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莫逆之交:白沙液街的今昔
白沙液街的今昔
文/莫逆之交
说起白沙液街,也许有人会以为是在白沙路上,其实不然。
溁湾镇自古就是商业繁华之地,是长沙河西传统商业中心。白沙液街位于溁湾镇北面,全长约1000米,片区东近湘江,西临西湖文化园,属于岳麓山风景区景观协调区。
“白沙液街原名叫做溁湾桥路,是溁湾镇的组成部分,有上百年历史了。”湖湘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溁湾桥就在白沙液街的东头入口位置,桥为二孔石拱桥,桥下即溁湾港水,上世纪70年代以后,溁湾港逐渐淤塞,溁湾桥亦不存在。
据老人回忆,溁湾桥造型优美、古朴雄浑、风格严谨,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那精致的雕纹不知出自哪位名匠之手,融合着层层的天光和色彩,与溁湾路及街上建筑的轮廓相衬托,抬起头,便是岳麓山如黛的山影,便是高远、深邃的蓝天,一切是那么和谐。
溁湾桥为明嘉靖元年(1522)吉简王所建。清《图书集成·职方典》载:溁湾桥善化县西过江五里,下通小河。嘉靖元年吉简王石巩。知府杨表倚山建关王祠,镇焉”。
溁湾镇明清老屋大部分为湘中农舍民居风格,形体相对简练、细节较为烦琐,建筑形式精练化、符号化,突出了梁、柱、標的直接结合。可以说大柱粗梁,制作精细。
如今,古建筑已经随着岁月远去,只余下尾音徘徊在不经意的回忆里,蹒跚在几个年纪较大的老人的脚步声中。
“白沙液”首创了中国兼香型白酒,以鲜明的醇香甘美之个性开创了浓酱兼香白酒之先河,堪称白酒界“兼香之源”。白沙液之名由来更是镌刻历史,传为佳话。1974年,毛主席湖南之行,适逢主席生日,当地干部代表家乡人民向毛主席敬上一杯湖南的好酒,毛主席品尝后回味无穷,遂询问该酒由来。在旁的接待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长沙酒厂酿的酒,未有酒名。”主席听了,端起酒杯又尝了一口,随手拿起白瓷葫芦瓶,看了看说:“这酒很好,是取白沙古井之水酿造成的酒,酒质味道都不错,叫‘白沙液’好了。”自此,湖湘之水的千年传奇终有正名,白沙液,诞生自伟人手中的湖南味道,醇香更浓。
那些年,这里是天天酒香满街,酒风吹得游人醉。
上世纪80年代,溁湾桥路原来的酒厂改为白沙液酒厂,后来路名也被买断,便改成了白沙液街。
让长沙人曾引以为豪的是,当年从这里产出的白沙液酒,上过国宴,馈赠过国际友人,还远销东南亚和西班牙等地。
“我当时有个亲戚在酒厂上班,他经常会提一瓶酒来送给我,白色的瓷瓶,很好喝。”在白沙街附近的居民刘先生对白沙液酒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一到酿酒的日子,酒香飘满整条街巷,令他记忆深刻。
2003年,白沙液酒厂老厂房因企业改制等原因被拆,新厂房在老城区外择址另建,白沙液酒厂原址新建了商品房。
随着白沙液老街的缩短,厂区的搬离,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也显得“垂垂老矣”:深深的巷子,杂乱的店铺,改成商铺的防空洞,还有墙面斑驳的筒子楼,互相缠绕的电缆线……
2016年,白沙液街作为岳麓区有机棚改项目正式投入建设,一条饱含老长沙文化的百年老街就此拉开“蝶变”大幕。
行走在如今的白沙液街你会发现,和过去破旧的相貌相比,现在的白沙液街更具有一种别样的生命力。
在建筑风格上,有机更新充分尊重街巷格局,沿用明清、民国、建国等时期的建筑风格,灰瓦、白墙、飞檐。
昔日那些破败的门楣与外墙早已不见,换来的是修葺一新的外墙和街道。
沿街分布的溁湾古井、防空洞博物馆、古樟台,将整条街的历史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告别陈旧、破败、衰落的代名词,白沙液街换来的是崭新、生机与活力。
主街实现开街后,白沙液街也将掀开崭新一页,等待它的也必将是又一个美好的历史记忆……
杨振球2021年元月于北海
责任编辑:杨建华
审稿编辑:陈淑娟
《中国乡土文学》
征稿启事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土文学社
20201年1月1日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兼小说组长)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第一流 排版工作室主任 陈缘 散文组长 陈淑娟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寿林 孙成纪 石海天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彼 铭 郭良美 皇 甫 谢文兴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