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各个流派的韵味

作者:梨园后裔

韵的使用是如此广泛。画有画韵,书有书韵,诗有诗韵,梅有梅韵,竹有竹韵,奇石亦有其韵;人之有韵,更是众所周知。至于艺术表演领域,舞有舞韵,戏有戏韵;京剧各个流派,皆有其韵。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谈不是全称判断,不是所有的诗书画…..都可以称得起有“韵”。

从前,有一首诗,诗曰:

书画琴棋诗酒花,

从前样样不离它。

如今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首被称作“打油诗”的“诗”,十足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文人的一副落魄无奈的窘迫样。从中寻“韵”,岂不是缘木求鱼?!

“韵味”被看作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但是,韵,既然是篇中之余意、金铉之遗音,总是有蛛丝马迹可寻;何况当分析某个关系到所塑造的人物的核心唱段时,总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韵”,始能谈“韵味”。各需具备何要件,拙文一至五的“谈韵味”中已有所涉及。这里想探讨的是几个流派从总体上来把握的“韵味”。

韵味有没有层次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在思考时,发现京剧流派各有互不相同的特点和风格,代表剧目及其核心唱段也富有韵味,在审美的总体上怎样把握其神韵与韵味呢?

下面就“摸着石头过河”,分析分析梅派、程派、马派、言派、奚派、高派的韵味。

梅派——中和之音

大家知道,梅派的特点是“没有特点”,被称为“中和之美”;没有特点,就是中和,就是和谐,这和谐是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兼而有之的“和谐”。“和”者,和而不同也,并不是一个腔,一个味。情感之复杂多样,林林总总;抑扬顿挫,高低强弱,须因时因地因情因境而定。但是,在梅派艺术中,我们看不到对立因素的突兀界限。“喜而不露,怒而不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也只是一种近似的说法,形象的比喻,肤浅的形容。可否这样看:梅兰芳先生的演唱艺术已经把中和之美发挥到极致,而“韵者,美之极”,因此,中和之音,就是他演唱艺术的韵味。

《凤还巢》没有什么大喜大悲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尖锐的戏剧性冲突,唱腔也无大开大合,时高时低的变化,一切似乎是那样波澜不惊。大娘偏心于己出,硬将女儿嫁与穆郎,程雪娥大哭大闹了?没有!战乱之中,不愿随母同去姐丈家避难,甘愿承担一切后果时,只是委婉陈辞,不急不吵。洞房之中,受尽屈辱,虽曾意欲与古佛青灯为伴,但终被穆郎之痴情所感动,而尽释前嫌。同样,没有激烈的动作,激情的宣泄。唱腔运用平稳的[流水]板过渡下来;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只用“如今受逼在人前”这平平淡淡的一句唱词交代过去。含蓄之意,胜似千言万语,耐人咀嚼。

一叶知秋。《霸王别姬》、《宇宙锋》、《贵妃醉酒》等梅派代表剧目,都可以以此类推。

梅先生扮演的大家闺秀,端庄典雅,生气远出;他在晚年新编戏《穆桂英挂帅》中的表演与唱腔,却又展现了豪爽英姿、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的另一面,也把梅派艺术带到了炉火纯青的化界。

或柔或刚,或刚柔相济,在梅先生那里是处处得宜。

前人的论断中有如下精彩之语:

“巧丽者发之于平澹,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

“可以晓其辞,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韵”;

“ 意多而语简,行于平夷,不自矜炫,故韵自胜”。

此等论语仿佛为梅派立言,一系列对立因素,在他那里和谐适中,浑然无痕;可谓艺术相通,古今一理了。

程派——悲壮之音

悲壮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一种悲剧美和崇高美兼而有之的一种审美形态。我以为用悲壮美的极致——悲壮之音作为对程派演唱艺术的总体把握,是适宜的。程派以擅演悲剧见长。演出作为剧种之一的悲剧,不一定就能把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体现出来,但程砚秋先生做到了。

