,采用峻下热结的办法效果非常好。临床上要学会区别应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及桃核承气汤,就如同区别血府逐瘀汤、少腹逐淤汤、膈下逐瘀汤以及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三者一样。大承气汤对于急腹症的早期如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炎、阑尾炎具有很好的效果。天津市南开医院的吴咸中教授用这个非常多,但是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有西医保驾护航。大承气汤的加减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来加以不同的药物。腹胀明显加用、重用厚朴、炒莱菔子;兼有瘀血者加用桃仁、赤芍;阴虚者加用生地、熟地黄、麦冬、沙参;兼有小肠热者加用黄连、黄柏、生地。

2、另外清法里还有清热润下法这个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多。有很多大便不通的老年人或女同志以及很多糖尿病病人采用这个办法效果很好,用麻子仁丸。麻子仁丸针对的是肠胃燥热、津液不足,采用的办法是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在临床辨证的时候要把握好,小便次数可能多一些,大便干、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而干。相类似的方子还有小承气汤,临床应用于病后肠燥的便秘、习惯性便秘以及痔疮引起的便秘以及手术后的大便秘结。前一阵子我治疗一个肠道手术之后出现大便干的病人,也是用清润的方法,效果很好,这个时候不妨加一些槐花、地榆之类的药;如果阴虚可以加人参、石斛来增液通便,所以说麻子仁丸可以合上增液汤,也可以合上五仁丸。

3、下法中针对肠痈的就是大黄牡丹皮汤。针对湿热壅滞需要泻下、破瘀、散结、消肿的可以用大黄牡丹皮汤,比如少腹部疼痛、拒按以及触及包块,另外伴有发烧汗出少腹拘急,都是它的用药特点。在临床上比如单纯性阑尾炎、早期肠梗阻早期急性胆道感染都可以应用大黄牡丹皮汤,包括胰腺炎应用这个效果也是很好的,因为它的作用可能不够,这个时候我们常加入败酱草、蒲公英、板蓝根来增加它清热解毒的力量,这又是一个角药。肠痈由于它是热淤血导致的,所以这时候可加入皂刺、莪术、三七,再增加它的化瘀消肿的作用。临床上我们根据不同的症来进行合并常合上大柴胡汤、黄连解毒汤以及四逆散,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尤其是老年人、孕妇、产后体质弱的人,一定要慎用,要注意它的用量以及应用的方法。

五、消法

消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也非常多,比如肝硬化、萎缩性胃炎的癌前病变,我们多用化瘀缓消法。对此代表方是张仲景的大黄蛰虫丸。化瘀缓消法应该是治疗肝病脾胃病中应用非常多的一个办法我个人主张运用消法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化瘀缓消的方法,并不主张用破血消瘀的方法,可以用大黄蛰虫丸或者用大黄蛰虫丸之意组成的方剂,比如消化道的良性、恶性肿瘤、腹部手术后的粘连、疼痛、脾大、肝硬化、结核性性腹膜炎,这些都可以应用这些方剂,效果非常好。在治疗慢性肝病的过程中,用大黄蛰虫丸治疗黄疸不退改善肝功能减轻淤血症状,比如两膜暗黑、蜘蛛痣、肝掌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大黄蛰虫丸长服久服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大黄蛰虫丸临床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伤正气。比如大黄蛰虫丸的中成药最多用到3至6克.临床需要注意的几点,第一是治疗子宫肌瘤在出血时应暂停使用;第二是治疗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而有出血倾向时不宜用;第三是如果长期用药与补益药同用以防祛瘀伤正。所以说大黄蛰虫丸或者消法或者化瘀缓消法在临床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适应症,除了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也是一个很好的化瘀缓消的方子。针对痰湿积聚于胁下,也有淤血采用行气化瘀、祛湿化痰、软坚消徵的方法。它和大黄蛰虫丸是雷同的方子,对于慢性肝炎、原发性的肝硬化、肝硬化脾肿大、腹部肿瘤应用这个都很好。由于本方长于消徵散结,扶正之力不足,若徵结而正气虚甚者慎用。另外长期应用消徵散结活血化瘀的药物一定要注意祛瘀泻实辅助身体的正气。

