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 | 颅骨和脑膜
颅骨和脑膜
1
颅窝前、 中、 后分别容纳前额叶、 颞叶以及小脑和脑干。
颅窝之间以骨性结构和硬脑膜为界。脑水肿或颅内肿物增加的颅内压可局限于病变颅窝。
嗅神经穿过筛板上的筛孔与嗅球连接,累及此处的头部外伤可撕脱嗅丝 造成嗅觉障碍。
2
成人颅底裂孔
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颅底裂孔进入颅内。
颅底裂孔处的压力、 牵拉和肿块可以对这些穿行其中的结构造成损伤。
临床意义
颅底裂孔是有众多神经和血管穿行的狭窄开口。
在正常条件下,颅底裂孔足以使这些穿行结构不受压力和牵拉的影响。
然而当有肿物时,这些结构可能被压迫甚至受损。
例如,内耳道肿瘤可导致患侧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损伤,而颈静脉孔处的肿瘤易造成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和副神经脊髓根的损伤。
3
头颈部的骨性结构
颅骨为脑提供骨性保护。
由脊椎和椎间盘组成的脊柱则为脊髓提供保护。
第1颈椎(寰椎)和枕骨在枕骨大孔处紧密联合,将脊柱和颅骨连在一起。
4
脑膜与脑、颅骨的关系示意图
脑膜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保护和支持。
软脑膜是最内层的脑膜,它与有着脑沟、脑叶和其他内褶的神经组织表面紧密相贴。
它还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末端足突紧密 连接形成软膜-神经胶质膜。
蛛网膜是一层精细而有凸起的膜结构, 它与软脑膜外层相连并延伸到神经沟和 褶皱中。
在这两层脑膜之间的空隙被称为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中流动着为脑组织提供营养和保护的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中走行着进出中枢神经系统的动、静脉。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隙血肿。
硬脑膜是一层坚韧的保护性外膜,其内侧与蛛网膜相连。
它在某些地方分成两层,形成静脉窦,引导静脉 回流。
蛛网膜颗粒从蛛网膜下隙突入静脉窦(特别是在 上矢状窦处),形成单向阀门结构 允许脑脊液经此进入静脉并回流至心脏。
在化脓性脑膜炎等情况下, 蛛网 膜颗粒处回流受阻,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脑的动脉和静脉在蛛网膜下隙内走行。
其中脑静脉也被称为桥静脉.它们最终汇入硬脑膜静脉窦。
头部外伤可造成静脉与硬 脑膜窦交汇处撕裂。
桥静脉撕脱可发生于轻度颅外伤的 老年脑萎缩患者及严重颅外伤的青年患者。
撕脱后的静脉出血积聚在内层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将其分隔开来形成硬脑膜下隙。
这一过程在老年患者中通常发生缓慢(慢性硬膜下血肿),但在重度脑外伤时则发生较快(急性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患者,尤其是急性病程者,会因脑水肿或颅内血肿压迫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而危及生命。
硬脑膜与颅骨内表面紧密相贴,颅骨骨折可能造成脑膜中动脉的分支撕裂进而使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并造成硬膜外血肿。
5
颅内血肿
外伤或颅骨骨折可能造成脑膜动脉(尤其是脑膜中动脉)的破裂并引起硬膜外血肿。
损伤引起的出血使硬 脑膜与颅骨分离。
血液填充在此处原本潜在的腔隙中。
形成的血肿可压迫临近的脑组织产生局部病灶,也可能导致远处脑组织脱出于小脑幕(小脑幕切迹疝)或大脑镰(镰下疝),形成脑疝。
脑疝可以影响意识、呼吸、血压 , 改变运动神经兴奋性、瞳孔的大小或造成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甚至致命。
成人严重的颅骨外伤可损伤从脑组织穿经蛛网膜下隙、汇入硬脑膜窦的桥静脉(多发生于上矢状窦)。
继发的静脉出血导致蛛网膜与硬脑膜内层脱离,血液聚集在此形成硬膜下血肿。
正常情况下、硬膜下腔只是潜在的腔隙,血肿中含有的蛋白质或其他成分会引起继发性水液潴留 ;增加肿块处液体的积聚,使血肿进一步增大。
硬膜下血肿也可能是脑内出血导致的,及脑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