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的,最后都怎么样了?

共4935字,建议阅读时长15分钟

今天我们讲讲四个字:和光同尘。
一面镜子放置在无人打扫的环境下,久而久之,镜子上面便会蒙灰,虽然蒙灰的镜子不太亮,但是也不影响使用。但此时如果有人用布把镜子擦拭干净,镜子虽明亮了,但与周围的环境却格格不入了。
所谓“和光同尘”,就是这个道理。这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意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我有个兄弟,最近和我吐槽说他在职场被自己的垃圾上司耽误了。上司有点过分关注员工的道德素质,而对技术能力却不怎么看重。
朋友的这位上司让我想到了曾国藩。曾国藩的第二次丁忧算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
第二次丁忧前,曾国藩与世俗格格不入,也称得上是个“垃圾上司”,第二次丁忧后才开启了和光同尘的道路。
父亲去世那年,曾国藩已经46岁,直至此次回乡,他才开始对人生有所顿悟。而这一切都要源于在官场中栽的那些跟头。
曾国藩一直信奉程朱理学,一心要做圣人,最初也要求身边的将士坚持这份操守。
曾国藩在管理湘军时,立下规矩:手下士兵要和自己看齐,天亮之前结束早饭,然后一起操练。
当年李鸿章来投奔曾国藩,也要遵从曾国藩立下的规矩。而李鸿章出了名的爱睡懒觉,早上经常因为贪睡而不去吃早饭。
可是,曾国藩不顾这些,面对经常迟到的李鸿章,立刻叫人传话,说“今日必定等齐同僚才可吃饭”,搞的李鸿章很是不好意思。
当时湘军不仅有曾国藩这一支,还有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军队。同期进入湘军的士兵,在别的军队都是:立下一等功的绝不会被立为二等功,能够立二等功的绝不上报为三等功。
而曾国藩这边则不同,他总会觉得:你们这些丘八,做的还不够完美,文采不够、素质不行,想要得到提拔还是差一点。
手下兵丁很委屈:我们是来打仗的,你为什么非要让我们做圣人?同一年加入湘军的,别人到兄弟部队已经官升至五品了,在你这边,咬牙切齿地到七品就内卷了,还要你争我斗。跟着大帅没前途,于是手下兵将多生怨怼。
终于有一天,曾国藩父亲去世,回家丁忧了。回到家中他开始思考:我这么兢兢业业地匡扶朝廷,现在正值用人之际,自己回家了,皇帝没有挽留的意思还让自己赶紧回去,同僚也没人慰问一下,就连下属也没有来看过我的,难道自己就这样不受待见?
于是他一边在家思考,一边和弟媳妇拼命吵架,因为他觉得几个弟媳妇也都不尊重他。
突然有一天他冷静下来开始思考:为什么我和周围的人都不太合拍呢?是我的问题,还是周围人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每个人都和我不和呢?于是他幡然醒悟,明白了“和光同尘”的道理。
和光同尘实际上就是外圆内方的原则。自己要做圣人,那就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要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就像咱们之前《识人知面》节目里面提到的:上进是你对自己的要求,但你不能要求别人上进,别人达到了工具的作用,就应该有所赏赐。用人,用别人的能耐就好,不要用你的道德去要求别人。
比如这个弟媳妇烧菜好,说话不中听,那就让她来烧菜;那个弟媳妇说话行,烧菜不行,那就不要嫌她饭菜做得难吃。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团结兄弟们一起上战场拼杀。
曾国藩终于领会到了这个道理,丁忧快结束的时候,他便被皇帝召回了。这次曾国藩一改常态:原来官场里的迎来送往他都不屑一顾,现在开始慢慢融入了。
虽然圣人的标准还在心里,但是很多人情世故开始慢慢接受并实施了:和同僚们迎来送往、知道将士们追随他无非是为了升官发财,便开始多报军功、兄弟们烧杀劫掠的时候,也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该给的尽量满足,将士们便开始好好卖命,所以之后,曾国藩的军队无往而不利。
故事虽如此,但要做到真正的大智若拙,是非常不容易的。
《大江大河》中有一幕,老局长和王凯饰演的宋运辉讲了这样一番话:打球的时候,就算你球技再好,能力再强,哪怕可以以一顶三,一个人累到吐血,同事们也是无动于衷。只有整个球队好,你才能好。
这也是和光同尘的思想,后来他才领悟到官场的精髓:人一定要低调,即使你有能力,也要藏一藏,不要急于表现,守拙才是根本。
回到之前讲到的垃圾领导,和丁忧前曾国藩的思想是一样的,这样的人以“圣人”的标准全方面要求别人,最后把人磨的毫无锐气和冲劲。本来应该是靠技术吃饭的高级工程师,在他的手下偏偏要被磨成一个毫无斗志,连技术都不要的“老好人”。
有的时候,物极必反,过于和光同尘也是不行的,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好的。
