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霸!一座镇江城,一片城东城西老街巷,前世今身惊情3000年!

  镇江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有着古老的城市街巷,盛时达400多条街巷,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您知道这些街巷的前世今身么?这篇微信,就是您解开“达芬奇密码”的钥匙。。。

01

大巷:东至清真寺街,西至山巷,长76米,宽2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大巷。相传慈禧太后的光襦大夫程炳曾居此巷内,俗称大巷。原留余巷于1957年并入大巷。

曹家坡:南至宝盖路,北至清真寺街,东至土地祠,西至行宫巷,呈十字型。长228米,宽1.5-2米。清同治年间,曹姓在宝盖山北坡下建屋,故名曹家坡。沿用至今。光绪年间,美国基督教会在曹家坡开办崇真第二小学堂,这是镇江最早施行近代教育的小学堂之一。

东麒麟巷:东至宝塔路,北至西麒麟巷,长412米,宽1-3米。原称麒麟巷,以吉祥之意取名。后形成两个巷道后,因位于东侧故名。“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东其林巷,后恢复原名。

西麒麟巷井  图/马吉

西麒麟巷:南至宝盖路,北至宝塔路横街,长118米,宽2米。原称麒麟巷,以吉祥之意取名。后形成两个巷道后,因位于西侧故名。“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东其林巷,后恢复原名。 西麒麟巷42号是镇江知名人士杨公崖的祖宅,有过百年历史了,宅中也有一口无名老井。

厉家塘前:南至何家门,北至灵鹫巷,长270米,宽4米。原名鸭子塘。1937年前有厉姓在此开烧饼店,改称厉家塘。为区别厉家塘后,故名厉家塘前。

厉家塘后138号的“福善禅林”寺庙

厉家塘后:南接厉家塘前,北至灵鹫巷,长228米,宽1.8米。原名鸭子塘。后称厉家塘。为区别厉家塘前,故名厉家塘后。厉家塘后巷中有一泉,叫天下第一神泉。据镇江史学专家杨瑞彬先生编著的《镇江古今建筑》画册介绍:天下第一神泉,在历家塘后,何家山上,明代开凿。水深5米,井底以紫铜制成,留有七个泉眼。天下第一神泉水脉充沛,取之不竭,大旱不涸。当年宝盖山,黑桥一带有七千余人饮用此水。

目前,厉家塘前和厉家塘后在2016年前后开始了拆迁,但一些老巷子的建筑还在。

花华巷:南至互济巷,北至宝塔路横街,长96米,宽1.5米。相传巷内住有回民花、华二姓,以姓氏得名。

东岳巷:北通中山西路,长342米,宽5.5米。因巷附近原有东岳庙,1981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东岳巷。原省地质三队宿舍同时并入东岳巷。据清《丹徒县志》记载:东岳庙唐天佑年间(公元904年前后)周敬福建。庙内无和尚。唐,宋,元,明间,均由周氏后裔修缮,主持。清咸丰年间毁于兵乱。

互济巷:东至王三园巷,西至宝塔路,长121米,宽2—2.5米。原名济良所巷。据清《丹徒县续志》载:济良所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建,是收留被虐待的妓女,使女的慈善机构,教以书算女红,并代为挑选配偶。巷以济良所得名,1949年后改称互济巷。

王三园巷:南至新马路,北至宝塔路横街,长244米,宽1.6—2米。相传光绪年间,有王氏三兄弟在此种菜园,原称王三菜园,形成巷道后,取名王三园巷。

三多巷:南至曹家坡,北至杨家门,长114米,宽1.4—2米。相传原是杨,童,完三家的火巷,翻盖房屋时,协商将火巷打通,形成巷道,取名三多巷。

土地祠:南至宝盖路,北至杨家门南巷,长204米,宽1.5—2.7米。清光绪年间,巷内建有土地祠,以此得名。原江北公所巷于1957年并入土地祠。

福莲巷:南至宝盖路,北至东麒麟巷,长48米,宽1.5米。清末巷内建有福莲庵,以庵得名。

行宫巷:南至山巷,西至曹家坡,长144米,宽1.5—2.4米。相传清光绪年间,有一名妓,看破红尘,在此建了一座都天行宫,念佛修行。形成巷道后,俗称行宫巷,沿用至今。

