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中医‖对“秋老虎”及咳嗽的认识和治疗

最近和主任一起坐门诊的时候发现很多病人口干咽燥咽痒、口鼻干燥、干咳,有些病人是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病人,在临证的过程中,我给病人予以中药处方,有些病人喝中药以后好了,有些病人好的慢,反复思考后发现是自己偏向了季节当令的问题,稍微忽视了个人的体质,从而造成治疗效果有差异。对于秋燥,我喜欢称之为“秋老虎”,老虎方位属西,五行属金,肺五行属金,二者相得益彰,秋燥临床上会出现口干咽燥咽痒、口鼻干燥、干咳等一系列的症状,中医认为,秋天主燥,燥邪当令。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秋燥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的结果都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表现。秋分以前,因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故以风热温燥为主。会出现身热,出汗,口干而渴,咽干或痛,鼻衄,干咳无痰等不适。饮食养生应侧重甘凉濡润,润肺生津。秋分以后,气温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又名“次寒”。会出现身体发冷,头痛无汗,口干而不渴,鼻塞,咳嗽有痰而少等不适。饮食养生应侧重温润,补肾益肺。
秋季,燥邪当令,但并非所有人都会有很明显的“燥”感,这是因为,燥邪都是趁虚而入的!
1.温燥——津液流失
秋天的时候,中午气温较高,活动在阳光下时,会使人燥热难忍,甚至大汗淋漓。此时,非但津液会随汗液外泄,打开的毛孔也更容易受到寒邪侵袭。由于秋季人体津液本就匮乏,加上外界环境也燥,人感受寒邪之后,会很快化热而出现热证,由于这种热证具有温与燥的双重特点,所以被称为温燥。
2.凉燥——寒邪外袭
与温燥不同的是,凉燥多发生于秋日的早晚两端。这是因为,秋日早晨起来很凉,人们在温热的被窝睡了一夜,突然进入凉气中,容易受寒。而白天中午很热,人们会出汗,然后晚上变凉,穿得少的人,容易再次受寒。这种凉气和秋季本身的燥邪结合,就会形成凉燥。所以说,秋日想要避免燥邪损害,根据温度随时添减衣物十分重要。
与诸君分享云南省中医医院朱智生老师的润肺食谱方
▶温燥
1.秋梨汤
食材:白梨一个切片,石斛6克、沙参6克、麦冬6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食材熬水饮用。
2.四白露
功效:润肺健脾,清热祛湿。
食材:甜杏仁1小把、雪梨半个、鲜百合1个、牛奶1盒、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
1、杏仁洗净之后要用清水浸泡;
2、百合掰开之后也要用清水浸泡;
3、雪梨洗净之后要切成小块状;
4、这时将浸泡好的杏仁、百合捞出来,跟雪梨一起放进搅拌机,进行搅拌成泥;
5、然后用过滤网滤出残渣,过滤出的汁加入牛奶、冰糖;
6、接着开着小火开始煮,一边搅拌一边加热,等到煮开就可以关火。
注:雪梨偏寒,多吃会伤脾胃,脾胃虚寒的人应该少吃。
▶ 凉燥
1.苏叶陈皮茶
功效:散寒宣肺。
食材:苏叶3克、陈皮6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放入沸水中熬煮5分钟即可晾凉饮用。
2.芝麻甜杏茶
功效:润肺止咳,补益肝肾。
食材:黑芝麻250克,甜杏仁50克,白糖、蜂蜜各50克。
制作方法:将黑芝麻炒熟研末,甜杏仁捣烂成泥,与白糖和匀后隔水蒸1-2小时,晾凉后即可。
服用时加蜂蜜1-2匙,每次吃2匙,每日2次。
3.排骨萝卜汤
功效:滋阴润燥,补肾养血。
食材:排骨500克,白萝卜1个,干贝少量,姜适量。
制作方法:
1.将白萝卜洗净,去皮,切滚刀块备用。姜切片,干贝洗净;
2.排骨洗净,冷水入锅,烧开三分钟,然后用冷水冲洗干净;
3.将上述的料都加入锅内,加水,加一点酒,一小勺白醋。大火烧开,小火慢炖20分钟到半小时。出锅前加盐调味。
笔者认为,秋燥当属“咳嗽”范围,外感六淫、内邪干肺,以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与咳嗽相关的脏腑主要为肺,同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所以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从肺上治疗效果不佳之际,要从其它五脏六腑考虑。在内科学里具体分为: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三拗汤和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具体的要辨证论治加减,单纯的用一个处方,在临床过程中绝对不够用。而且,咳嗽病人,我时常嘱咐病人早上5点到7点按揉关元穴周围,促进胃肠蠕动以促进排便,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使得病邪从大便走,咳嗽也就减轻了,在我实习过程中指导病人,病人反馈效果不错。
