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的秘诀
匆匆忙忙从恩施赶到宜昌火车站,已近晚上八点。
杨真海师父和杜玲师母一直在车站外的停车场等,清明前的气候虽已转暖,早晚还是挺凉。我很是过意不去,跟二老接上头,赶紧上车出发。
从宜昌火车站到杨真海师父家乡五峰,还有很长一段路。这几年开通了高速公路,路上方便不少。
可下了高速,还有差不多个把小时在山道上转来转去,几个人在车里东倒西歪地晃。师母说,山里的人,以前出趟门挺不容易。
到宾馆已近半夜,看店的大姐赶紧出来迎接。师父师母回来常住这里,大家已很熟识。
简单办完手续,帮着师父师母把行李搬进房间,才发现这个“宾馆”极其简陋,三层民房改建而成,连个像样的卫生间都没有。龙头能放出些水,却是冷的,没法洗澡。
我跟师父师母提议,天亮看看有没有好一些的宾馆,换个地方住。师母说,没事,这样挺好,以前在青海义诊,条件可比现在差多了。这一住就是好几天。
夜里光顾着赶路没细看,一早起来,发现师父家乡山连着山,除了这个山沟沟狭长一个“小镇”。山里的房子要么一两成只,要么三五成群,看着不远,走起来却不近。从师父弟弟家到师父老家,差不多就要翻过一个山头。
师父说,以前别人找禹公公和杨运清师爷看病,有的甚至要赶一天的路。师爷他们出去看病,也常常是这样来回奔波。
从小在江南长大的我,抬头看着高低弯曲的山道,一时难以想象。
那几天,就这样跟着师父在山里走亲访友。
杨真海师父大姐夫是现在为数不多见过禹公公的人,围在他家火炉边,我们体验着山里人家的清闲。
“禹公公他们呀,治病不收钱,他们治病的秘诀……”老人快80了,声音不高,语速也不快,但看上去很利索,一边说着话,一边弯腰给火炉里添柴。
听见“秘诀”两个字,我忍不住把身子前倾了一些。“秘诀啊,是以德治病!”老人说。
以德治病,我愣了一下,忽然明白了这次五峰之行的全部意义。
火炉里的烤山芋渐渐熟了,久违而亲切的香味渐渐弥散开来,把大家的思绪带到过去很远的时光。
刘力红老师在《黄帝内针》序言中说,“真海师父所承法脉,流传久远,属道家一系,代代皆为单传。自余习针以来,深感恩师欲广传此针以济大众,宏深之愿,切切之心,不时流露。”
“师将此至简至深至秘之法公之于众,本愿乃为天下更多的人知医,天下更广的众少病。若能于此有所体察,并循此深入,必能与本愿相合,与传承相应,假以时日,针道当能渐趋佳境。若其不然,但挟技敛财,不恤疾苦,自当堕入含灵巨贼一流。”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如何与师之本愿相合,与传承相应?“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一个诚不诚的问题。只有诚是可以事先准备的。”
“诚是天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天性,是先天本自具足的东西”,“如何向它看齐呢?《中庸》里明确指出了一条道路,择善而固执之也。”
“善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强调的那些美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做一个人!”真海师父谆谆告诫,“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础。”
“功在针外,实则是德在针外。”“中医的德是什么呢?是大医精诚!是如何体仁!因此,这又回到了做人的问题,人成则医成,人成则针成,人没有做好,针道一定上不了境界。”
与本愿相合、与传承相应,靠的是做人;上工这条路怎么走出来,靠的还是做人。
杨真海师父在第一章最后说,“今天我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管道,黄帝内针通过这个管道流传给大家,至于大家能否真实地得到,能够得到多少,实在要看大家与传承相应的程度,也就是说,要看大家诚不诚,要看各位能不能择善而固执之。”
以前读《黄帝内针》,觉得第一章“传承概述”、第二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最重要的,但内心所看重的更多是第二章。
这两年的看法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传承概述”放在第一章,并不只是全书谋篇布局的考量,更多还是其本身的分量和地位。随着内针践行的深入,体会愈加深刻。
前不久,在一次分享时讲到五峰之行那段往事,当说到“以德治病”这四个字,我突然哽咽,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得不停了下来。那一刻好像通达很多东西,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内在含义。
“针道有全神养真之旨,此针即彼真,彼真亦此针。师之本愿盖为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