书场巷:东至清真寺街,西至山巷,长142米,宽近两米。清代有童姓在此开设扬州评话书场,故名。原姚家巷于1957年并入书场巷。

爸爸巷

爸爸巷:南至同鑫里,北至大西路,长304米,宽2—2.7米。原名支家巷。因巷内多为回族居民,后改称爸爸巷。“爸爸”是回族对长者的尊称。

支水巷:北至大西路,南转东至九如巷,长175米,宽1-2米。相传清末巷内有支姓开设茶水炉,俗称支水巷。

太平庵:南至新马路,北至宝塔路横街,长150米,长150米,宽2.5米。因巷内建有太平庵,以庵得名。“文革”期间一度改称太平安,后恢复原名。

平安巷:东至宝塔路,西至太和里,长204米,宽1.5—2米。原名公安局巷,1949年后,更名太平巷。原同安里于1957年并入平安巷。

梅花巷:南至宝塔路横街,北至平安巷,长150米,宽2米。清末称梅花巷,沿用至今。

义士巷:东至义士路,长146米,宽1.6米。因位于义士路西侧,取名义士巷。

梅园巷:东至北五省会馆,西至福建会馆,长152米,宽2.5米。原名正心善堂巷。因巷内设有正心善堂(反动会道门),1949年后被取缔。1957年改名梅园巷。

堂留巷:南至大西路,北转东至电力路,长245米,宽1.2米。清光绪年间,天主教堂在此建房时,留有一条巷道,取名堂留巷。

小刘李巷:东至浴池巷,西至电力路,长197米,宽1.5—2米。据元《镇江志》记载:称琉璃巷,亦名刘李巷。清末,分称大,小刘李巷。1953年因拓宽电力路,大刘李巷消亡。

缸瓦巷:东至溧阳码头,西至电力路,长78米,宽2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缸瓦厂。因地处运河边,是缸瓦货集散地,故名。

琴园巷:东至金山路,西至西窑,长362米,宽2.2米。据〈丹徒县续志〉记载:琴园在京畿岭西北,距金山一里许,江都张勤夫创。广约十亩,中辟一堂,名六艺堂。东北另建一楼,书有“眠琴”二字,取名琴园。形成巷道后,以琴园取巷名。

西荷花塘:西至铁路巷,东转南至勤俭街,长121米,宽2米。位于荷花塘东侧,1938年前后形成巷道后,称荷花塘。原黄泥滩于1957年并入西荷花塘。

盛源巷:南通新河路,长211米,宽2米。原名乾利和巷,因巷内开设盛源(颂记)木行,后改名盛源巷。原平安里于1957年并入盛源巷。

南星巷:南至登山巷,北至小码头街,长40米,宽2米。原名行宫巷,清光绪年间,徐姓在山脚下建屋,因山腰有斗姥宫(北极星),为吉利以“南极星君”改名南星巷。

永利巷:东至荷花塘,西至和平路,长219米,宽2米。原荷花塘边的一块空地,称周家墩。1949年形成巷道,因附近曾有永利丝厂,取名永利路。1957年更名永利巷。

02

利群巷:南至小码头街,北至利商街,长79米,宽2米。原名利泰坊。原桌义(卓翼)堂巷于1957年并入利泰坊,1977年改称利群巷。

花园巷:南至荷花塘,北至勤俭巷,长121米,宽2.6米。民初,巷内建有蒋家花园,故名花园巷。

西下坡:东至京畿路,西至牛皮坡,长88米,宽2.5米。位于京畿岭西坡下,原名京畿岭西下坡,1951年改称西下坡。

安宁巷:东至和平路,西至新河东岸,长169米,宽2.4米。原名信义和巷,1954年改称安宁巷。

冰仓巷:南通牛皮坡,长166米,宽2—4米。原名外国坟,因此地有一天然冰储存仓库,后俗称冰仓库。

登山巷:东至南星巷,西至小码头街,长175米,宽1.2米。原名斗姥宫。据清《丹徒县志》记载:斗母宫(即斗姥宫)在城西西津坊。形成巷道后,以此取巷名。因位于云台山半腰,1977年改名登山巷。原玄坛巷同时并入登山巷。

新河西岸:南至金山路,北至江南桥,长1315米,宽6-8米。原称新河南、北岸。因位于新河西侧,后统称新河西岸。

新河东岸:南至金山路,北至新河路,长250米,宽2米。原称新河东、西岸。因位于新河东侧,后统称新河东岸。

二道巷:北至牌湾街,南至跑马山,长525米,宽6米。原为山间小路,形成巷道后,因临近头道巷,取名二道巷。

增产巷:南通新河路,长25米,宽2米。原为荒地,1930年前后,有逃荒人聚集于此,称侉子巷,又名化子街,1957年改名增产巷。

吴园对巷:南至新河路,长136米,宽1.6米。因该巷位于吴家花园对面,取名吴园对巷。原放生池于1957年并入吴园对巷。

贻成巷:东至新河西岸,西转北至新河路,长258米,宽1.5米。1935年在次建贻成面粉厂,以贻成取巷名。

新河巷:东至新河西岸,西转北至新河路,长134米,宽1.6-2米。1956年形成巷道后,因近新河,故名。

小孟湖:北至新马路,南转东跨电力路,清代该地曾开设孟湖小茶馆,形成巷道后,取名小孟湖。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北五省会馆:南至登云路,北至铁路,长287米,宽2.5米。清末民初,有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五省的同乡联合在此设会馆,称北五省会馆,形成巷道后,沿用为巷名。原铁道巷于1957年并入北五省会馆。