在《本草纲目》里面提及的运用药物是一个很不错的解释: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愤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
【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获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积壳、薄荷、干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
【气虚补之】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乌梅、栗壳、五味子、芍药、五倍子。
【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知母、麦门冬、栀子、沙参、紫菀、天门冬。
【本寒温之】
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缩砂、糯米、百部。
【标寒散之】
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本草纲目》列举的很详细,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临床上使用药物,有些药物的作用在现代的教科书里面删除,但是在这些经典里面可以找到合理的运用和解释。
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此咳逆上气中之有火邪而无风邪者,故以咽喉不利特揭言之。而药概调补肺胃,单又一味半夏去逆,且注其功曰“止逆下气”,示治火逆,不治风邪也。不用生姜,以能宣发火气也。
另外,在针灸治疗也是有很多方法的。
传统针灸:
(1)外感咳嗽
主穴:肺腧、列缺、合谷
配穴:外感风寒加风门,外感风热加大椎、风池,咽痛配少商放血。
(2)内伤咳嗽
主穴:肺腧、中府、太渊、三阴交
配穴:痰湿侵肺加阴陵泉、丰隆;肝火犯肺加行间、鱼际;肺阴亏虚加膏盲、太溪;胸痛加膻中;胁痛加阳陵泉;咽喉干痒加太溪;咯血加孔最;盗汗加阴郄;面肢浮肿、小便不利加阴陵泉、中极;气短乏力加足三里、气海。
拔罐疗法:肺腧、大椎、风门、膏肓,定罐15分钟,多用于风寒证。
穴位贴敷:肺腧、定喘、风门、膻中、丰隆。用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量研细粉,入姜汁,调糊。
在腹针里没有确切记录治疗咳嗽的处方,但是我的觉得从肺脾肾治疗的思路是不会错的,运用引气归元、调脾气、腹四关这几个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同时再合一些体针以及子午流注法,这种治疗下来,病人也是反馈很好,得到认同。这种想法,主要是来源于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人体脏腑就像是一个圆一样,不停的轮转、升降出入,关键的一点是从脾胃运转来看,脾胃得转,升降出入有序,所以,我在运用中药或者针灸的过程,效果性的从脾胃走,像我的彭导师一样,导师喜欢用二陈汤或四君子汤为基础,我也是在中药方面二陈汤或四君子汤打底,针灸方面脾经、胃经打底。脾胃无病,基本上人的身体情况不会多差。
董氏奇穴也可以运用在咳嗽疾病里:重子、重仙是应对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的特效穴;灵骨、大白是补正气、补虚的穴位,不但是生病,平常可作为保健也可以按揉;双喘、定喘的穴位是对哮喘效果非常好;大中小三间对痰特别多、排痰效果好;天地人三穴直接就在肺经上,也可以用拨揉的方式做天地人三穴的拨揉,即使是成人拨揉几下,马上就会觉得肺气通了,鼻腔也通了,效果非常好;同时,咳嗽病人肯定睡眠是不好的,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加用镇静三穴帮助睡眠;可以适当的制污穴放血。
平衡针在治疗咳嗽也是有方法的:
1、上呼吸道感染
主穴:感冒穴
辅穴:咽痛穴、痤疮穴、肺病穴
2、肺炎
主穴:肺病穴
辅穴:感冒穴、胸痛穴、痤疮穴、升提穴
3、支气管炎
急性:主穴:肺病穴
            辅穴:咽痛穴、胸痛穴、过敏穴、痤疮穴
慢性:主穴:肺病穴
           辅穴:胸痛穴、过敏穴、胃痛穴、升提穴
平衡针的运用,总是屡试不爽,它比较考究个人的能力,考验西医的神经分布范围、针刺功力等等能力,尝试了很多,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临床的过程中就相对的用的少。
再分享一下《黄帝内经》的一段话:“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ūn)泄,奉藏者少”。要想不生病,得要顺应时令。
最后,“秋老虎”总是让人担心不已,所以要好好做好防护,健康生活,祝诸君一切安好!

可以加笔者微信,一起交流学习,互相提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