程砚秋先生的《六月雪》,就是这种悲壮美的典型体现,它所带给人们的是震撼与思索;它的唱段总是能够引起知音者反复的玩味。

马派——自由之音

马先生的某一出戏、某一唱段,其韵味如何,要做具体分析。近日,厦叟感言关于《甘露寺》的一个跟帖,我以为说得十分精到。由于京剧表演艺术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物;沁人心脾、撼人灵魂,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乃至久而不忘的人物,自然会有神韵,塑造人物的演唱艺术也自会有其韵味。他说:

乔玄夸刘备一帮人的实质是个“统战”问题。

魏、蜀、吴三足鼎立,魏强而吴、蜀相对较弱。蜀占荆州不还,孙权、周瑜设美人计诓刘备过江,拟作为索还荆州的人质筹码。若吴、蜀交恶,则魏曹必受渔翁之利(“曹操坐把渔利收”——原句是“东吴哪个敢出头”,此句改得好)。故乔玄此举,实出于联合抗魏的苦心,说服吴国太纳刘为婿,以化解矛盾。因而不必以“长戏曲不同于历史,.编剧者不妨加上种种“调料”,如“荆州来的人大方得很”,伏兵乃“一句假话”等等,不过是增加节目的观赏娱乐性而已。

这段话谈的是《甘露寺》文本“篇外之余意”,“统战”——这一“味外之旨”的揭示,言简意赅,切中肯綦,令人不禁击节赞赏。

马先生的表演艺术之所以有神韵,就在于他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潇洒飘逸,熠熠生辉,生气远出;合乎戏情戏理,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而且马先生的表演亦庄亦谐,颇富理趣。他在《群英会》中与谭富英先生的对儿戏的表演——掩面而笑时,两目传神;谐谑之美,令人赏心悦目。马先生在“诸葛亮”这个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神韵就是睿智,就是惊险面前的气定神闲,彰显的是人的精神状态的高境界——自由。他在《三娘教子》中薛保的表演上,分寸感的把握恰到好处。薛保是奴仆,又不是奴仆;地位是奴仆,在“理”上则与“三主母”处在同等地位。套用现代一句时髦用语,叫做“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马先生在老薛保身上所赋予的是人文关怀,是人格上的一种平等价值观。他所彰显的是长者对幼者的呵护之情,突显的是人情美,人性美。这是“教子”的真意与本质,是《三娘教子》的“韵外之韵”或“韵外之致”。

老薛保同小东人的关系,既有主仆关系,又有长幼关系,这“长幼关系”与他同三主母的关系不同。这就需要演员在唱腔的情感流露上和力度的把握上掌握好火候。在演唱“你的母教训你非为之过,为什么把好言当作了恶说?”这句时,如果亮开嗓门,一副“得理不让人”的架势,好像长辈在教训小辈,那样就会导致角色错位;薛保不是奴仆,倒成了薛爷爷了。

马先生的演唱艺术以所塑造的人物为依归。情、意、象,无不惟妙惟肖,准确到位。他创作的人物,活在观众的心里;而且人物与唱段,合而为一。他驾驭人物已经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貌似随意,但又非常熨帖。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包括音乐形象和人物形象),令观众心悦诚服。

马先生的“唱”,与唱词的内蕴相契合,与所塑造的人物的神韵相契合。在这样的演唱中,他往往表现出一种“韵外之韵”,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咏西湖诗,表达了一种“韵外之致” ,马先生就是京剧界老生行的“西湖”;这是我把马派的韵味称作“自由之音”的原因所在,也是学马的最大难处与最难企及的高峰。

言派——空灵之音

言派的美是空灵之美。言派的唱腔是空灵之音。

言派的空灵之音,是一种空谷之音,“远逝而不绝”;又是一种灵动之音,欲捕捉而不可得。其内涵是:清澄、清奇、清高、清癯;孤本、孤洁、孤愤、孤傲。

清澄,出污泥而不染;

清奇,如群山之中突起的奇峰,清奇俊秀;

清高,不媚俗,不同流合污;

清癯,“体兼众妙,故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初若散缓不收,反复观之,乃得其奇处;夫绮而腴、与其奇处,韵之所从生,行乎质与癯而又若散缓不收者,韵于是乎成。”(转引自《钱钟书论学文选》)

孤本,“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孤洁,不为流言蜚语所动;

孤愤,奋发有为与愤世嫉俗兼而有之;