溧阳码头:南至大西路,北至缸瓦厂,长133米,宽2米。位于运河西侧,清光绪年间,这里设有开往溧阳的客货运输船码头,名溧阳码头,后沿用为巷名。

鱼巷:南至大西路,北至中华路,呈十字型。长251米,宽2.7—6米。据清《丹徒县志》载:称鱼巷。因是鱼市,故名。巷内有支巷,曾分称大,小鱼巷,于1957年统称鱼巷。

柴炭巷:南至大西路,北至中华路,长178米,宽1—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柴炭巷。曾是柴炭(木炭)集散地,故名。

戥儿巷:南至大西路,北转东至人民街,长276米,宽1.8—2.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戥儿巷。清代巷内开设戥秤店,故名。

五十三坡

五十三坡:南至大西路,北至长江路,长223米,宽2.5米。早年建有通向云台山坡道,有台阶五十三级,故名。原三马路于1957年并入,统称五十三坡。

这条巷子随着现在西津渡的建设,已经拆去,只留有那个五十三道台阶还在。

西更楼巷:南至大西路,北至中华路,长244米,宽1.5—2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更楼巷。巷口设有更楼,故名。因位于城西,后改名西更楼巷。

招商西巷:东至招商东巷,西转南至姚一湾,长70米,宽2米。清光绪年间,有道姓在此建房,原名道家巷。因位于招商局西侧,后改称招商西巷。

大杨家巷的鸭血粉丝小有名气

大杨家巷:南至大西路,北至中华路,长167米,宽1—1.8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杨家巷。因巷内多为杨姓,以姓氏得名。为区别西边小杨家巷,后改称大杨家巷。 目前在吃货心里,这里是鸭血粉丝汤最好吃的地方。

小杨家巷:南至大西路,北至中华路,长152米,宽2米。原称康家大院,因邻近杨家巷,后改称小杨家巷。

东坞巷:东至东坞巷,西转北至日新街,长123米,宽1.8米。因是东坞街的一条支巷,故名。

太保巷:东至潮水沟,西至打索街,长222米,宽1.5—2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太保巷。相传清将领太子太保冯子材居此而得名。

浴池巷:南至大西路,北至小刘李巷,长139米,宽2米。原名豆腐巷,后因巷口开设第一泉浴室,改名浴池巷。

小龙王巷:南至大龙王巷,北至篾篮巷,长77米,宽1.3米。因是大龙王巷内的一条支巷,故名小龙王巷。

公估巷:东至西坞街,西转南至镇屏街,长66米,宽1.5米。清代巷内设有公估局(是专门鉴定银成色的机构,以此得巷名。

盆汤巷:南至日新街,北至长江路,长157米,跨2米。原称风神庙巷。因巷内曾开设大观园盆汤浴室,改名盆汤巷。原江苏银行巷,风火巷,盆汤西巷于1957年并入盆汤巷。

公共码头:南通长江路,长105米,宽1.5米。早年,此处原是公共码头,后逐渐淤塞形成巷道,沿用为巷名。

潮水沟:北至姚一湾,南至十八进,长162米,宽1.8米。此巷形成于清代。因地势低洼,潮汛时巷内潮水倒灌,因名潮水沟。

现在已被拆迁,位置大约在江河汇一带。

小招商巷:南至姚一湾,北至长江路,长98米,宽1.5—1.6米。清光绪年间,巷内曾设有内河招商局,取名小招商局。

招商东巷:南至姚一湾,北至长江路,长147米,宽2米。清光绪年间,上海人盛宣怀设招商局,专营长江客运业务。形成巷道后,取名招商局巷,因位于招商局东侧,后改称招商东巷。

镇屏山下:位于镇屏山西南脚下,长213米,宽1.2—1.6米。因位于镇屏山下,故名。

陶家门:西至打索街,长111米,宽2米。据陶姓房基界碑记载:原称姜家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姜姓将房屋卖给陶贵记丝绸庄,改称陶家门。

姜家大院:南通打索街,长21米,宽3米。清末,此处曾开设姜元泰皮货坊,毁于日寇战火,剩下房屋和院落,后为民居。

于祠巷:北通中华路,长63米,宽1.8米。清光绪年间,于莆德在此建于家祠堂,称于祠家巷,1954年改名于祠巷。

砖瓦巷:南至大西路,北转西至老新街,长102米,宽1.6米。巷口原为古运河边,是砖瓦石灰集散地,故名。

钱家山:南通古更楼巷,据清《丹徒县志》记载:钱家山在紫金山南钱氏宅内。形成巷道后,以山取巷名。

小观音楼巷:南至观音桥巷。北转西至解放路,长86米,宽4.5米。清代,观音桥西有观音楼,因阁较小,习称小观音楼,以此得巷名。

蛤蟆院:东至南门大街,西转北至观音桥巷,长167米,宽2.5—3米。早年此处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为蛤蟆栖息之所,形成巷道后,俗称蛤蟆院,沿用至今。

