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芹丨半饥半饱伴神仙
一家人坐在一起,探讨如何给子骞宝宝加辅食。我说,孩子不知饥饱,无论加什么,都不能喂太多,宝宝胃小,消化功能差,吃半饥半饱就行。家人纷纷表示赞同。小孩如此,大人何尝不是这样?
父亲去世前得了一场病,源于一顿饱饭。一位好心的邻居给父亲送来一碗水饺,父亲年老糊涂,不知饥饱,当场把一大碗水饺狼吞虎咽下去,结果可想而知,一碗水饺让父亲住进了医院,还差点丢了性命。后来,每次用餐我只给老父亲吃个半饱,从此,他再也没有因为食量过多进过医院。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没有吃不饱的人了。满大街走路的以肥胖者居多,人们纷纷寻找各类减肥药,以减轻体重。有一个女性网友正在减肥,赘肉倒是没减掉多少,却总结出一套人生哲理来,她说第一,不再为减肥而烦恼,第二,不再暴食暴饮。人活着,美重要,身体更重要。她现在的进食量是往日的一半。她说,宁可少一点欠着一点,也要让胃舒服,半饥半饱的状态最好。
她说得很有道理。
一位科学家拿两窝小白鼠做过一个实验,一窝给予充足的食物,另一窝只给予少量的食物,结果饿鼠的寿命是饱鼠的两倍。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动物或人类的寿命是与摄入的食物量成反比的,或许半饥半饱才是最恰当的生命状态。动物如此,人的生命更需要半饥半饱。古人就总结出“不饥不食、食而不饱”的养生之法。
饮食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因为半饱,呵护好自己的肠胃,让精神时刻处于一种半饥渴状态,让每一口美味的食物到达口中时得到最大的享受;因为半饱,当你在下一个街口发现新美食的时候,你才会有期待的喜悦与品尝的热情;因为半饱,面对名利,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时刻处在清醒的状态,不再因财物的多寡而或喜或悲。
东晋诗人陶渊明,晚年辞官归隐,过上半饱人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趋于明确,思想也趋于成熟。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自食其力,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他的生活仅能维持,正如《五柳先生传》所描述“箪瓢屡空,晏如也”。但他仍然“常著文自娱”,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五柳树下,过上“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日子。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美国作家梭罗为躲避世事纷扰,独居瓦尔登湖畔,他搭起木屋,以孤独为伴,一边开荒种地,一边写作看书,过着简朴自然的生活,在半饱状态下,为后人留下一部著名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昆明环卫工人马得怀在日常的垃圾清运工作中捡到三部手机,总价值超过一万元。面对这意外得来之物,家境贫寒的马师傅毫不犹豫的上报公司领导,在第一时间找到失主,并与其取得联系,物归原主……他们都是半饱人生的典范。清心自律,不存贪念,取舍有度,方为做人的上乘境界。
老辈人说,半饥半饱伴神仙。确实如斯。半饥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加上一半的耐心,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份好奇,相信生活里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
此种心态,真的是神仙境界。
遗憾的是,在这红尘大千之中,又有几人能够忍得住眼前的饕餮盛宴而不动心呢?
作 者 简 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一九六五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