六、涩法

涩法在临床上我们也是应用的。对于一些久泻不止的情况用涩肠固脱的方法。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这些都是会经常运用的。涩法在脾胃病也经常应用,比如涩肠固脱法,桃花汤。桃花汤的组成是赤石脂、干姜、糯米。它针对脾肾阳虚引起的久利。通过涩肠固脱、温中涩肠的方法来解决,临证时一定是久利不愈、大便有脓血、且色暗不鲜、腹部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弱,证明它是脾肾阳虚证,才能使用。不管是细菌性痢疾、还是阿米巴痢疾,不管是慢性结肠炎还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是伤寒肠出血、胃及12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久泻不止、滑脱不禁的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我在临床上常在用桃花汤的时候加一些炭类药,比如地榆炭、槐米炭、双花炭、侧柏炭等药物效果很好。

中医院士董建华:我有一张宽心方,治心脏神经官能症,请品味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心脏神经官能症。

这个病,可是一个当代的流行病了。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谁还不有点心慌意乱的时候?现在,我给你说医案和配伍。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心脏神经官能症这个病,怎么来的,怎么没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性患者,年27岁。什么毛病呢?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她呀,从就医前两个月开始,动不动就胸闷、心悸,容易惊吓,胆子小,不多时又会感觉到心前区疼痛,气短。上来这股劲儿的时候,她必须放下手头的事情,坐在一边去休息。有一次,她开车呢,忽然出现症状,吓得她立即停车在一边,下车休息。如果不停车,恐怕就得闯祸了。与此同时,她只要一犯病,立刻四肢发凉,出汗,头晕,四肢乏力。在情绪稍微紧张的时候,上述所有不适就容易发作。后来,在多处就医无果的情况下,他慕名求治于著名中医临床家董建华先生。

董师了解这些情况后,发现脉细数,苔薄黄而腻。舌质淡。于是,给开了一张配伍。方见——旋覆花10克,薏苡仁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陈皮5克,佛手6克,炙甘草3克,珍珠母、龙齿各30克。

结果,患者服药20多剂,心悸现象再未发生过。随后,原方加入麦芽30克,又用20剂,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心悸、自汗、乏力等等现象全部消失。

这张医案,年头特别久远。我老师特意转交给我,让我好生研读和学习。我老师曾经明确告诉我,这医案和医方所针对的病例,可以说代表了目前大多数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表现,特别典型。

可以说,把这一个给研读透了,很多类似的病,就知道怎么应对了。其实,一言以蔽之,这是典型的肝郁气滞、心血不畅、心神不宁的案例。

读者朋友,你记住,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里头,十个有五个,和肝郁气滞、心神不宁有关系。你看这个人,在心情紧张的时候容易发作。心情紧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肝气不舒,气机不展。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肝作为母脏,有了问题,很容易就“母病及子”,导致心气不舒、心血不畅。于是,就形成类似胸闷、心痛、心悸、心慌、气短、易惊等现象。有肝气不舒,阳气不能输布,所以发病的时候,患者的肢体往往是发凉的。由于气的输布失常,不能很好地固摄津液,因此这个时候的人,还容易出冷汗。肝主藏血。肝气输布失常,肝血不能濡养筋脉,所以这时候人就乏力、头晕,肢体软弱。你看看,这不都对上了吗?心气输布失常,血脉不丰,故而脉象偏细。患者舌苔黄而腻,说明在肝郁气滞、血行不畅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有了湿热之象。所以这么一看,就得疏肝解郁、活血安神、兼清湿热了。你看,董师的配伍里,用佛手、郁金、陈皮来行气解郁,用当归、川芎、党参、炙甘草来养血活血,用薏苡仁来除湿热,用龙齿和珍珠母来养心安神。妙的是,用了一味旋覆花。这味药,一般认为是消痰下气之品。但是《名医别录》和《日华子本草》都认为,它可以“通血脉”。实际上,我体会,它是通过消痰下气来实现通经活络,从而来“通血脉”的。所以旋覆花在这配伍里,起到了除痰湿、开气滞,行淤血的作用。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参考借鉴。我把这配伍,看作是“宽心方”。这世间,最难的就是宽心二字啊!读者朋友,如果你觉得好,就抄录下来。需要的话,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 应用。我觉得,如果用得好,是可以起到帮助作用的。当然了,心脏神经官能症,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类型多的是。不能说所有人都适合用疏肝解郁、活血安神之法。有些人,你就得以去心火为主,有的人,你就得以消痰热为主。有的人,你就得以补益心气心血为主。总之,辨证施治,是最重要的。