孤傲,有傲骨而无傲气。

言派的代表作,有一种清高孤傲之气。在“声断音不断,音断意相连”,吐字发音,运腔换气之中,展现神韵。言派同马派,我以为是老生流派中最难掌握的两个流派,“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过或不及,都会失却不少韵味。一唱三叹变成一唱三断,被讥为“粗一股子,细一股子”;憋着嗓门演唱,声音太细,被看作“言派女性化”,至于“怪腔怪调”的议论,几十年来一直未中断过。但是,言派艺术的爱好者却是绵延不绝,后继有人。不能说上述批评毫无道理。它从反面说明言派演唱之难。以《卧龙吊孝》为例,唱词、唱腔均属上乘之作。但演唱难度之大,当属言派之最。这里不是指技术与技巧,也不是指嗓音条件,而是指艺术表现与审美要求。周瑜之死,东吴认为过在诸葛亮,誓欲除之而不休。正是在如此险恶的境遇下,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而以蜀吴两家团结对曹的大局为重,前往东吴吊唁。终因其情之真、意之切,为小乔所理解而化险为夷。面对“既生瑜,何生亮”,屡屡欲置己于死地,如今已是阴阳两隔的故人,诸葛亮在吊唁过程中,其处境之险恶,心情之复杂,怎么想象都不为过。真真假假,如何拿捏,才恰到好处,不致于“假作真时真亦假”;不仅要使小乔信服,还要令观众信服。唱腔太软太弱了,不行;太硬太强了,也不行;运腔时,过分修饰,不妥;不在抑扬顿挫上下必要的功夫,也不妥。诸葛亮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要说毫无恐惧之意,却也未必。所有这些,都要演员在演唱中加以把握。其难度,可想而知。

由此激活我几年前的一个想法,就是试图从哲学高度给韵味下个定义:

韵味,是演唱艺术中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有机统一。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视之。

奚派——洞箫之音

奚派唱腔具有“洞箫之美”,.乃“洞箫之音”。早有此说,且传之甚广,但苦于找不到对其含义的阐述。我先说说我的体会。

为什么识者用“洞箫”来形容奚先生的演唱艺术呢?奚先生曾说过:“韵味,实际上指的是京剧歌唱艺术的一种艺术美。美离不开含蓄。有些演员嗓子不错,就是唱出来没味儿。”“没味儿”,就是缺乏含蓄。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很重视含蓄,讲究弦外之音,韵外之韵,而不主张一览无余。只有含蓄,才能耐人寻味,才能余音绕梁,才能感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含蓄就是韵味。(奚延宏:《关于韵味——记我父亲的一次谈话》,)

用这段话来寻找奚派演唱艺术的韵味,可谓抓住了“牛鼻子”。

我以为“洞箫之美”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领会:

一曰声似——洞箫同横笛不同,而同西方长笛(特别是中低音区)的音色相似,“悠悠远逝,而袅袅不绝”,据说人在远处亦可辨其音;奚先生的音色亦有此特色;

二曰音似——“声成文曰音”。奚先生的唱腔,凄婉低回,如泣如诉,这正是洞箫的长处;

三曰神似——苏轼《赤壁赋》言洞箫声之“如怨如慕”,西方名篇亦有所谓音乐如诉有慕不遂、欲求难即之恨。(见《钱钟书论学文选》)饱含在奚先生唱腔中的含蓄之意正可与此相对应。

在审美形态中,优美有多种表现形态;奚先生的演唱艺术具有“凄婉之美”。这是我学唱《哭灵牌》之后的独特感受,也是上述三方面的验证。

高派——金石之音

有一种观点,认为程长庚时代老生的唱腔无韵味,从老谭开始,方有韵味一说;但又有一种说法,说高派无韵味。

我认为,这些说法把唱腔的表现形态与演唱的韵味混为一谈。前者属于艺术学,后者属于美学;前者涉及的是技术技巧与艺术表现,后者涉及的是唱腔审美追求的至高境界;前者可觉察可辨识,后者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换句话说,自京剧形成之日起,韵味即与之相伴。当然,不是每一位艺术家、每一出戏、每个唱段都有韵味,哪怕艺术大师,也是如此。

