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合并免疫性坏死性肌病二例
免疫性坏死性肌病(necrotizing autoimmune myopathy,NAM)是一种独立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等传统特发性炎性肌病的新亚型,欧洲神经肌肉病中心于2004年将其加入到炎性肌病分类中。NAM临床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增高,肌电图显示为肌源性损害,骨骼肌病理表现为肌纤维的坏死和再生、无或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多伴有一些特殊的生物学标志物,亦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病毒感染、应用他汀类药物以及肿瘤等。现报道2例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合并NA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例1 患者女,62岁。轻微口干、眼干10年,2年半前确诊为SS,开始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2年前出现四肢无力,近端明显,具体表现为双上肢抬举费力,上下楼困难。3个月前症状进行性加重,梳头困难,蹲起不能,伴颈部无力,抬头困难。为求系统诊治,2017年9月就诊于我院。病程中无头晕、头痛,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入院体检:全身未见明显皮疹,神清语明,颅神经体检(-),颈屈、颈伸肌力3级,双上肢近端肌力3级,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余肌力5级,走路鸭步。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异常;血清肌酸激酶(CK)220U/L(正常值40-200U/L),抗核抗体(ANA)系列:抗SSA-52/Ro52(+++),抗SSA-60(+),颗粒型1:100阳性,胞质颗粒型1:1000阳性。肌电图:肌源性改变。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RI)(图1):双侧臀部及大腿肌肉萎缩、脂肪浸润伴弥漫性轻度水肿。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肌肉活检。右肱二头肌活检病理(图2):可见萎缩肌纤维呈圆形或长条形,散在或呈簇分布,伴有大量核内移,可见大量变性及再生肌纤维,偶见坏死肌纤维,肌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I)染色可见部分肌纤维间隙阳性表达。给予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出院后3个月电话随访,患者自觉四肢无力症状较前轻微改善,可自主抬头。血清CK水平正常。
例2 患者女,60岁。18年前出现口干、眼干伴牙齿小片状脱落,3年前确诊为SS后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2年余前出现四肢乏力,表现为上车、上楼梯时疲劳感明显,平地行走正常,双上肢持重物费力,症状逐渐加重,2个月前蹲起费力,走路不能,双上肢平举困难,双手可勉强够到头。病程中伴雷诺现象,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肌痛。为求进一步治疗,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入院体检:神清语明,颅神经体检(-),颈项肌肌力正常,四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4级。辅助检查: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核周因子抗体(APF)、IgE、IgG、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c-ANCA)无明显异常;血清CK38U/L(正常值40-200U/L),肌酸激酶同工酶42.8U/L(正常值0-25U/L),乳酸脱氢酶322U/L(正常值120-250U/L),α-羟丁酸脱氢酶279U/L(正常值78-182U/L)。ANA系列:抗SSA-52/Ro52(++),着丝点型1∶1000阳性。肌电图:肌源性损害。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肌肉活检。左侧胫前肌肌肉活检病理(图3):可见萎缩肌纤维呈圆形、长条形,散在分布,可见坏死、再生及肥大肌纤维,肌间结缔组织无增生,未见炎性细胞浸润。酸性磷酸酶染色可见部分肌纤维阳性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染色:阴性。给予甲泼尼龙联合羟氯喹治疗。出院后半年电话随访,患者自觉肢体无力明显好转。
讨论
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自身免疫病,临床除有涎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外,尚有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其中除见于肝脏、肺脏、关节、血液等系统外,亦可累及骨骼肌肉系统。早前研究认为SS约有1.1%-1.3%可有肌肉损害,多数学者认为机制为SS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引起血管炎或血管周围炎,导致相应肌肉发生病变或供应血供的血管痉挛或闭塞。国内研究报道573例SS患者中伴发肌炎占4.9%,国外学者认为SS累及肌肉系统时,肌无力症状一般较轻,对免疫抑制剂应答较好。以往报道的相关文献中,以SS合并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居多,对于SS合并NAM报道相对较少。本次报道的2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亚急性起病,血清CK轻度升高或正常,肌电图显示为肌源性改变,骨骼肌活检病理可见坏死及再生肌纤维,无炎性细胞浸润,均符合2004年欧洲神经肌肉病中心公布的NAM诊断标准,本次发病前均有数年口眼干燥病史,考虑SS合并NAM诊断成立。
近期研究表明NAM具有相关免疫学标志物,如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蛋白(HMGCR)抗体、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ARS)抗体、MHC-I及膜攻击复合物(MAC)等。既往证据表明抗SRP抗体阳性的NAM患者出现肌无力及肌萎缩较其他类型偏多,其肌萎缩及肌肉脂肪化程度更重。该抗体阳性的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欠佳,Pinal-Fernandez等报道了抗SRP抗体阳性患者在接受4年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能够几乎或完全达到之前肌力者仅占50%,而这些患者CK水平仍持续偏高。抗HMGCR抗体介导的坏死性肌病与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密切相关。2016年Allenbach等对115例NAM患者的研究发现,与抗SRP抗体阳性者相比,抗HMGCR抗体阳性者发生肿瘤的风险更高。除此之外,此类患者亦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抗合成酶抗体中最常见的是抗Jo-1抗体,与抗非Jo-1抗体阳性者相比更易出现关节痛和机械手等临床表现。Aggarwal等研究发现,抗Jo-1抗体阳性者较抗体阴性者预后更好,且累计生存率高于抗非Jo-1抗体阳性者。国内研究显示NAM患者肌炎抗体检测结果多数为抗Ro52抗体、抗SRP抗体或两种抗体合并存在,伴有两种抗体阳性肌炎患者预后较差。本组患者行血清肌炎抗体检查结果均为抗Ro52抗体阳性,Ro52抗体与SS有关,国内研究报道在101例炎性肌病患者中发现抗Ro52抗体阳性者占肌炎抗体阳性者的68.6%,且这部分患者肌炎症状相对较重,多伴发肿瘤或关节炎,易进展,预后不良。本次报道的2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现合并肿瘤,尚需在随访中注意观察本方面的可能性,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NAM患者血清CK水平多显著升高,一般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研究报道57例NAM患者中血清CK水平显著升高(420-15320U/L),本次报道的2例患者血清CK水平正常或仅轻微增高,这与文献报道不符。对于一些肌无力症状明显的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血清CK却处于正常水平,考虑可能有以下原因:肌肉严重萎缩引起近乎所有肌纤维功能丧失;患者就诊前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循环中有肌酶抑制剂存在。本次报道的2例患者均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所以血清CK水平并不高。
临床发现既往有SS病史的患者出现快速进行性的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肌肉萎缩,未见皮疹,血清CK升高或正常,应注意是否有SS合并NAM可能,建议除想到肌肉活检、肌肉磁共振检查外,还应进行肌炎抗体检查,明确分型,使得肌肉破坏进一步加重前尽早得到恰当诊治,对于患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