南府巷:东至永安路,西至解放路,长80米,宽6米。据清《丹徒县志》图标:此处设有左协领署,俗称南府,以此得巷名。

篓巷:东至解放路,西至经折巷,长215米,宽3—4.5米。据清《丹徒县志》图标:称楼巷。民国38年镇江城市图标称娄巷,沿用至今。

尚友新村:南至永安路,北至火坛楼巷,长250米,宽4.6米。民国初,教育界著名人士赵吉士、张海澄、法度、包明叔四人在此建造宅院,取名尚友新村。尚友取《孟子。万章下》词句。原武庙于1957年并入尚友新村。

古更楼巷:东至南门大街,西至钱家山,长246米,宽1.5-4.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更楼巷。因巷内设有更楼而得名。为区分城外更楼巷,1951年改称古更楼巷。原松花巷,磨盘巷于1994年并入古更楼巷。

贺家弄里卖豆腐脑的摊子

贺家弄:南至靳家巷,北至正东路,以姓氏得名。原东风新村于1981年并入贺家弄。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巷子里的贺家弄幼儿园是一家很有历史的幼儿园。

山巷:南至宝盖路,北至大西路,长450米,宽4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山巷。因由宝盖山下通向原西门大街(大西路)的一条道路,取名山巷。原钱家巷并入山巷。

王家巷

王家巷:南至新马路,北至大西路,长447米,宽2-4米。据元《镇江志》记载:即称王家巷,沿用至今。原小菜市于1957年并入王家巷。 原有王家巷小学,后并入宝塔路小学。

王家横巷:东至电力路,西至宝塔路。长235米,宽1.3-3.5米。原为王家巷的一条横街。1981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王家横巷。

丹阳码头:南至新马路,北至大西路,长300米,宽4米。位于运河西侧,在清代路中段设有开往丹阳的客货运船码头,取丹阳码头。后沿用为巷名。

西柴院:东至丹阳码头,西至电力路。清末民初,此处是柴草集散地,因地处西城外,俗称西瓷院。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九如巷

九如巷:南至宝塔路横街,北至大西路,长862米,宽1.5-3米。该巷形成于清代,以诗经《小雅·天保》篇取名九如巷,沿用至今。

薛家巷:南至宝塔路横街,北至大西路,长313米,宽1.5-2.4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薛家巷。相传巷内有一道士薛阆仙,以郎中(医生)为业,由于医道精良,求医者络绎不绝,颇负盛名。巷以姓氏得名。

杨家门:东至宝塔路横街,西至清真寺街,长159米,宽2米。该巷形成于清代,有杨姓在巷口砌有拱形圈门,上刻“杨家门”故名。原有余里于1957年并入杨家门。

杨家门南巷:北至杨家门,南转至东至西麒麟巷,呈弯形。长162米,宽2.4-3米。因位于杨家门南边,故名。原穆源操场于1957年并入杨家门南巷。

何家门:南至中山西路,北至登云路,长453米,宽2.4—3.3米。相传清代有何氏三兄弟在此开荒种地,并建一简陋门楼,俗称何家门,并沿用至今。“文革”期间一度曾改称红星路,后恢复原名。

广东山庄:南至劳动路,北至登云路,长450米,宽5米。原为广东人的坟地,俗称广东山庄。1953年形成巷道后,沿用为巷名。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福建会馆巷:南至登云新村,北至黑桥,长276米,宽2米。1914年福建客人在此设同乡会称福建会馆。抗战期间遭日寇焚毁,形成巷道后,沿用为巷名。原黑桥东于1957年并入福建会馆巷。

金山巷:东至金山路,西通航运新村,长258米,宽2米。原称琴园内,后改名金山巷。

蒋家巷:东至石灰巷,西至潮岸池巷,北至新河路,呈T型。长97米,宽1.8-2.4米。民初,蒋姓在此建有房屋,以姓氏得名。

03

石灰巷:南至潮岸池巷,北至新河路,呈T型,长116米,宽2米。清光绪年间,巷内有王姓开设石灰店,以此得名。

福宁巷:南至铁路巷,北至潮岸池巷,长62米,宽2.2米。清光绪年间,巷内建有福宁庵,以庵取巷名。

潮岸池巷:东至铁路巷,西转北至新河路,长261米,宽1.2—2.2米。民初,巷内有潮岸池浴室,以此得名。原福星里于1957年并入潮岸池巷。

银炉巷:西至铁路巷,长60米,宽1.5米。民初,巷内设一银铺,俗称银炉巷,沿用至今。

铁路巷:西至和平路,东转北至新河路,长404米,宽2—3.5米。因该巷位于铁路西侧,原名铁路西,1957年改称铁路巷。

如意江南边的拖板桥遗址

拖板桥:东至胜利路,西至黄花亭,长217米,宽2.4—3.5米。元至顺年间,称浮桥。清康熙年间重建,称镇西桥。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拖板桥。桥为木结构,架设在关河上,桥面浮搭,遇舟船经过,拖板让行,故名。清末民初,填河成路,拖板桥沿用为巷名。原马号街于1957年并入拖板桥。清末在巷内曾设有瓦木工会,保存有门楼及碑刻,1982年被拆除,后为拖板桥小学。瓦木工会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如意江南一带还有遗址。

