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玄德和利他主义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智慧生命(人)与动物生命不同,就是能够理解道,这是智慧的唯一价值。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老子看到这个世界争斗不已,十分残酷,这不是智慧生命应有的状态。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荀子说人性是恶的。老子洞察人性,人性来源于天道,认识天道,人性就是善的,不认识天道,人性就是恶的。但人具有认识天道的能力,所以文明必将最终战胜野蛮。

人是智慧生命,老子的使命就是使人真正摆脱野蛮习性,走向文明,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此。人类具有理性,不应该像动物一样只懂丛林法则,而是要超越丛林法则,才可能从野蛮走向文明。

《道德经》第21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说玄德是道的法则。庄子说:“虎狼,仁也。”人们认为虎狼很残忍,但虎狼也是“父子相亲”,怎么能说虎狼不懂仁呢?儒家的仁来源于血亲相爱,它也是动物世界的法则,人应该超越血亲相爱(仁)的法则,达到智慧的最高峰,这就是玄德。

血亲相爱(仁)是博爱精神的初级阶段,因为血亲相爱具有利他主义的种子。人的智慧能够弘扬、践行博爱精神和利他主义。认识了道,利他主义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老子《道德经》就是弘扬利他主义的宣言

老子提倡“报怨以德”,孔子提倡“以怨报怨”,老子的境界更高。老子又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即使坏人也不应该抛弃,“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场横尸遍野,老子抱头痛哭。“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一个人生起慈悲心,是上天要拯救他的标志。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楚人遗弓的故事。故事说楚国人遗失了一把良弓,楚国人说不需要去找回来,因为“楚人遗之,楚人得之”,一个楚国人遗失了弓,另一个楚国人得到了弓,这不是毫无损失吗?孔子听到这个故事,虽然觉得这个楚国人很了不起,但还是有点遗憾,就说“应该把楚这个字去掉”,改为“人遗弓,人得之”,就是一个人遗失了良弓,另一个人得到了良弓,毫无损失。老子听到了,觉得孔子说的很好,但还是没有尽善尽美,说“应该把'人’去掉,天地遗失了良弓,天地得到了良弓。”结论是老子的境界是最高的。——《贵公篇》

吕不韦是个商人,但他主编的《吕氏春秋》却这样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露,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同上)真是老子的信徒。

老子不仅是为个人解脱而修道,也对人类不幸的命运深深牵挂。所以说《道德经》的宗旨就是利他主义。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见证了人的深意识是具有博爱精神的,因此大浪淘沙之后,利他主义必将苏醒,并战胜利己主义,这是老子证道之后的结论。

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中华文明,利他主义都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