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清:古木之魂
“水东老街”是距离宣城市区东南28公里的一个小镇,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古镇边水阳江百转千回,穿过悠悠时光,一直从皖南山区流向浩浩长江。水东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集镇。因盛产“水东蜜枣”而闻名。水东多产枣木,其中,以枣木为材料的工艺品中水东的枣木梳最为有名。水东的枣木梳制作工艺极为挑剔、繁多,因此,这种工艺品历年来逐渐减少,只有在水东镇的古街上才能买到正宗的水东枣木梳。且枣木梳还有多种精美的烫花图案,故受到各地游客的喜爱。
宣城的水东镇是远近闻名的枣乡,这里以水东蜜枣著名,相传慈禧太后特别钟爱水东的枣木梳,因此也就有很多以枣木为材料的工艺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水东的枣木梳。
相传,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情人节也有送枣木梳的习俗,这枣木梳还是传递爱意的手段呢。
吴记手工枣木梳坊”主人吴英明。这位1944年出生的老人,从12岁开始就跟着师傅学手艺,至今已近60年了。吴师傅做了一辈子枣木梳子,对枣木梳有一种特别情感和钟爱,一直放不下它。据说,在他下放农村的那个年代,想个人做枣木梳被认为是干“资木主义行当”,为此还和生产队长少了一架。上世纪80年代,老吴带着老伴儿王翠平开了这家枣木梳坊。吴记枣木梳成为今天的老字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不易,吴师傅表示将坚守这门古老的手艺,一路走下去。
制梳过程十分复杂,首先要选用树龄八十年以上的上等枣木,要在室内存放二年以上自然风干。选料后将直径30多公分的原木切割成大小适中的板块,再经过抛光、开齿、做齿、清齿、锯背、雕花、打磨等多道工序,才能初步完成。这每一道工序都决不能含糊。吴师傅每次做枣梳都从邻近的乡镇购进枣木片作原料进行加工,成品做好后,老伴负责帮上油漆,两人一天干8、9小时,只能做4把木梳,还不包括烫花。可见小小枣木梳,做出来不容易。
选料
下料
刨板
开齿
抛光
刨光
提子做空
方根做空
插根
清齿
锯背
打磨
手磨
雕花
油漆
风干
成形
它做工精细、齿体圆滑、手感舒适。枣木做的梳子,梳头时不会产生静电,不伤头发,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能乌发,能醒神腱脑。枣木的特点是木质坚硬细密,枣木虫不易蛀,且《本草纲目》中又有枣木“能通经脉、令发易长”的记载。所以枣木做梳,实在取其所长物尽其用了。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是我国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艺术精髓的体现。它蕴涵独特的文化艺术,也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更是先祖们勤劳、智慧的体现,后人有必要做好保护。
制作工具
传统手工艺,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被遗忘了。我们的社会幡然醒悟之后,开始千方百计地保护传统手工艺。当然,传统手工艺不仅与我们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它从传统延续至今,还作为活态的文化传承于民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种种效用,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一种文化不能没有根,像传统手工艺这样一种生活化的文化形式,在今天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我觉得,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保护的呼声还会持续高涨,并促使全社会采取种种积极的行动,尽可能不让它们失传。
刘清清: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视觉艺术系摄影专业2014级学生。实习于安徽省宣城市广播电视大楼,任职电视报社记者。在校期间,担任皖江学院团学通讯编辑部技术组记者。曾获得:2015年-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15年-2016年“绚丽年华第八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二等奖;暑假期间于宣城周报上发表文章及作品;暑假期间于宣城参加“抗洪救灾”志愿者活动,获得“好榜样”称号,摄影作品获得一致好评。
注: 纪实影社公众平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提前开通打赏功能。支持原创!支持作者!欢迎各位关注打赏!关于打赏的赏金,十元及十元以上本公众号将与作者五五分成。一部分用于支付作者稿费,一部分用于公众号的活动费用。我们会举办一些活动来发展纪实影社,并支持鼓励更多的原创作品!纪实影社期待您的佳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