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花生收获季

点击上方“窗外的白杨”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精彩人生~

又是一年花生收获季

暑假刚过,妈妈来电话说马上能收花生了。我不由的想起作家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文字质朴,意境深远,每读一遍总有心灵洗礼的感觉。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则谜语生动地把花生的外形描述出来,语言简洁,所以人人都能猜得到谜面。只要仔细观察花生,就能发现它确实挺好玩。花生的叶子是椭圆形,边上有些小绒毛,对称地长在茎上。花生的杆又细又长,看上去像一棵棵小树。花生长在根上,把果子埋在地底,平时看不到。它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葫芦,有的像数字“8”,壳子裹着泥,后面还连着根。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老家里一直流传着不少很有农作味的口语。想起故乡的花生,一定忘不了奶奶种花生的情景。老屋南面有两块自留地,奶奶都用来种植各种副食品作物。种植前,奶奶把上年留下的花生种拿出来,仔细挑拣一番,保证下种的花生个个颗粒饱满。临到种花生时,奶奶在前面掘行子,妈妈和我在后面帮忙,把花生种子轻轻摁到土里,等全部下完了种子,奶奶在把土拢平。老家大多是沙土,虚虚的盖着,几场小雨后,花生芽就顶出地面,然后就长出茎叶来。奶奶还会留意长势,定期除草、施肥。

收花生的时节,天已经不太热,收摘也不太费力,还会马上有新鲜的水煮花生吃,所以总是件很开心的事。如果天气好,奶奶会提前用锄头把土撅松,让花生连着土露出来晒太阳。走近了就能闻到新花生浓浓的醇香。到收集的时候,全家都上阵,连着茎叶把花生全部拔起来,用力往地上拍几下,土块就自然的散开,一颗颗丰盈而饱满、水润且又亮白的花生就露了出来。小时候,我更喜欢那种长的半熟的瘪花生,这种花生总是水嫩嫩的,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老鼠,剥开来,把长的半熟的那个嚼在嘴里,有股特有的甜香、润而不腻且味美绵长。

一直觉得,花生是粮食中要求最少回报最多的一种,它几乎不择环境,只要有一丝缝隙,便能顽强地汲取阳光和雨露,结出果子。如果妈妈在旁边,大抵会给我讲花生的寓意。妈妈经常把《落花生》中的内容与奶奶的劳作联系起来,说奶奶虽然外表很普通,但总是准时准点的种植各种副食品,为全家人贡献丰富的营养。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农民的写照,他们从不在意外表的华丽,总是把劲卯在生活最需要的地方。奶奶讲不出大道理,但她会说,“花生也是很有讲究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假他就瘪,你勤他就实……”望着奶奶那沟壑纵横的双手,再看看一担担花生,我知道正是奶奶用那双勤劳的手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花生收获晒干之后,几个玩伴常相约,每人从家里捧来几把花生,每人凑两毛钱买来红糖,自制简易花生糖。我们在大人外出干活时,将花生炒好,揉掉花生仁外的衣皮,烧水把红糖煮开至稠,把稠稠的红糖酱盛出倒到剥了外衣的花生仁里搅匀,分块,冷却,而后每人手上拿着一大块香甜脆口的花生糖,尽管经常把脸蛋弄得黑乎乎,也不影响享受成果的喜悦。

等到腊月,家里时常会做真正的花生糖。从小一直是看着大人们做糖,总是跃跃欲试,等到初中时,总算得到了一次打下手的机会。我也学大人样掌起勺来,大火锅中花生米在锅勺不停地翻炒中“噼噼啪啪”地跳着探戈……,父亲不时用筷子捡出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嘎嘣”一声,就喝道:“熟了,脆了”。等花生米冷却下来,就要褪去红衣皮,我和父母一起将花生米揉、搓、吹、扬,常常把脸上、身上、发间都粘上红色“花生衣”。最关键的工艺就是熬糖稀了。点上炉火,糖稀在蜗里波浪似地翻滚,不停地搅拌,这样熬出的糖稀鲜甜而均匀。熬糖稀讲究“度”,要不结不粘,不断地用锅勺挑起来看成色,直到挑起的糖稀拉丝即硬才算熬好。然后把糖稀、花生米、什锦丝等充分搅和揉成团团。揉好团子后,用擀面杖将花生糖铺开用力压实,压成一块块方形,象盛开菜花的田畴。再趁着适宜的温度用刀“嚓嚓”切裁成长条条,最后是切糖块。不多时,案桌上就堆满了黄灿灿的花生糖。

