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1】壮族名称的由来
文/漆一烟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拥有特色服装和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是我国的民族团结建设和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其实,壮族的族称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演化而来,其具体名称的变化,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早在秦朝以前,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就生活着一群自称为“百越”的氏族部落。之后隶属于“百越”氏族的一部分先民们迁徙到岭南(指今广西广东地区)一带定居,为自己取名为“西瓯”和“骆越”。定居于岭南的“西瓯”和“骆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壮族先民。此时的壮族先民们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形态。
公元前214年秦朝出兵岭南,在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向。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战胜“西瓯”人之后,先是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县,后在桂林又主持修筑灵渠,将漓江、湘江连通,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推动了越人与汉人的交流。此时,人们将“西瓯”和“骆越”人称为“瓯骆”。
汉承秦制,更加注重对岭南的管理,在先秦设置郡县的基础上,再设交趾部,实行“以其故治俗”的治理政策。并为了巩固统治,从内陆派遣大量官吏与戍民入驻岭南,将生产技术带入岭南地区的同时也加快了汉人与当地人民的融合。在汉时文献中,岭南的“瓯骆”人被称为“俚人”。且据史料记载这一称谓“俚人”这个称谓使用于汉代至宋代的1200年间。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动荡,社会混乱,许多的中原人为了躲避祸乱,向岭南地区迁移,从此,更深层地加大了汉人与岭南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当时人们以“僚”称呼岭南当地的少数民族原住民。僚的称谓出现以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指分布在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往往先是俚僚并用,后来夷僚、蛮僚、洞僚、山僚并称。并且“僚”这个称谓,在历史上一直沿用到了民国时期。
宋朝时,由于政治腐败,国家积弱,面对强敌进攻,大宋朝廷只能不断割地赔款,甚至一度迁都。为了巩固现有的统治地域,加大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南宋时期时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李曾伯,在向宋理宗呈上的奏疏中提到“宜山有僮丁”,由此开始广泛使用“僮人”来指称广西的原住人民,这一称谓沿用广泛,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展民族识别时仍然用的是“僮”字。
1957年,国家筹备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但是由于“僮”字有两个读音,如果读错会显得对少数民族同胞不尊重,1965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将“僮”字改为“壮”字,除了读音上的区别外,还寓意壮族的强壮发展。自此“壮族”名称就正式创立了。
还是新人的小编有话说,行文仓促,资料收集难免遗漏,如有错误,恳请海涵,如有批评指正,将不胜感激。
文献
黄现璠.《壮族通史》[M].广西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
王世红.“腹边互动”视野下秦汉时期边疆农业开发研究[C].南京农业大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