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城唐城故国中山之都
所谓中人城,就是现在唐县北城子村附近一块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地方。这块地方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北面有太行高山贡山为天然依靠,南面西面有唐河及其支流曲水流觞成为天然的护城河,正北的峭岭像是轮船的舰艏高高耸立,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再于岭头夯土为墙,就更是坚不可摧了。西边有不高的委粟山,倾斜绵延,正好是一道天然的大墙。这样天然形成的四围之境,就是当年鲜虞人再次于唐城故地立都的地方。所谓中山国,最初的名号就源于这个国都之中有委粟山的地理格局。中山国在其后被攻打而被迫再次迁都,所选择的灵寿故城,选址深受这座中人城的影响,基本地理格局完全一致,甚至城中也有一座小山,曰小黄山。
地理是将历史和当下人生重新连接起来的唯一媒介。重回历史现场,遥想脚下曾经发生过的种种,人便有了一种置身其境般的真切感,仿佛还能看见当时在这个角度上所上演过的一幕幕人类之事的场面。作为只能按照一个顺时针方向活不过百年的人来说,体会一下几千年前的事件现场,开启另一维度上的人生感受,是对此生莫大的丰富。而今便正有机会在中山故国的都城里查勘旧迹,何其有幸!
两千多年过去了,北城子村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依旧有着过去的痕迹:坎坷的路,尘土飞扬的街,牲口蹚着柴禾末儿的缓行,扶着门框的老人,拄着双拐的年轻人,抄着手的乡亲,鼻涕老长的孩子……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生活景象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热闹的气息。
村庄后面的倾斜着高起来的峭岭上的土墙还没有完全被铲平,这得益于这里远离交通线的不便,更得益于经济上的欠发达和资源的贫瘠,原来的米粮川因为大小河流的普遍干涸而再少生机。而中山国的“中山”,也就是国都中的山,委粟山,那座横在峭岭下面几公里之外的地方像是一道大墙的位置上的小山,如今已经被开山取石开成了空壳,永远失去了山脊线,更别说原来满山的松柏树了。
十几公里之外的蔡庄附近,崇山峻岭之上的中山国长城已经坍塌成了山脊上均匀隆起的石堆组成的线条,人工的痕迹让它区别于周围大自然的天然构造,却又因为时间的沉淀过于悠长而仿佛已经是属于大自然本身了。
建都于此的中山国多次遭受晋国魏国的打击,只是在地理意义上完美的城池没有能抵挡住军事强国的进攻,最后不得不弃城逃离,奔行深山以再图中兴。
我们何以对于比我们早活几百几千年的人,一直在寻着蛛丝马迹而做不屑的钻研呢!不仅仅因为它们是知识的海洋,可以让人沉浸;更因为怀古如仰望星空,可以藉此认清自己。在同代人身上我们对比不出自己的本质,只有在遥远的过去了的时空里的曾经的生命,才能真切地将我们的一切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画出清晰的轮廓来。所谓读史可以明智,道理大致与此相同。写在书本上的历史与地理现场里的活的历史相比,显然后者的力量更为强大,或者说两者结合才会让人更其感动。
(今天本公众号被给予了原创保护待遇,可以在文章下面直接留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