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泉 薛玉芬:【滩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地方】

文/刘茂泉  薛玉芬   图/来自于网络

祝读者文友们2017年身心愉快

滩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地方

◎刘茂泉  薛玉芬

【作者简介】: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请欣赏正文

1967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已进入第二个年头,我从青岛市第三十八中学初中毕业啦。在家里待业近两年后,响应国家的号召,我选择了上山下乡,当农民。1969年1月16日我在参加了市里举行隆重而热烈的欢送大会以后,胸前佩带着大红花随着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队伍乘坐解放牌大卡车来到了莱阳县羊郡人民公社滩港大队,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活,从一名城市的初中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民。

我们都是青岛市第三十八中学的同级不同班的初中毕业生,现在下乡了,要在一起劳动、生活了。当时谁也没想到什么时候可以再就业或有机会返城。因此,尽管从城市到农村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大家都不能完全适应,但我们还是想办法尽快安下心来、扎下根。心里想的是:不管怎样,我可能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七年过去了,现在我们都到了退休年龄,过上了幸福的老年生活。但是那段难忘的知青生活经历却深深地铭刻在每个知青人的心中。每年的一月十六日,我们这些当年的大男大女聚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回忆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在2002年有一次去羊郡镇的机会,顺道进村看望一下老乡亲们,怕给老乡添麻烦,来去匆匆,长话短说,我答应他们我还会来看你们的。2014年春,我们夫妻二人专程去羊郡镇滩港村,一进村就有老乡认出我们,说“你是薛玉芬”。多么淳朴简洁的语言,短短的五个字,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把我们又拉在了一起。

那时我到滩港大队不久村领导就安排我到大队卫生室学、做“赤脚医生”工作,每天除坚持下地劳动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医学知识,走家串户为贫下中农送医送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尽管很累,但活的很充实,逐步锻炼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我的带教老师叫王新书,是一名在部队退伍的老兵、卫生员。是他教导我、带领我走上了医疗卫生工作这条路。

我想念滩港村的乡亲们,更想念我的老师王新书和他的家人。在老师家叙不完的家常话、说不完的师生情。他带着我们围着村子转了一圈,到处都能见到熟悉的面孔,到处都会遇到热情的接待。这时候感觉就是:四十七年过去了,人走了但我们的心还在这个村里呢﹗我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我曾经是滩港村的村民,我也永远是滩港村的村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滩港村带来了新变化,硬化的水泥道路,整齐的规划。村民们住上了高大宽敞的新房子,用上了各种家用电器,买上了汽车、拖拉机等各种交通工具、农业生产设备。村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转着转着又来到了原来村领导为知青盖的集体宿舍前,让我把时间空间、定格在那个年代,久久不愿离去,想到了很多很多……。在村委会的大院里,大家都在忙着村民的房产、土地确权认证工作。看到我们去了,大家都把手头的工作放下,问长问短、问寒问暖。老乡们热情的接待、淳朴的感情,海莱交界的乡音。使我们一时说不清哪个地方是我们的家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感觉只有到了自己的家才有。

知青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迈出的第一步,是老乡们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是老乡们教我们劳动、生活的技能;是老乡们教我们感恩社会、服务人生。

每当我们这些老知青聚会的时候,我好像最有发言权了,因为我曾经在滩港这个地方生活过,我有机会重新去过那个地方,我对那里有着深厚的感情。那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心中。用心去感恩、用心去回报就可以了,因为老乡们从来就没去想过那些知青们会如何去做、做什么,只要记得这里还有很多很多一直在惦念着他们的父老乡亲就很知足了。因为滩港村曾经是他们的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常回家看看。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日整理

本文配图来自于网络

三秦文学

宗        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主       编:鱼儿姐姐    编辑:守望

投稿须知:

1、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健康向上。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 主编邮箱:406073222@qq.com

3、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以便稿酬发放。稿件刊发后及时分享到朋友圈,提高文章阅读量。

4、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每周五发放。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若有其他问题,请与主编联系,微信号:xiaoxiaoyu20040423。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1993年,浙江女子给3名小乞丐30元车费,20年后乞丐拿100万报恩

    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她是一家面馆的老板娘.一天,在工作时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身价过亿.几天后,两人见了面.大老板竟然要送给老板娘100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老板 ...

  • 大学岁月(十)

    大学岁月(十) (连载小说) 作  者:好人一生平安 图  片:选 自 网 络   洪岩是苏城本地人,苏高中的六六届毕业生,成绩优秀,聪明过人,能歌善舞,一表人才.本来是准备报考北大中文系的.一场运动 ...

