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对食品虚假宣传,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还释放了哪些信号?

一个月后,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就要实施了,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修订后的《条例》将对企业带来这些影响:
-01-
违法企业无处遁形:
建立黑名单制度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山寨产品、假冒产品依旧充斥着市场,伤害着消费者和正规企业的利益。修订后的《条例》对于严重违反生产经营者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同时建立了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食品安全信用状况与准入、融资、信贷、征信等相衔接,及时向社会公布。
不仅如此,《条例》还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由县级以上政府建立权威的监管体制,并对随机监督检查和异地监督检查做出了规定。这样可以不间断的监督企业生产行为,防止地方保护行为的发生。
-02-
消费者不好骗了:
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除了不法企业利益熏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看不懂配料表,不了解食品添加剂,容易被不良自媒体误导,正是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的体现。
修订后的《条例》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这样消费者可以科学的判断产品,随着消费对食品安全知识认知水平的提高,企业将不容易欺骗消费者,可以倒逼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创新和研发中,让市场进入良性竞争。

-03-

企业标准有据可依:
明确企业标准的备案范围
企业标准是企业产品生产的度量尺,此前企业标准制定一直以国家标准为主,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故意提高或降低企业标准,以此来规避政策的监管。这样便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修订后的《条例》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安全标准等基础性制度上,规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明确企业标准的备案范围,对于企业来说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有据可依,大大提高企业食品安全制度的合法性。
同时《条例》明确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企业标准的,应当公开,供公众免费查阅。公开企业标准有助于消费者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督,同时也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清楚地认识产品生产标准。
-04-
地方标准制定不再闭门造车:
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一直以来食品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一直由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主导制定,对于消费者和相关企业来说并不清楚标准制定的依据来源。因此容易造成消费者不了解地方标准,企业对地方标准不信服的现象出现。
修订后的《条例》要求在依法制定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时候,应当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建议。这表明地方标准的制定不再闭门造车,而是更接地气。让消费者、企业共同参与到地方标准的制定中来,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为企业研发生产提供更广的思路。
-05-
生产者不再迷茫:
加快新原料、添加剂的更新速度
新原料、新添加剂的出现,对食品研发创新提供了基础,然而由于之前对新原料和添加剂库更新速度较慢,不利于行业推广,加之没有及时对新原料和添加剂制定国家标准,很容易被企业滥用。
修订后的《条例》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公布新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目录以及所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样可以让食品生产企业及时了解该新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这将加快企业新品研发速度和减少企业新品研发试错成本。
-06-
让产品有据可查:
生产企业要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产品追溯,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出现,然而除了一些头部企业之外,很多企业并没有将产品追溯纳入日常生产中。
修订后《条例》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要求有两大亮点:
1. 以政府为主导,是生产经营者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如实记录并保存进货查验、出厂检验、食品销售等信息,保证食品可追溯。
2. 将责任主体落实到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随机监督抽查考核。
-07-
代工企业更加规范:
加大对代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代工生产是目前企业常用方式,尤其对于互联网为主的食品品牌,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具体负责人来对代工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修订后《条例》对于委托生产企业有了明确要求。首先在寻找代工企业时要遵循代工企业拥有食品生产许可和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
其次,企业要对委托生产企业进行监督并对其生产的产品负责,同时受托方要依法、依照食品安全标准、依照合同进行生产,并受受托方监督。
这意味着,代工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受托企业,这就要求受托企业在寻找代工工厂时会更加严格,同时对代工厂生产行为进行监督。
-08-
规范低温冷链物流要求
近年来,冷链物流迎来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低温冷冻行业飞速增长。但是在冷链物流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范。
修订后《条例》对低温冷链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做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要求食品经营者加大对第三方贮存和运输公司资质审核,并如实记录委托方和收货方的详细内容,记录保存不得少于2年。
-09-
过期食品除了更规范:
加强对过期食品的监管
过期食品怎么处理?大多数食品企业选择送到垃圾处理厂进行销毁,而一些不法企业甚至会篡改日期进行二次销售。
修订后《条例》对于过期食品处理有了明确规定,政府方面要建设食品无害化处理和销毁设施;企业方面要有专门场所来存放过期变质食品,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保留销毁记录。
-10-
电商平台不再特殊:
网络食品交易更加规范
随着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红经济发展,一些来路不明的网红食品充斥着电商平台。很重要的原因是平台方并没有做到有效监管。
修订后《条例》对于第三方平台做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平台方保存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登记信息和交易信息。二是食品安全监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可以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提供相关信息,并对信息依法负有保密义务。
这样,互联网平台将加大对食品企业资质的审核力度,将有效减少三无产品的出现。
-11-
虚假宣传不可行:
食品宣传更加规范
为了吸引消费者关注,一些食品企业故意夸大宣传,尤其对于保健食品,往往会利用会议、讲座、健康咨询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给消费者带来伤害。
修订后《条例》明确要求禁止利用包括会议、讲座、健康咨询在内的任何方式对食品进行虚假宣传。
此外,对于非保健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对添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选择性添加物质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不得以选择性添加物质命名。
随着该项规定的出现,将促进功能饮料、婴幼儿奶粉、保健食品等产品更加理性的宣传。
-12-
组建快速反应队伍:
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机制
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量越来越低,即便如此,仍然需要专业、快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修改后《条例》则专门对此做出了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机制,提升应急装备,培养专业的人才。这意味着,今后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将不再临时组建反应小组,而是由更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从以上几大亮点中可以发现,新《条例》更接地气,无论对地方标准还是企业标准的制定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解释。
对食品企业生产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责任落实到人,并加大处罚力度,这表示今后食品生产企业的违法成本更高。
此外在细节方面有了新《条例》有了更加具体的执行标准和方法,让食品生产企业能够更加清晰的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今后,食品安全监管不再只是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而是鼓励生产企业、电商平台积极参与进来。最大限度的从源头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随着新《条例》式实施,相信中国食品行业将朝着更加规范、健康、安全的方向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