粮米仓巷:南至拖板桥,北转西至小盛家巷,长344米,宽1.5—3.5米,原称粮米仓后街,1957年改称粮米仓巷。因清代该地设有粮米仓库,故名。

黄花亭:南至大西路,北至上河边,长216米,宽3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皇华亭在京口驿,为迎送客使之所。形成巷道后沿用为巷名,俗称黄花亭。

大盛家巷:南至上河边,北至荷花塘街,长254米,宽1.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盛家巷。相传巷内曾住有盛二先生,盛的祖父门生很多,颇有名气,巷以姓氏得名。为区别小盛家巷,故名大盛家巷。

小盛家巷:南至上河边,北转西至大盛家巷,长186米,宽2米。是通往大盛家巷一条巷道,故名小盛家巷。原黄泥山并入小盛家巷。

荷花塘巷:东至荷花塘街,西转北至尹家巷,长70米,宽1。8米。原系荷花塘旁的一片空地,形成巷道后,取名荷花塘巷。

新河边:南至大埂街,北至长江路(平政桥口),长117米,宽1.2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五月开凿新河,因巷位于新河边,故名。

三阳巷:东至大盛家巷,西转南至上河边,长450米,宽2米。清末因巷口设有“三阳码头”,以此得名。

水炉巷:东至荷花塘街,西至新河街,长132米,宽1-1.5米。相传清光绪年间,巷口两头有马,朱两姓各开设一水炉,习称水炉巷。

龙亭巷:东至荷花塘街,西至新河街,长163米,宽1米。清末巷口设有木业公会,又名龙亭会馆。相传出会时龙亭为木业的标记,亭顶雕有龙头,称龙亭,以此取巷名。

孙家巷:东转南至水炉巷,西至新河街,长199米,宽1.5米。清代因巷内居有孙姓,以姓氏得名。

堂子巷:东至荷花塘街,西至新河街,长149米,宽3米。据清《丹徒县志》:称堂子巷。因巷内开设一洗澡堂子(即浴室),以此得名。

尹家巷:南至荷花塘街,北至堂子巷,西至新河街,呈T字形。长182米,宽1。7-2。3米。清末巷内居有尹姓,以姓氏得名。

虹桥门:南至大埂街,北至长江路,长57米,宽3米。因巷内设有砖砌拱门,上刻“虹桥门”三字,以此得名。

观音桥巷:东至南门大街,西至永安路,长230米,宽2-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观音桥巷。清代巷中段有一桥,因桥口有观音楼,故名观音桥。后填河拆桥,形成巷道,沿用为巷名。原冉家巷于1930年并入,统称观音桥巷。巷西段北侧有圆通庵,庵旁为明代杨一清住宅,别业和祠堂。杨一清,字应宁,云南安宁人,,因父葬于丹徒,遂移居镇江,住观音桥巷。杨是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博学善权变,尤晓通边事,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后被张璁等所陷,罢官闲居,疽发背死,追谥文襄公。

水陆寺巷:东至解放路,西至山门口街,长320米,宽4米。原名文昌巷。因巷内建有水陆寺,改称水陆寺巷。据元《镇江志》记载:水陆寺巷建于宋代淳佑年间,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水陆寺是镇江城内“八大寺”之一。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宝塔巷:东至市政路,西至山门口街,长150米,宽6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宝塔巷。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巷内建有崇福观,相传观内有一石宝塔,取名宝塔巷。现为小商品市场。

腰刀巷:东至山门口街,西至健康路,长117米,宽2-4米。据元《镇江志》记载:称腰刀巷(带今作刀)后称腰刀巷。

白莲巷:东至经折巷,西至山门口街,长215米,宽2-4米。据元《镇江志》记载:称汤团巷。后改称白莲巷,原爸卜巷于1957年并入白莲巷。

将军巷

将军巷:东至市政路,西至山门口街,长147米,宽4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将军巷。因清代将军署设此,故名。

经折巷:南至健康路,北至市政路,长298米,宽5米。原名木叉巷,后改称经折巷。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火坛楼巷:东至南门大街,西至永安路,长216米,宽4.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火坛桥巷,后改称火坛楼巷。

笪家山:南转东至中营街,北至中山东路,长136米,宽2-4米。此巷在清代末期形成,因位于笪家山东侧,故名。

网巾桥:南至东门坡,西至寿邱街,长218米,宽4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桥始建于宋代,原称利民桥,后改名嘉定桥,又称镇方桥。清代称网儿桥,又名网巾桥。1929年拆桥筑路,以桥取巷名。

梳儿巷:西北至寿邱街,东南至梦溪园巷,长316米,宽2.5—6米。据宋《镇江志》记载:称上河巷。元、清均称上河街。清代巷内多设机房,因织机上有部件“梳栉”,后习称梳儿巷。

