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条文整理【太阳篇】

自已整理各版本伤寒论条文进行对比查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宋本】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宋本】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宋本】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宋本】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宋本】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宋本】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玉函】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复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宋本】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玉函】7、夫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宋本】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宋本】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宋本】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宋本】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广雅】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宋本】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平】12、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宋本】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宋本】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本】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宋本】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宋本】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識④此,勿令误也。

【宋本】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宋本】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千金翼】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宋本】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玉函】19、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宋本】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平】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必恶寒,小便难,四支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宋本】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宋本】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玉函】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本】21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宋本】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玉函】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调,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宋本】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宋本】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本】25、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宋本】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宋本】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湘本】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通行本方缺人参、附子)

【桂本】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宋本】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本】28、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宋本】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玉函】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宋本】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桂本】30、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湘本】30、问曰:证具阳旦,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附子温经,增桂枝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桂本】阳旦证 ,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宋本】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桂本】31、太阳病,项背强儿儿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宋本】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宋本】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桂本】33、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宋本】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桂本】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宋本】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宋本】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宋本】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宋本】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湘本】38、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宋本】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玉函】39、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

【桂本】39、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宋本】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宋本】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为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宋本】42、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宋本】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宋本】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宋本】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宋本】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宋本】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宋本】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湘本】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宋本】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桂本】49、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须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也。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宋本】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故?此为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宋本】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玉函】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桂枝汤。

【宋本】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宋本】53、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桂本】53、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

【宋本】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宋本】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宋本】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千金翼】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大便反清,此为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宋本】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宋本】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宋本】59、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桂本】59、大汗之后,复下之,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久久小便必自利。

【宋本】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桂本】60、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宋本】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桂本】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宋本】62、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本】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宋本】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宋本】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宋本】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宋本】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宋本】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宋本】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宋本】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宋本】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宋本】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宋本】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玉函】72、发汗后,脉而浮数,复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桂本】72、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宋本】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湘本】73、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宋本】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玉函】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此为水逆,五苓散主之。

【宋本】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宋本】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桂本】76、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宋本】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宋本】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宋本】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宋本】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宋本】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宋本】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千金翼】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汤主之。

【宋本】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宋本】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宋本】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刘本】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宋本】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桂本】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当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宋本】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玉函】87、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出则寒栗而振。

【宋本】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宋本】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桂本】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逆。

【宋本】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桂本】90、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宋本】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宋本】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宋本】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玉函】93、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然后复下之。

【宋本】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桂本】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宋本】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宋本】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桂本】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 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而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宋本】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宋本】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桂本】98、太阳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宋本】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宋本】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宋本】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玉函】101、伤寒中风,有小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反发热汗出而解。

【宋本】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宋本】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宋本】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宋本】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玉函】105、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宋本】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宋本】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宋本】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桂本】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关上脉弦者,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宋本】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宋本】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宋本】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桂本】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主之。

【宋本】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本】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宋本】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宋本】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者,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宋本】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宋本】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玉函】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随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宋本】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宋本】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宋本】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宋本】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故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桂本】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为小逆。若不恶寒,又不欲近衣者,此为内烦。皆医吐之所致也。

【宋本】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宋本】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宋本】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宋本】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宋本】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宋本】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宋本】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宋本】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宋本】129、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桂本】129、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桂本】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桂本】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桂本】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湘本】脾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痛甚则吐黄水,食不化,脉伏而紧,宜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硬,转失气,此为实,宜大黄丹皮厚朴半夏茯苓甘草汤主之。

【桂本】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湘本】肾藏结,少腹硬,隐隐痛,按之有核,小便时清时浊,脉沉细而结,宜桂枝附子茯苓丹皮汤主之;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此为实,脉当沉紧而急,宜附子桂枝黄柏丹皮茯苓汤主之。

【宋本】130、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桂本】130、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桂本】何谓结胸?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宋本】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玉函】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直汗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桂本】131、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宋本】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宋本】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宋本】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千金翼】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桂本】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宋本】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桂本】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实,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宋本】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宋本】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宋本】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宋本】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桂本】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此作协热利也。