董建华,上海市青浦县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幼读私塾,16岁时从学于上海名医严二陵。1941~1955年间,边实践边学习,参加了秦伯未举办的中医函授学校。1957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全国人大第六、七届常委等。生平著作董建华,上海市青浦县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幼读私塾,16岁时从学于上海名医严二陵。七年后,回乡开业。1941~1955年间,边实践边学习,参加了秦伯未举办的中医函授学校。1955年,到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深造1年。1957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科委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协和医科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全国人大第六、七届常委等。著有《董建华医案选》、《温热病论治》、《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等。

学术思想

董建华注重辨证论治,调和气血。他对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既不主张专病专药,也不停留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分型的框架内,而是运用娴熟的中医理论,实行辨证论治。比如,胃脘痛历来多从脾胃虚寒论治,但时下胃病患者不少是由恣食厚味、过度饮酒而至舌苔黄腻、胃黏膜红肿糜烂等表现,显属胃热使然。因此,他适时地提出了胃热学说,主张清热或温清并用。再如,糖尿病(消渴)病本阴亏燥热,而水谷精微转输失常,气阴两伤更为普遍。他在治疗上主张气阴双补,药用黄芪、生地、玄参、天花粉、麦冬等合用,再审其有无兼症,或化瘀,或清火,或滋肾,或助阳,更切中病机,疗效显著。他对痛证的辨治亦体现出他的辨证思想,如治胃痛,以理气化瘀、和胃通降为主;治胁痛,以疏肝理气、祛瘀通络为主;治痛经,以理气和血、调和冲任为主等。董建华在论治胃痛的过程中善用气血辨证,并以理气化瘀、和胃通降为基本治则。再如,他把温病分成表证期、表里证期和里证期,以示温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二十一个证型,来指导温病的治疗和辨证。此外,他认为气机理论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古谓百病皆生于气,概指气病之广。他调畅气机的特点有三:一是谙熟脏腑气机特点。如肺之宣发肃降,用药宜轻;肝之升发疏泄,务使条达。二是注重调肝。在生理条件下,气机升降,脾胃为枢;在病理条件下,气机怫郁,肝气为首。如肝郁化火犯肺、扰心,肝郁胆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脾虚肝木乘之,肝郁膀胱气化不利等,均宜疏肝气,调气机。三是调气不忘和血。气之与血,如影随形,气有所阻,血有所郁。故尔,调气不忘和血是董建华的学术思想之一。临床经验董建华治病非常注重调气和血。如以治胃病为例,他认为调气以和血,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通过调气(包括理气、行气等)达到和血的目的。药用香苏饮(香附、苏梗、桔皮)治疗胃痛,药少量轻,不燥不腻,不寒不热,既能理气导滞,又能疏肝解郁。以此方为基础,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即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具有行气和胃、通降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效果很好。气行血亦行,胃气运行正常,血行自然也就畅通无阻了。调血以和气,主要用于血瘀型胃痛的治疗。气滞日久,必然会导致血瘀,表现为胃脘又痛又胀而以痛为主。通过调血行气,达到活血止痛、行气宽胀的作用。药用其自己配制的经验方金延香附汤(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对于又痛又胀、以痛为主的血瘀轻型胃痛疗效较好。后世影响董建华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以及外国留学生、进修生等,为中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的经验集,全书分为院士风采、学术思想大要、临证心法、医案、医论、医话六部分,其中有董老自己的文章,也有学生们的学习心得。作品思想董建华认为,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如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从而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各种胃痛,此为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之实滞。如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混,郁滞中生,则属虚中夹滞。胃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特征。因此,治疗上就应开其郁滞,调其升降,将通降作为治法纲要。调气血,别寒热,明脏腑,辨虚实,因而除理气通降法外,还常用疏肝理气、抑肝和胃、化瘀通络、滋阴润降、甘温益气、消导和胃、辛开苦降、辛甘理阳等治法。临床推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香苏饮,稍作变更后将其作为治疗胃病的基本方,处方用药规律可参考本书关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的辨证施治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其药物配伍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调气药和调血药合用。如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旋覆花、金铃子等与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郁金、当归等配伍,气行则血行,血畅则气亦调。

②调气药与祛湿药合用。如枳壳、厚朴、青皮、陈皮、苏梗等与藿香、佩兰、苍术、白术、薏苡仁、白蔻仁等配伍,气化则湿亦化,湿祛则气亦顺。

③调气药与补益药配伍。如太子参、生黄芪或石斛、芦根等益气养阴药,可酌配枳壳、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宽中,以使补而勿滞。