其实,在80后的记忆里,另有一种风靡永不过时的花生零食,这就是鱼皮花生。用鸡蛋、糯米、淀粉混合十三香,通过油炸后透出金灿灿的颜色,咀嚼时总会透出满满的小麦与花生的清香。记得小时候,学校附近总会有个杂货店,柜台上大多会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罐子,装勾人馋虫的鱼皮花生。初中时,校大门边上就有个这样的店,花上五毛钱,买下10粒鱼皮花生,离开柜台时吃一粒,走商店门再一粒,走过学校食堂第三粒,再依次路过宿舍、办公室,在小池塘、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处游荡片刻,10粒就全下肚了,五毛钱鱼皮花生,能给我带来半天的愉快心情。

花生不仅仅深得小孩喜欢,也一直是农家人重要的馈赠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城里谋生的人越来越多,每当他们回家小憩之时,家人准备的土特产中大多会有花生。我家也不例外,姑姑、表姐一直在县里,每次回来都会带点花生走。我上高中后,一直在外读书。奶奶继续用那瘦骨嶙峋的双手,种下花生,剥出花生米,给我带到学校去。不知道是零食的花样越来越多了,还是因为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虽然每月回来才能吃到家里种的花生,可是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痴爱了。但返回学校时,奶奶还是会准备炒好的花生米,用一个布口袋扎好塞到我的背包里。奶奶总说,“你还在长身体,花生补血,对身体好,身体好了才能念好书。”

从军服役后,往往要一年才能回老家一次,花生更是吃的越来越少了。唯一不变的是,奶奶依旧执着地亲手种花生,盼着我回家吃,她直到故去前半年都还经常下地劳作,为家人带来各种绿色的食材原料,无声的贡献着对全家人的爱。妈妈退休后,总是放不下奶奶留下的田地,执意搬回老家住,学着种起了各种蔬菜瓜果,又延续了种花生的传统。每次到无锡来小住,我虽再三叮嘱少带东西,但还总是会有一袋花生米。妈妈并不是务农出身,能种出点东西很不容易,常常把自己弄得又黑又瘦,我每次看到总是于心不忍,时常劝她把地丢下,不要劳作。妈妈固执的说,“不种地吃什么?我们都是庄户人家,把田荒下去会被别人笑的。”每到此时,我似乎又看了奶奶的影子,或者还有更多熟识的农家长辈,他们不顾高龄坚持劳作,种出各种农副食品,寄托对晚辈的爱护和期盼。

现在吃到花生,更容易让我想到那些外表普通的长者,他们平凡醇厚、质朴无华,但总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出甘甜丰实的果实。看着他们,我逐渐懂得,人更多的时候应该努力放下身姿,多数人不会在意你的光彩,或许实实在在的内涵也未必能让人折服。只有当你能以自己的善举来平衡他人不如意的时候,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充实和愉快,我们都应该向“花生”们学习,做能够散发正能量的和谐因子。

寻羽

一名已脱军装的老兵,虽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天下事;虽无雅士之才,却好追魏晋风。愿以文会友,结同道趣友。

中   国  合  伙  人

策划、排版:白杨

编辑、审稿:寻羽

设计、精典:叶青

校对、终审:了凡

推广、创意:笨笨

总监、顾问:九日

图来自网络,文为原创,欢迎关注[窗外的白杨]原创文学平台,给你的精彩人生留印,联系方式QQ:76525508,来稿请投信箱76525508@qq.com,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确保稿件为原创首发,随稿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确定用稿后请加微信号76525508,便于领取稿费,稿费为全部赞赏百分之八十,十天后发放(后台需要发文一周后才能到帐)!优质稿件,将在“今日头条”上推送!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苹果手机赞赏区

长按二维码留言,赞赏转账给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