【宋本】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湘本】140、太阳病,其脉促,下之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下之必结胸;脉紧者,下之必咽痛;脉弦者,下之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下之头痛未止;脉沉紧者,下之必欲呕;脉沉滑者,下之协热利;脉浮滑者,下之必下血。

【宋本】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宋本】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宋本】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桂本】143、妇人中风,发热恶风,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

【宋本】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宋本】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宋本】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宋本】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宋本】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桂本】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宋本】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宋本】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玉函】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心烦。

【宋本】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玉函】151、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桂本】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之。

【宋本】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宋本】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宋本】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玉函】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泻心汤主之。

【桂本】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宋本】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宋本】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宋本】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宋本】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宋本】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桂本】159、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宋本】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宋本】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宋本】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宋本】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宋本】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宋本】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湘本】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不利者,属大柴胡汤。

【宋本】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宋本】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宋本】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宋本】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宋本】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湘本】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宋本】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下之则痉。

【玉函】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下之则痉。

【宋本】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宋本】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宋本】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宋本】175、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宋本】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千金翼】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通汤主之。

【桂本】176、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

【宋本】177、伤寒,脉结代,心中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桂本】177、伤寒,脉结促,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宋本】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最近没顾上更新,今天写一下. 我看了一下上一篇是写到了伤寒兼证.今天继续表郁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

  • 白发伤寒论|第一讲(1-21条)

    第一讲 讲述:白发渔礁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啊,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解析 太阳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巳至未就是,巳午未三时,那午就最近中午.以中午为轴心,然后前后大约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带,如果一个人的太阳病要好,大概就是那个时候会好起来,所以会有些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太阳篇条文讲解(14)

    太阳篇条文讲解:[6.0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他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他说,太阳病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太阳篇条文讲解(11)

    太阳篇条文讲解:[6.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所以呢,他说:"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哦,那这里同学要记得,这个太阳病这个发热这件事情呢, ...

  • 学完太阳篇,伤寒懂一半!(太阳方解)

    太阳方总论 太阳主表,故立方以发表为主,而发表中更兼治里,故种种不同.麻黄汤于发表中降气,桂枝汤于发表中滋阴,葛根汤于发表中生津,大青龙汤与麻杏甘膏汤.麻翘赤豆汤,于发表中清火,小青龙汤与五苓散,于发 ...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06讲:《伤寒论》太阳篇总论、太阳篇首

    内容提要:讨论了两个话题,一﹒太阳篇总论:二﹒太阳篇首(条文1.2.3.6).太阳篇首分为4部分,①太阳篇提纲,②太阳中风,③太阳伤寒,④太阳温病. 朋友们大家好,这是"茶话<伤寒论& ...

  • 【学完太阳篇,伤寒懂一半】

    太阳方总论:太阳主表,故立方以发表为主,而发表中更兼治 里,故种种不同.麻黄汤于发表中降气,桂枝汤于发表中滋阴,葛根汤于发表中生津,大青龙汤与麻杏甘膏汤.麻翘赤豆汤,于发表中清火,小青龙汤与五苓散,于 ...

  • 168-170(太阳篇下)

    168.附子泻心汤 再过来呢,一百七十条.心下痞,胃里面痞,而复恶寒,胃里面很难过,但是有点,又怕冷,胃寒掉了.汗出者,这个时候哈,病人只要,记得哈,只要病人说恶寒,怕冷,那有流汗,这就代表,告诉诸位 ...

  • 132-135(太阳篇下)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132.太阳病误吐伤中胃冷的变证 <上篇>.<中篇>呢,基本上,原则是发表,然后再攻里,还有发表尽量要用药,不要用其他的方式哈.不要自己去想出来. ...

  • 76-78(太阳篇中)

    76.茯苓四逆汤 大家看,七十四条,如果是发汗,发汗,若下,我们用正常的经方的处理这个病人,比如伤寒.中风,都没有关系,汗.下,病都没有解,病人出现烦躁的时候,四逆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处方了.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