火星庙巷

火星庙巷:东至生产巷,西至节约巷,长177米,宽1-2.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火神庙(即火星庙)在城西山巷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修,咸丰年间毁,同治年间重建”。清末,以庙名取巷名。火星庙戏台包括两廊看台,现尚存在穆源小学,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篾篮巷:东至山巷,西至万家巷,长352米,宽1.1—2米。相传过去巷内大多居民以编织篾篮为业,取名篾篮巷。

青云门:南至中山东路,北至千秋街北,长330米,宽1.4—7米。原名青云门大街,后称青云门。因巷内南端有一拱门,上刻“青云门”三字(1949年拆除),故名。巷北面原为镇江府治,府署内设考场,考生由此入场,以示“青云直上”之意。为祭祀陆忠烈公陆秀夫,巷内建有陆忠烈公祠(现为丹徒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陆忠烈公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在金山,后移建唐颓山,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郡守许国城移建鹤林寺侧。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裔孙陆长庆等重建于城内青云门大街。

西家湾:南至新西门桥,北至老新门桥,长306米,宽1.2—1.5米。沿西门桥古运河东岸弯曲形成的巷道,取名西家湾。

绿竹巷:东至环城路,西转北至东吴路,长501米,宽3-7米。相传清代有一陨石落此,形似禄蠹,后俗称绿竹巷,沿用至今。原工会大楼并入绿竹巷。

花山湾北:西至环城路,东转北至东吴路,长500米,宽4米。曾称许家花园,因位于花山湾的北面,1981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花山湾北。

下河头:南至古通巷,北至正东路,长349米,宽4米。据宋《镇江志》记载:称下河巷。到清代改称下河头。因该巷地处关河的下游,故名。镇江古城内,原有一条穿越市区的关河,其水源北起甘露港进北水关,南至下河头,出南水关。

靳家巷:东至南门大街,西至贺家弄,长244米,宽1.5—2.5米。相传,明朝宰相靳贵,曾居于巷内故名。靳贵,镇江(丹徒)人,字充遂,号戒庵。明弘治年间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为武宗的太傅,著有《戒庵文集》。

尤唐巷:东至南门大街,西转北至靳家巷,长106米,宽2-2.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原称油炭巷。后称尤唐巷,沿用至今。原红旗新村,于1981年并入尤唐巷。 这里相传一段故事:巷内原住有尤,唐两家,尤家要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唐家提出让三尺滴水地,因此两家起了争端。当时,尤家为京官,唐家为地方官,尤家子弟写信给在京做官的父亲。老人复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尤家接信后,遵照上人意见,主动让地三尺。唐家深为感动,在建房时,也同样仿效尤家让地三尺,形成了巷道。

学沟巷:东至下何头,西转北至正东路,长197米,捆1.5-3.5米。因地处镇江旧县学宫墙外水沟南侧,故名。

石头巷:东至下河头,西至南门大街,长163米,宽2-3.5米。据元《镇江志》记载:称石头巷,沿用至今。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古通巷:东至酒海街,西至南门大桥,长207米,宽1.5-5.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箍桶巷,一名古通巷,沿用至今,原古田新村于1977年并入古通巷。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庙巷:南至棒槌营,北至古通巷,长183米,宽1-4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庙巷。因巷附近有关帝庙、报乐寺、如意庙等庙宇,故名庙巷。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棒槌营:东至环城路,西至南门大街,长278米,宽1.5-5.5米。早年该地曾为兵营,后为丝绸业加工生丝场所。棒槌为捶丝工具,取名棒槌营。镇江“江绸”生产,闻名国内外,远销波斯国,清代被列为“贡品”。原南城根于1957年并入棒槌营。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花巷:东至簸箕巷,西至南门大街,长177米,宽2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花巷,沿用至今。

何家巷:北至正东路,长66米,宽2。3米。以何家祠堂得名。

张家巷:东至南门大街,长60米,宽2。5米。相传,清代宰相张玉书曾居住巷内,故名。原西城根于1957年并入张家巷。张玉书,字毒存,丹徒人,清顺治年间进士,康熙年间,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历官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

簸箕巷:南至石头巷,北至学沟巷,长57米,宽1。2米。原名萧家巷,清末巷内居民以编织竹器簸箕为业,后习称簸箕巷。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苗家巷:西至南门大街,长244米,宽2-4米。清末这里是桑园,居民以种植桑苗为主。形成巷道后习称苗家巷。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解放桥巷:东至南门大街,西至解放路,长521米,宽4米。原名解放新村,因地靠解放桥,1981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解放桥巷。

药师庵巷:南至万古路,北转西至解放路,长314米,宽2米。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巷东端有药师庵,清乾隆年间重修,后毁,巷以庵得名。巷的西段,在唐代建有惠安寺,是城内“八大寺”之一,曾称惠安寺巷,后统称药师庵巷。

大教场:位于北固山西南侧,长86米,宽1.5米。据《北固山志》记载:大教场始建于唐代,为兵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宋州刺史刘展握兵河南,有判意。江淮都统李垣与扬州长史邓景山,共图灭展曾屯兵于京口,辟北固为兵场,插木以塞江口。到了宋代为郡教场,元代为府教场,名代为教场,清代为区别小教场,称大教场。形成巷道后,沿用为巷名。原十八间于1957年并入大教场。