④重视药少力专的名方和对药的运用。方如左金丸、良附丸、金铃子散、六一散、二陈汤、平胃散等,药少力宏。药对如旋覆花、广郁金宽胸利膈,宣化上焦;木香、扁豆、砂仁化湿健脾和胃,运化中焦;茯苓、通草祛湿清热,渗利下焦;太子参、生黄芪健脾益气;功劳叶、仙鹤草扶助正气;炙刺猬皮、九香虫化瘀和络;香橼皮、佛手理气疏肝;山栀、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等,为数十年经验总结,运用娴熟。

⑤重视消导和胃。东垣谓:'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 常用焦三仙、鸡内金、炒莱菔子、槟榔、娑罗子等药。

⑥重视宽肠通便。慢性胃炎虽病位在胃,但胃与大肠常相互影响,所谓'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故常选用枳实、全瓜蒌、大腹皮、莱菔子、酒军之类通降腑气。阴津亏损而大便不畅者,用增液汤。至若大便偏稀或频数,小便色赤,则当用健脾化湿渗利之品以实大便。

⑦重视调理冲任。妇女尤必问月经:女性患者伴月经不调、痛经,常选用绿萼梅、八月札、香橼皮、佛手、白芍、柴胡等调理冲任,柔肝而和气血。偏热用牡丹皮、生地、赤芍,偏寒用炮姜、艾叶。

⑧重视安神定志。胃不和则卧不安,神不宁则胃少纳。辄用丹参、炒枣仁、合欢皮、珍珠母、柏子仁等养心安神。对胃病的调摄也很重要,在饮食、情志、药饵诸方面要掌握宜忌。

(0)

相关推荐

  • 痞满辨治研究概况

    刘雪娇,鲁明源 山东中医杂志 2021-06-12 编辑推荐语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着重对痞满症状特点与病位.基本病因与病机等进行分析. [摘要]在中国知网以"痞满"为主题词检索相关 ...

  • 脾胃论治:

    脾胃系病证的本质,实际主要包括脾.胃两个脏腑或系统所包含的升降功能及其动力来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痰湿困脾为主的脾湿证:脾主升清,脾湿则造成脾的"阳化气"功能下降,容易形成水 ...

  • 【脾胃病消补并用用药法】补脾不滞气,如黄...

    [脾胃病消补并用用药法]补脾不滞气,如黄芪配陈皮.白术配枳壳:养胃不助湿,如胃燥脾湿并现,则用石斛配藿香.麦冬配半夏.花粉配苡仁.芦根配荷叶等.

  • 用通降理论诊治慢性胃炎的思路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一项纳入889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显示,13.1%的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的临 ...

  • 《伤寒论》经方在杂病中的实战

    <伤寒论>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应该落实到"治",如果治疗效果不好,辨一番,论一番,只是一种空谈.<伤寒论>方就是行之有效,是张仲景博采众方得来的.张仲景有三 ...

  • 《伤寒论》经方在杂病中的实战…………

    <伤寒论>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应该落实到"治",如果治疗效果不好,辨一番,论一番,只是一种空谈.<伤寒论>方就是行之有效,是张仲景博采众方得来的.张仲景有三 ...

  • 经方治脾胃病一例

    原创:水中火 2021年 5月25日 医案转自民间中医网-经方方药 经方辩证问诊单: 职 业:退休人员 婚 否:婚 性别,年龄:女,60 生肖属相:虎 现在主要症状: 舌头边红晕(溃疡),经常要打呃, ...

  •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辛开苦降法属于"八法"中"和法"."消法" 的范畴,系指将辛温与苦寒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 ...

  • 久病入络”学说的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久病入络”学说的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 徐景藩:虫类药在脾胃病中应该这么用

    中医书友会第1875期 I导读:胃与食管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一般认为其病机与气滞.血瘀有关.而虫类药一般具有活血化瘀.通经窜络的作用.临床据证而善于配加某些虫类药物,常可提高疗效. 食管病.胃病 ...

  • 『名医经验』顾润燥在脾胃病中的运用(下)

    淡养胃气  药食并重 胡慎柔首先提出"淡养胃气"之说,他在<慎柔五书>中云:"--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煎煮去头煎则燥气尽, ...

  • 『名医经验』顾润燥在脾胃病中的运用(上)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受纳转输.协调升降.温煦濡润,协同完成饮食吸收及精微输布,从而充养元气.化生气血.濡润脏腑四肢百骸,为&q ...

  • 一直很想写写在脾胃病中活血药物中的运用

    一直很想写写在脾胃病中活血药物中的运用. 慢性胃炎,常常反复发作,日久后,容易导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生. 当然具体用药时,就很有讲究了. 首先要分寒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一旦投错,事与愿违. 可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