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梗死MRI表现2例
脊髓梗死是脊髓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造成供血区域缺血缺氧而发生组织坏死软化,并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发生于脊髓前动脉的梗死,称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发生于脊髓后动脉的梗死,又称脊髓后动脉综合征。
患者1 男性,13岁。晨起突发肩背部剧烈疼痛,随后出现四肢无力并逐渐加重,24h达到症状高峰。
查体: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0肌。胸1水平以下痛觉减退,以胸4水平以下明显。右侧躯干以及下肢痛觉减退较左侧明显;双侧Babinski 征及Chaddock征阳性;无尿便失禁及深感觉障碍。
查体结果:提示锥体束及脊髓丘脑束病变,考虑脊髓前动脉损伤。
腰穿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脑脊液,压力、葡萄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阳性213.3mg/L,细胞数升高231个×106/L。
MRI检查:见图1~3 。
临床诊断: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给予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治疗后症状好转。
图1~3:颈7-胸3水平脊髓灰质前角及左侧脊髓前外侧白质内可见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缘不清,脊髓略肿胀
患者2 男性,19岁。晨起突发背部紧缩样刺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伴有心慌胸闷、大小便潴留。
患者8岁时曾做过肩背部“血管瘤手术”。
查体: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基本正常;胸5~8、腰2~5平面痛觉减退;双侧Babinski征及Chaddock征阳性;病变进展出现深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
查体结果:提示胸5-腰2水平脊髓前角和双侧锥体束病变,以根性疼痛和浅感觉为主要表现,
临床诊断:脊髓血管病变引起脊髓缺血可能性大,脊髓前动脉受累。病情进展后脊髓后动脉受累。MRI检查 (图4~10) 。患者经过内科对症治疗后好转。
图4~10:颈7-胸4水平脊髓增粗,脊髓灰质前后角均受累,以脊髓后角为主,呈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胸2~3脊髓内可见小片状不规则轻度絮状异常对比强化。左背部肌肉内可见不规则形5.69cm×3.54cm团块状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异常对比强化为血管瘤
脊髓梗死的病因很多,包括缺血、低氧血症、血液高凝状态、心源性栓塞、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畸形、结缔组织病以及医源性因素等,但其发病率很低,容易被忽视误诊。
熟悉脊髓供应动脉的解剖是理解脊髓梗死影像学表现的前提。胸4~8水平胸段血管相对稀少,血管吻合少,灌注较差,是脊髓供应的薄弱区域,为梗死的好发部位。
脊髓前动脉供血区损伤累及脊髓灰质前角、脊髓白质前索及侧索,多为一侧受累。
脊髓前动脉闭塞累及脊髓前2/3,临床表现为起病突然,肢体无力,损伤水平以下四肢软瘫、反射消失、痛温觉消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后动脉供血区损伤累及脊髓灰质后角及白质的后索。脊髓后动脉闭塞累及脊髓后1/3,相当罕见,表现为深反射消失,共济失调,神经根痛,病变以下感觉消失,但扩约肌功能正常。
当患者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而呈非对称性特点时,排除常见的多发性硬化、急性脊髓炎、脊髓肿瘤、脊髓压迫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及外伤等,应考虑脊髓梗死,尤其具备基础血管病变如椎动脉、根动脉及主动脉疾病时,更应该警惕。
影像检查MRI是唯一能直接显示脊髓梗死特点的方法,表现为相应的血管供应区脊髓内长T2信号,如脊髓前角灰质,可轻度增强或不增强。与多发硬化的主要差别在于后者主要累及周围部分的白质,与横断性脊髓炎的差别在于后者一般范围大于脊髓横断面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