做为管理者,如果你“不知世故而世故”,就是不太认同所做的事情,但是你还是会为了完成某件事而去做。回到做事情本身,“知世故而不世故”就是:有些事情必须要装作不会的样子,从而让大家都学会如何去做。
很多事情,你自己去做觉得非常容易,但是不能因为自己觉得容易就将事情大包大揽,而不去培养应该做这件事情的人。比如做家务在大人眼里非常简单,如果交给小孩子,就会被搞的乱七八糟。但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乱七八糟,就放弃培养他们劳动的能力。
就我们家而言,现在的家务都是交给两个儿子去做的,因为我深知:有的过程是不能省略的,不能因为害怕麻烦而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有的路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的。
我的大儿子,小时候学着自己吃饭,妈妈担心他这样吃不好,于是每次都去喂他。后来慢慢发现,孩子的咀嚼能力变得很差,因为他习惯了一边看电视一边要你喂。到了第二个儿子的时候,我们选择让他自己吃东西,不再去喂食,后来第二个儿子牙口就非常好。
很多事情一开始做起来会有些困难,但是飞轮一旦转起来,就会成为指数级的发展。
我们团队写微信文章也是这样,刚开始对待编辑们写出的文章,总编辑小马哥会捎带手帮忙做修改。我说:你等着,先别改。作为一个上司,你必须得显得没能耐,虽然咱们当年文章都写得非常好,但这会咱们把手收一收,培养编辑们的写作思维。
很多公司的上司,为什么只能停留在小组长的水平?就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做起来更快更方便,喜欢自己动手,反而没有培养出下面的人才。
学会“假以人手”才能够锻炼手下人对于整个事情的思维和逻辑,等到下属有能力成为小组长了,你就有足够的能力成为部门经理了,就这样一步一步迭代向上爬。
带团队一定要切记: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一个人适合做什么就把他放到什么位置,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别人。
项羽年少成名,攻无不克,自视非常厉害。当年韩信追随项羽,一直不得重用。后来韩信离开了项羽,改而追随刘邦,到了垓下之战,项羽最终还是败给了韩信。
为什么韩信在项羽手下一事无成,却在刘邦手下钳制住了自己的“老上级”?正是因为项羽不善用人,使得手下大将的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发挥。而刘邦不同,他知人善任,没有要求所有人都要像他一样。
千万不要觉得这个人必须和我像,我才喜欢,才要重用。这样的后果就是,你的手下全部都是马屁精。
好多公司都会出现那种拍马屁成风、人才留不住的现象。很多领导不需要手下人能力怎样,只要执行力强就会重用之。很多公司还会搞世袭制,把位子留给亲人朋友,这样一来,很多人的路就被堵住了,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就会失去动力。
人为什么要追潮流?不是因为潮流好,而是你需要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如果你背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和大家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是会抛弃你的。
和光同尘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从而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品位很高,看不上团队的歪瓜裂枣,但是你不得不跟那些你看不上的人一起合作,这样就会很痛苦。
就像《我就是演员》中的李梦一样,被爆出在剧组里面耍大牌:拍戏的时候,因为道具苹果不太一样,所以要求导演找一个一模一样的苹果来继续拍。
有人觉得李梦这样很酷,有个性,有追求。也有人认为,这就是耍大牌,一句话导致剧务半夜开车去找这样一个苹果。你什么咖位?还没到这个年纪、这个水准、这个层次,有什么权利提这种要求呢?
其实李梦这样的想法或是做法本是没错的,但是前提是必须得到他人的支持,必须要让组里的人原意和你做配合,否则你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再高,其他人不配合你,也不会出什么好结果。甚至在《白鹿原》中,李梦的戏份直接被删掉了,最后还遭遇了换角,就因为她不够合群。
虽然《隐秘的角落》里面,李梦饰演的角色非常好,但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做法,“耍大牌”三个字成了个人标签,之后的发展还会好吗?