  • 【知青讲故事】张刚:北疆知青第一村

    [知青点名讲故事] 北疆知青第一村 本期嘉宾:张刚 张刚:虹口中学六八届高中生.插队期间曾任黑龙江爱辉县爱辉公社外三道沟知青点负责人.大队团总支书记.出纳员.生产队副队长等职.1973年被推荐上大学, ...

  • 传奇知青孙立哲:兽医起步给人看病动手术,初中生当上副县长

    "你吃药了吗?" "没吃." "扎针没有?" "也没扎." 这是2014年10月的一天,孙立哲重返下乡插队的关家庄,与一 ...

  • “春哥”和十丈村。。。

    振兴"空壳村"修复旧民居十丈 池塘边的榕树下,村民围坐古石凳聊天,怡然自得,最引人注意的是连片的黄泥墙红瓦房鳞次栉比地分布村中,宛若一幅烙上时代印记的画卷,清新古朴之风扑面而来-- ...

  • 他17岁离家打拼,露宿街头得一女子救助,20年后拿一百万报恩|屠夫|何荣锋|戴杏芬|施恩

    引言 明朝的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中说道"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句话后来被改为民间的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表明了只有 ...

  • 知青回忆:下乡的地方太原始,三女两男混住,吃饭没有菜干蘸盐

    知青谢海强总说,自己就是"桃花源记"里的那个冒失的渔夫,下乡时到了现代版"桃花源",当年他一度以为身处公元370年,而不是1970年-- 1966年,谢海强小学 ...

  • 【卧虎诗苑】写在儿童节的诗/刘喜军 薛玉忠 窦建中等

    七绝·儿童节有吟(二首) 刘喜军 (一) 暖日东升小满天, 引渠荡漾柳含烟. 操场嘻戏儿童笑, 忙趁课余飞纸船. (二) 悦耳吚咿喊叫声, 幼儿学话语难停. 爷爷老脸笑颜厚, 白发人生慈爱情. 儿童节 ...

  • 【卧虎诗苑】沙尘天吟/杨玉辰 刘喜军 薛玉忠

    沙尘暴沉思 杨玉辰 漫天沙尘袭京城, 车来辆往人不惊. 岂信口罩胜盾甲, 唯恐麻痺纵元凶. 七绝.沙尘暴漫京城(外一首) 刘喜军 一時天象沙尘狂, 紫禁楼阁雾里藏. 碧柳艳桃失本色, 漫天飞舞入眸黄. ...

  • 刘茂泉:【我在莱阳看电影】(散文)

    作者简介 刘茂泉 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我在莱阳看电影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到了莱阳.那时莱阳只有一家电影院,命名:莱阳电影院.电影院在城北枣行村 ...

  • ​刘茂泉:【难忘的校园】(散文)

    难忘的校园 ◎ 刘茂泉 [作者简介]: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莱阳九中的老校友们还记得当年那"当当当"的钟声吗?还记得敲钟的丛大 ...

  • 刘茂泉:【村东面的那条大河】

    村东面的那条大河 ◎ 刘茂泉 [作者简介]: 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在老南关村东面有一条大河,就是现在的蚬河,那时老百姓都叫它东大河. 平时水不深 ...

  • 刘茂泉:【莱阳的“裕”铁锅 】

        莱阳的"裕"铁锅    ◎ 刘茂泉 [作者简介]: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朋友,你用过莱阳的大铁锅吗?你知道莱阳铸 ...

  • 刘茂泉:【找回老浴池的感觉】

    文/ 刘茂泉   图/源自网络 找回老浴池的感觉  ◎  刘茂泉 在1972年以前,莱阳只有一处可供洗浴的地方,莱阳人称那里叫"小河口",在现在的市委党校对门.现在那里已经开发成为 ...

  • 刘茂泉:【刘茂泉理发馆的故事】

    文/ 刘茂泉   图/源自网络 理发馆的故事 ◎  刘茂泉 据老人讲莱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之前,没有一家像样的理发馆.走集体化道路,是县政府把那些挑担子做理发工作的师傅们召集在一起,其中还有 ...

  • 玉神苑,一个让梦想绽放的地方

    江南水乡是历代文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历代雅士云集之地.江南的风拂动着文人的文思,江南的水浸润着雅士的心怀,他们吟咏的篇章像江南的风和水一样温婉,润泽着一张张泛黄的史页,润泽着一代代人的梦境. 镇平一高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