那么,高派的韵味是什么呢?我以为“金石之音”或可近之。

第一,高派的音色具有金属色,高、亮、结实,有光洁度,且富有韧性,坚不可摧;

第二,高派的唱腔具有阳刚之美,有叱诧风云之气势,雷霆万钧之魄力;是生命力的极大张扬,是人的价值酣畅淋漓的展现;

第三,高派声腔艺术的个性特征在于永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它给人带来的是抗争,是最后的一次努力,是希望而不是绝望。

哪怕是《碰碑》这样的悲剧,在高派唱来,壮怀激烈,激情满怀。我在谈李和曾先生的大段反二黄唱段时指出:

高派这段唱,不仅展现出阳刚之美,而且浸透着崇高的悲壮之美。外战强敌,内斗奸贼,血战沙场,满门忠烈,及至弹尽粮绝,回天无力,濒临绝境的杨令公才以身殉国。其状惨烈,日月为之同悲。所以,这是一出具有崇高美的悲剧。此剧由高派来演,再适合不过。

在关于高庆奎的介绍中,提到高庆奎注意“唱情”。李和曾正是发扬了高派的这一特色。或实大声洪,或低回婉转,一切均以情感的需要为转移。在【快三眼】最后“我的儿啊!”的【哭头】中,李和曾突然翻高了八度,正是:登高一呼,石破天惊,一腔悲愤,喷涌而出。如果说,这段唱是全剧的戏胆,那么,这个哭头就是这段唱的戏眼,从而形成了此段唱的高潮。与此对比,唱段最后的那个哭头,已是哀鸿遍野悲痛欲绝的无力叹息了。翻高八度,在我听过的七个人中,李和曾是唯一的一位(我未能找到高庆奎的此一唱段)。这一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是具有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0)

相关推荐

  • 浅谈戏曲之现状

    关于中国的戏曲,在欣赏之余,也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q ...

  • 【侃京剧】流派新说!

    鹧鸪声声,流派新说,说什么耶?笔者直言了:我们中京坛上的戏迷们,在"流派"的问题上,争争吵吵,气气恼恼,空熬了过多心血,不合算,亏损特甚!人生苦短,我们应该过一日开心一日.尽管&q ...

  • 相声大师 侯宝林《笑谈京剧老生流派》又涨知识了!

    相声大师 侯宝林《笑谈京剧老生流派》又涨知识了!

  • 南城有一座京剧主题公园,韵味别致,鲜为人知!

    京剧的发祥地到底在哪里? 珠市口?虎坊桥? 还是在前门外的那若干条胡同中呢? 其实,任何一门顶尖艺术形式从诞生到发展,都非一寸方圆,一时一刻便可一蹴而就的,贵为国粹的京剧更是如此. 在小编看来,京剧的 ...

  • 今晚《京剧的魅力》第二讲 京剧的流派

    在第一章里,简单的说明了京剧怎样形成的:介绍了京剧的基础知识并从最基本的西皮和二黄唱腔开始欣赏京剧的唱功之魅力.这一章将深入一步解读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京剧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流派, ...

  • 京剧各个流派特点的精辟归纳

    余(叔岩)派:激越挺拔,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像"鞭打陀螺".嘴吧皮子功夫很强,嘴皮子用力,不是满口腔都散开有音.发音位置很高,有提溜劲,有脑后音.拖腔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催得很紧,一 ...

  • 费玉平:京剧旦角流派唱腔音乐研究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京剧旦角流派唱腔,是京剧传统唱腔进一步性格化的具体表现,是张扬固有腔格底蕴.发挥艺术独创性的产物,它皆以"线性"旋律运动促使唱腔变得更丰满而有新意.20世纪初 ...

  • 如何催生京剧新流派?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随着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的开展.各类京剧大赛的举办以及京剧申遗的成功,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重视.然而新时期以来,京剧界不再有新的流派诞生,这无疑成为京剧从业者和广大 ...

  • 太赞!京剧四大美人,京剧四大流派的传承者齐聚一堂!

    太赞!京剧四大美人,京剧四大流派的传承者齐聚一堂!

  • 【绝版赏析】京剧老生流派不同唱法大合集!

    【绝版赏析】京剧老生流派不同唱法大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