北固山下:东至解放路,西转北至会莲庵巷,长308米,宽1-4米。因位北固山下西南侧,故名。

太平寺巷:东通解放路,长430米,宽2-8米。清乾隆年间,此地建有太平庵,1920年左右,庵改为寺,取名太平寺街,1951年更名太平寺巷。

沿河边:东至解放路,西至道署街,长356米,宽1-2米。曾称大树根,因位于原关河南侧,形成巷道后,取名沿河边。

醋巷:东至仓巷,西至胜利路,长570米,宽1-2.5米。清末,巷内曾有醋坊,故名醋巷。

玉带巷:东,西巷口都通道署街,呈倒U形,主巷长176米,宽2-3米。曾名白马坊,1919年改称玉带巷。据巷内井栏石刻:“玉带巷同公置,己末年(公元1919年)四月立。”

东西城根:东至胜利路,西至得胜街,长190米,宽1-1.5米。因位于西门城墙的东侧,习称东西城根。

陋园巷:南至小孟湖,北至新马路,长190米,宽3米。相传清代唐姓在此建花园,称陋园,形成巷道后以此得名。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生产巷:南至宝盖路,北至大龙王巷,长190米,宽2。8米。原名冬赈局巷,清代巷内设有冬赈局慈善团体,故名。1953年改名生产巷。

皮坊巷:东至山巷,西转南至大夫桥,长134米,宽2.5米。早年巷内设有制革作坊,故名皮坊巷。

大孙家巷:东至芦洲会馆巷,西至小街,长168米,宽1.8米。1930年前,巷内大多房屋均为孙姓所有,故名孙家巷。1942年,因孙氏兄弟分家,改称大、小孙家巷,1956年统称大孙家巷。原江西大院同时并入大孙家巷。

江照庵巷:北转东至伯先路,长96米,宽2.8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江照庵在银山麓。形成巷道后,以庵得名。

公园山:位于伯先公园后山,故名。

邮局巷:东至京畿路,长80米,宽2米。因位于京畿路邮局北侧,取名邮局巷。

04

地藏庵巷:北至京畿路,长247米,宽2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地藏庵在京畿岭,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建。形成巷道后,以庵得名。

互助巷:东至宝盖山脚下,西至京畿路,唱歌75米,宽2。5米。原称正三巷,1957年改名互助巷。

丰和巷:南至宝盖路,北至大龙王巷,长164米,宽2.1米。卓姓曾在此开设丰和洋行,以此得名。原三思堂于1957年并入丰和巷。

黑桥西:东至黑桥,西至互助巷,长426米,宽2米。原名小山头东,因位于黑桥西侧,后改名黑桥西。原风车新村于1981年并入黑桥西。

铁路边:东通山巷底,长189米,宽1.5-1.8米。该巷地处铁路边,故名。

西体分场:位于宝盖山北麓,长90米,宽2米。1937年前为商团操场,因位于城西,俗名西体分场。1960年在此建居民住宅区,沿用为巷名。

天后宫井

山巷底:南至铁路边,北至宝盖路,长177米,宽2.5米。因该巷与山巷贯通,中隔宝盖路,取名山巷底。原普善堂巷于1957年并入山巷底。 这条巷子里,有个天后宫井,非常漂亮。

宝盖山:位于宝盖山半山腰,东通宝盖路,长196米,宽1.5米。因该巷位于宝盖山半山腰,故称宝盖山。

福寿巷:北至宝盖路,长71米,宽2.5米。原名牌坊巷,因巷附近有福寿庵,后改名福寿巷。

宝盖巷:北至宝盖路,长200米,宽1.5米。清初原名都天行宫。因位于宝盖路南侧,1949年改称宝盖巷。

京畿巷:南至宝盖路,北至京畿路后街,长162米,宽1-2米。原名后马路,因该巷位于京畿路后面,1957年改名京畿巷。

灵鹫巷:南至风车山路,北至福建会馆巷,长157米,宽2米。早年巷内建有灵鹫寺,以寺得名。原福善堂于1957年并入灵鹫巷。

东大院:北至京畿路,长221米,宽1.5-2.5米。原称东菜园,1908年左右建沪宁铁路时,拆迁户移此,1954年改称东大院。

西大院:北至京畿路,长207米,宽1-1.6米。原称西菜园,1908年左右建沪宁铁路时,拆迁户移此,1954年改称西大院。

三官塘巷:两个巷道口皆北通中山西路,南转西至黄山路。主巷长563米,宽3-3.6米。因位于黎明村委会三官塘地段,1994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命名三官塘巷。

上河边 :东至小盛家巷,西跨电力路至运河边,长492米,宽1—3.4米,因地处运河上首,故名上河边,沿用至今。原粮米仓街于1957年并入上河边。如今已拆迁。

新河街:南至上河边,北至大埂街,长331米,3.5米。据《丹徒县志》记载:宋天圣七年五月(公元1029年)在此开凿新河,(从长江至京口闸附近)贯通老运河。因街位于新河边,故名新河街。