李梦这样的做法是典型的对自己有要求,却没有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像球队打球一样,个人能力再高,不合适这个球队、不能为我们球队所用,再加上没有得到更高层次的肯定,那就只能被边缘、被放弃。
高不成、低不就,卡在当中成了非常尴尬的存在,这才是我们大部分人为什么处于职业尴尬期的境地。
所以必须要学会做好“甩手掌柜”:看起来笨笨的精明人,会扮猪吃老虎,会装愚守拙。
出头的椽子先烂,特别是在职场里面。为什么我劝你不要出头?就像《大江大河》里面演的:你替团队解决了80%的事,把自己累到吐血之后,反而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但你偷奸耍滑在那偷懒,反而大家都拥护你上去当领导。有时候,你的聪明勤奋衬托了大家的懒惰,你的懒惰反而可以让大家都放心。
所谓同呼吸共命运,当你脱离了大多数人,就会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田朴珺?因为她草根出身,也没比大多数人好多少,后来遇到了王石,就开始凡尔赛。
田女士在出版的新书《三代人才能培养一个贵族》中狠狠地搞了一把凡尔赛文学:什么哈利波特风格的城堡,管家托着银制托盘,托盘上折叠好的纸片上面写着wifi密码等等描述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尴尬。
吹牛都没吹好,居然就开始自称上流社会,这是穷人们最恨的。穷人们反倒不恨洪晃,因为洪晃本身家底丰厚。
所以人一定要在所在的阶段里面,做符合这个阶段该做的事,该装傻就装傻,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的自尊。
包括像我们在做节目的时候,为了听友必须得说点真话,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得保护好自己,该说的说,不该说不说。而且年纪越大,就越要学会尊重别人。
当你身处高位之时,面对老同志,更应该展示你的善意。时常询问一下最近的情况,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帮忙等等。
对待离你比较远的同志更要付出关心和体贴,这样才会让别人觉得你和他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一旦傲视一切,就会让别人警醒到:你跟我们不是一类人。当别人发现你和他们不是一类人的时候,这就是你脱离群众的时候,也是你最危险的时候。
我们下半集跟大家聊聊,和光同尘的心法。好多人都是“何不食肉糜”,总觉得人民群众和自己离得非常远,没有办法融入到群众当中,就像李梦一样:觉得自己必须达到完美。最后导致在别人眼里你有点自私,有点不近乎人情,应该怎样扭转这样的态势呢?
比如说:怎样把李梦扭转为一个长袖善舞的人?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眼中有他人,懂得慢下来、体恤别人生活上的不服不忿,开始产生同理心了,大概就成功一半了。
同理心要怎么产生呢?当你吃过一些亏,也被现实生活吊打过,转过头来就会看到别人的不容易。
产生同理心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挣钱,当你去挣那些难挣的钱之后才能体会到:原来挣钱真的不容易,反过来说,好多人都是被家人保护的太好了,比如说有个干爹、有个好父亲、有个体恤的好妈妈,反而会让孩子从小脱离了劳动生产,从而忘记了感恩生活。
其实做的事情越多,遇到的苦难越多,反而更会感恩生活,感恩现状。越是什么都不去做,反而越不懂得对生活怀抱感恩之心、对周围人抱有体恤之态。
下半集来跟大家聊聊,怎么样让自己做到谦卑、感恩,从而眼中有他人,上半集先到这里,我们下半集再见。
写在最后:
所谓和光同尘,就是要外圆内方,我们可以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千万不要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作为领导,和光同尘是为了更好地知人善用,将团队实力优化到最大;作为员工,和光同尘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团队,从而让自己成长。
在社会群体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在不断进化,无不遵循着“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已经成为了铁律,和光同尘无疑算是一条比较实用的生存法则。和光同尘并不是让我们做个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庸人,而是要我们收敛锋芒,更好地立足于世,踏实稳健地向上走。
所谓“天下之至拙,可胜天下之至巧”,知拙以恒很重要,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小伙伴们对“拙”字有什么理解或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简简


本篇文章节选自《干嘛电台》-难题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