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如何理解?什么是一心二观?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如何理解有生于无?老子“道”和“无”的思维算法因子价值何在?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分为二段。

第一段经文: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一枚硬币有正反二面,但世人习惯性的看朝上的一面,老子则习惯性的看朝下的一面。这是当体即空的境界,对于老子来说,是当体即反

肉眼看见正面的刹那,道眼已经“看见”反面。道眼的“看见”是玄照,所以老子是一心双观,正面反面同时觉照,一览无遗。整部《道德经》都是这样的一心双观,没有任何信息能够逃脱老子的道眼。

反隐形的逻辑与此相同,飞行物都会发出自身存在的信息,这是雷达能够捕捉到的。隐形就是大幅度降低信息的发出,使雷达捕捉不到。

反隐形就是捕捉信息空白区,信息空白区就是信息异常区没有信息也是一种信息,说明此处可能有隐形飞行物。这就是无的含义。

正值牡丹花盛开,后唐中宗李璟(唐后主李煜的父亲)邀请百官赏花,要求百官都做一首赏花诗。文益禅师也在受邀之中,当即赋诗一首: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艳色随朝露,香馨逐晚风。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何必待零落,原来始知空?

李璟大为赞赏。百官用肉眼看到的是牡丹花的盛开,文益禅师用道眼看到的是牡丹花的零落。对一样境,得相反情。老子与文益禅师在法界会面,目击道存。世人把呈现在肉眼中的称为现实,老子把呈现在道眼中的称为真实

相见不再见,一见已成空。肉眼中出现的只是昙花一现,刹那转空。只有道和无才是永恒存在的。即使天翻地覆,六种震动,道和无总是安然无恙。心中有了道和无的思维算法因子,就超越老病死的无常,获得如如不动的究竟地。

入浊世,只看肉眼所见之境,就是不知道“反者道之动”,真相在现实的反面。这样入浊世很难享受生命之美。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生命有大美而不言,世人的肉眼就是看不见。生命中真正的大美是什么?道和无才是真正的大美,观察牡丹花开花落的真常心才是真正的大美。

世人的心能够观察到道和无那一刻,才能观察到天地的大美和生命的大美。能够观察到道和无,还有什么美不能观察出来?在能够捕捉隐形飞行物的雷达面前还有什么能够隐形?

老子如同一台反隐形的雷达,不仅能够捕捉信息反射,而且能够捕捉无信息反射。在世人的肉眼面前,道和无就是隐形者,但在老子的道眼雷达面前,全部显形了。

文益禅师的道眼能够在牡丹花盛开时刻即捕捉到零落景象,这颗心才是无限美无限妙,才是最令人神往的“牡丹花”。

前文老子宣说得一三境合、无为、与无合),无为则五大神物能够成就五德相,有为(其致之)则顷刻呈现五殆相(毁灭相)。这是反者道之动的最好例证,求德相则失去德相,无为则获得德相且永不灭失。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子是有为,母是无为。知有为,守无为。这是修行开智慧的不二法门。

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藏器都是遵循无为法则,从来不是遵循有为法则。如果每一个细胞和每一个藏器都遵循有为法则,则生命体早就毁灭了。

王弼注解说:“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每一个细胞、藏器都“殊其己”,即有一个自我,则同一个身体都会互残,肌肉和骨骼都无法融合在一起,何来生命体呢?

王弼把有一个自我(有其心)的危害性看的一清二楚,这正是老子对有为危害性的深刻认识。王弼三十八章注实际上也是对三十九、四十章的注。

得一章老子宣说无为的广大无边的功德和有为的恐怖后果,无为和有为正是一枚硬币的二面。老子看到正面的时候心中早已呈现了反面,庄子把这一功力称为“能移”,凡心不能移,只有圣心才能移。

马祖道一禅师说:“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借色显心,借心显色”。色与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世人只看到色,只有圣人才既看到色,又看到显色的心。色是心中色,心是色中心。无色不显心,无心不显色。这就是玄照。

世人看见的只是半个西瓜,但却误认为是全部。世人的误解就是把半个西瓜(如幻如化的现实)误解为唯一真实。老子引进无的思维算法因子就结果大变,无是隐形的存在,伴随有的左右。

世人的雷达(肉眼)照不见,所以世人判断累累犯错。世人的预测为什么不准?因为还有一个关键思维算法因子没有在他的算法中。

有阴就有阳,有正电子就反电子,有物质就有反物质。王弼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五十八章)这是《道德经》最为人称道的格言,老子是真正看懂祸福真相的大宗师。

王弼《老子指略》说:“夫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忘危也。”真正的安全是不忘记危险,真正的存在是不忘记它会消失。

真正的福是不忘记身边的祸,真正的祸是安于福而忘记身边的祸。这又是“反者道之动”的结论。“反者道之动”是道的法则,人是无法抗拒的,同时它也是社会上层和下层和解的法则。

四十章的每一句都是与三十九的内容相呼应的,否则就流于纯理论。前面是社会现实,后面是纯理论,二者是结合。这正是严遵断章的价值。把现实与理论切断,上下经文就断篇了,论证力就不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