十八进:东至宝塔路,西至潮水沟,长55米,宽4米。清代有黄姓在此建房十八进,形成巷道后,俗称十八进。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梦溪园

梦溪园巷:南至正东路,北至东门坡,长220米,宽6米。原称范公桥河边。因位于关河东侧,后改名东河边。为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1985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梦溪园巷。

东门坡:南至梦溪园巷,北至中山东路,长196米,宽3米。原是通往东门的要道之一,因路南段有一高坡,故名东门坡。

会莲庵街:东至解放路,西至得胜利街,东424米,宽2米。此处曾建有会莲庵,街以庵得名。

北水关:北至会莲庵街,南至钓鱼巷,长230米,宽1.5-3米。镇江古代从南到北,穿城有一条关河,关河南北两头,各设一道水关,因位于关河北端,故名北水关。形成巷道后,沿用为巷名。原船厂新村于1981年并入北水关。

钓鱼巷:南至大西路,北接北水关。长369米,宽1.5—3.2米。此地原为关河边,相传常有人在此钓鱼,因此得名。钓鱼巷与道署街交接处,原有太平桥。

据《丹徒县志》记载:“太平桥在绿水桥西”。即今道署街西侧。桥原为小木桥,无名。因常有人溺水,后由太史夏沅的表亲周氏(周巨富无子),夏以子过继给周,重建石桥,取名太平桥。

仓巷:南至大西路,北转东至钓鱼巷,长175米,宽2-7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仓巷。因巷内设有粮食仓库,故名。现为居民住宅小区。

演军巷中的五柳堂

演军巷:东至解放路,西至斜桥街,长279米,宽2—3.7米。宋代兵制分军队为禁军(保卫京师)和厢军(镇守地方)两种,厢军中又分“厢兵”和“役兵”,“役兵”又分两百余种以担任各种工役,修筑堤坝的称“堰军”。宋代堰军巷临近江边,为堰军驻地,故名堰军巷。元《镇江志》记载:称堰军巷。清《丹徒县志》写成偃军巷,并注(今作演)。从清代改称演军巷,沿用至今。

府学巷:东至府学新村,西至青云门,长40米,宽1.2-4米。该巷地处原镇江府学西侧,取名府学巷。府学建于北宋年间,又称孔庙,1949年前江苏省教育厅设此,现为三五九医院。原县西界于1957年并入府学巷。

清真寺巷

清真寺巷:西通剪子巷,长66米,宽1米。此处建有清真寺,巷以寺得名。据清《丹徒县志》记载:清真寺在城内治安坊剪子巷。寺内现有光绪年间石刻及古银杏树,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秋桥北:东至青云门,西转南至第一楼街,长200米,宽1.2-2.5米。原称府门口,因位于千秋桥的北面,1956年更名千秋桥北。路南侧有月华山,一名万岁山,山势由西向东,是镇江城内“三山”之一。晋王恭建万岁楼于山的西南,建芙蓉楼(千秋楼)于山的西北。

文昌宫:东至城隍庙街,西至第一楼街,长165米,宽1.3-2.8米。原救济院巷于1957年并入文昌宫。文昌:又名“文曲星,文星”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多为读书人所祭祀。

骆驼岭:东至中街,西至剪子巷,长81米,宽2米。据元《镇江志》记载:称骆驼岭。因巷中段地势略高,形似驼峰,故名。是镇江城内“五岭”之一。

荷花楼巷:东至剪子巷,西转南至中山东路,长115米,宽1-1.6米。据元《镇江志》记载:称荷花楼巷。相传早年巷口有一小楼,住一妇女信奉观音,每年灯节,满楼悬挂荷花灯,因此得名。

小爸爸巷:东至剪子巷,西至解放路,长74米,宽2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小爸爸巷。为区别大爸爸巷,故称小爸爸巷。

大八叉巷:东至解放路,西至斜桥街,长317米,宽3.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八叉巷。为区别原小八叉巷,故称大八叉巷。

弥陀寺巷:东至解放路,西至斜桥街,长263米,宽7米。据宋《镇江志》记载: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永嘉张氏舍宅建寺,寺内供奉弥陀佛,名弥陀寺。是镇江城内“八大寺”之一。巷以寺得名。现为居民小区。

姚一湾:东至宝塔路,西至打索街,长302米,宽2.6米。据清《丹徒县志》图标有姚一湾。此处原为新姚一湾门,拆城形成道路后,姚一湾沿用为巷名。原同庆里于1957年并入姚一湾。

小营盘:南至姚一湾,北至西至中华路,长146米,宽2.6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小营。清咸丰年间,此地为驻兵营地,形成道路后,俗称小营盘。

牛皮坡:南至京畿路,长148米,宽5米。该巷位于京畿路坡下,曾称礼寺巷。后因王姓在此开设牛皮坡,常在坡上晒牛皮,俗称牛皮坡。原小铁路南,小铁路边于1957年并入牛皮坡。

镇江风情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