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干、鼻塞、鼻痒、流鼻涕,古今名医这样治

小编导读

天气转凉,北方空气越发干燥。身边很多小伙伴都出现鼻干、鼻塞、鼻痒、流鼻涕的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古今名医又是如何治疗鼻子的相关疾病的呢?快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鼻塞

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故经曰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丽泽通气汤主之。眼多眵泪,温肺汤。咳嗽上喘,御寒汤。人参汤、辛夷散、增损通圣散、辛夷汤、醍醐散、通关散、防风汤、排风散、毕澄茄丸,皆治鼻塞之剂,宜审表里寒热而用之。(王肯堂《证治准绳》)

鼻塞证有二: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此证多在太阳经,宜用辛散解表自愈,如川芎散、神愈散,及麻黄、紫苏、荆芥、葱白之类皆可择用;若由火邪上炎而鼻塞者,单宜清火,火之微者,多近上焦,出自心肺,宜清化饮、黄芩知母汤之类主之。火之甚者,多出阳明,或微兼头痛,宜竹叶石膏汤、凉膈散之类主之。若风寒兼火者,即防风通圣散之类亦可用。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当以此辨之。(张景岳《景岳全书》)

鼻鼽

鼻鼽,谓鼻出浊涕也。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又云:泣涕者脑也,故脑渗为涕,故得之气厥也。王太仆注云:脑液下渗则为浊涕,涕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頞,谓鼻頞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足阳明脉起于鼻,交頞中,傍约太阳之脉。今脑热则足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薄于頞中,故鼻頞酸痛也。热盛则阳络溢,阳络溢则衄出汗血也。血出甚,阳明、太阳脉衰,不能荣养于目,故目瞑。厥者,气逆也。皆由气逆而得之,宜服防风汤。运气鼻渊皆属热。(王肯堂 《证治准绳》)

中医无慢性鼻炎之病名,其症因脉治散见于古籍“伤风”、“嚏”、“鼻窒”、“鼻槁”、“鼻燥”等记载中。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鼻内分泌物增多及鼻腔粘膜肿胀,其病症较为轻浅,一般可参照内科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治法治之。肥厚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鼻腔稠厚或脓性分泌物增多,鼻腔粘膜(尤其下甲)肥厚增生。其治疗较之单纯性鼻炎棘手得多,需内外兼治方有良效。但作为鼻科病症,在治疗上应注意掌握“宜辛温而慎寒凉”的特点,在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尤为重要。若过用或早用寒凉之品,致寒凉冰伏鼻窍,血瘀痰(涕)凝局部,有使慢性单纯性鼻炎演变为肥厚性鼻炎之虞。本症主要病机为肺失宣降,在有表症时以解表为主,无表症时则以宣降肺气为主。(华良才 海南省中医院教授)

鼻渊

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河间用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以治之。古法有用苍耳散治之者,然以余之见,谓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见效,莫若但清阴火而兼以滋阴,久之自宁,此即高者抑之之法,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三钱。若火之甚者,再以清凉等剂加减用之,每获痊愈,或用《宣明》防风汤之意亦可。(张景岳《景岳全书》)

慢性鼻炎是四季常见病,临床以鼻塞、流粘涕为主要表现,多由急性鼻炎演变而来。慢性鼻炎有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之分,前者属中医学的“伤风”,后者属“鼻窒”范畴,临床实践体会,其主要病机为感受风邪,肺气不足或肺胃郁热,内外合邪,肺失宣发,郁久不愈,湿滞血瘀所致。二者治疗常以辛散透窍为主,但同中有异,肥厚性鼻炎以湿滞血瘀为主,治疗宜兼用行滞化瘀法,以抑制分泌物的产生及促使炎症吸收,慢性鼻炎治疗途径外治法:山柰30g,白芷30g,细辛10g,薄荷冰2g,鹅不食草30g。上药共研细面,贮瓶密闭备用。每次用少许嗜鼻,每天用3~4次,一般1~2周即可痊愈,无不效者。此方加入硇砂3g,枯矾10g,还可治疗鼻息肉,效果亦佳。(吕承全教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

好书推荐

不仅针对鼻炎有妙招,更包含五官科的方方面面,各类五官科疾病古今名医的临证经验尽在这本——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五官科卷(第二版)》

古今名医之临床实践经验,乃中医学术精华之最重要部分。《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丛书,旨在选取古今名医临床家于中医临证确有裨益之经验,以资当今中医临床医生借鉴。本书为五官科卷,是对古今名医有关五官科临床经验、医案、医论之精华汇编,从事临床工作或对五官科疾病感兴趣的朋友绝对不能错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