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胜民:【 “二泉映月”,孤独者的哀吟】 (随笔)
记不得什么时候了,我曾在沈阳的街头见到一个卖艺的儿童,那孩子约摸只有七、八岁的样子,脸上的稚气全无,神情茫然,面前摊开的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家穷,无钱上学,卖艺挣学费”的字样,手里握着一把与他肩高的二胡,演奏的曲目中有一首就是“二泉映月”。
演奏很难说精彩,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拉弦的基本功可能算是超群的,但毕竟缺乏生活的阅历,声音是相当苍白的,没有感染力的。
有人告诉我,是那孩子的父母想靠这孩子赚钱。
对此,我感到无比悲哀,比那“二泉映月”所能引致的更为深切悲哀。
我在想,聆听“二泉映月”,须在月挂枝头的乡间夜晚,在人迹罕至的荒郊旷野,在鼻息可闻的千年古刹,或在粼波不起的辽阔水面。总之,需要清静,需要超然于世俗纷争,你方能体味到那一份凄迷的伤感,那一份幽深的哀怨,如泣如诉,如哀鸿鸣空,如子规啼血。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需跪着聆听。每次听罢,他总是感动的掩面而泣。
在民族交往中,语言或许成为障碍,而音乐总是相通的。我想,这位谙熟西洋音乐的大师应该更能理解东方民族的苦难与悲壮。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为民间艺人阿炳,据传其早年曾为柳巷纨绔,乃至身染梅毒而双目失明,最后沦为街头艺人,形同乞丐。
他是在纵情声色,放浪形骸之后,饱尝了人间冷暖,世事沧桑,从至喜到至悲,他这一独有的人生经历和深切的感受,才是形成“二泉映月”这一千古绝唱的特殊原因。
然而,乐曲本身所包容的民族性已远远超离了作曲家一己的痛苦与悲伤,成为全人类共性的一种悲哀。
前不久,我曾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饮酒畅谈,这位好友向我谈起他凄苦的身世,历经的磨难,到如今却又妻离子不肖……酒酣半至,老同学默然取出二胡拉起“二泉映月”,悲从中来,席间闻者或肃穆沉思或怆然泪下。
乐曲中的“二泉映月”似将人的心魄悬于一线,并使之随声音的抑扬起伏而震颤不绝,绵长而凄惋,是孤独者的哀吟。
这是令我今生难忘的一幕,也是我所听到的最好的一场音乐演出。
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说“悲剧是比喜剧更为深刻的艺术”,为什么说“苦难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经历”,等等许多道理。
如今事情已经过許多年,而现在“二泉映月”的曲子依然在我的心中回响、激荡……
作者简介:袁胜民,辽宁沈阳人,1958年8月生人,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喜爱散文 些有作品见媒出版 现为国企管理人员。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策 划:李书忠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 守 望 康开瑜 吴亚妮
刘庆勇 李华磊 任武德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韩天瑞 梦锁清秋 米兰花
本期编辑:米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