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龄前儿童教育活动实战
博物馆学龄前儿童教育活动探索
以烟台市博物馆“‘幼’玩·博物馆”系列课程为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一点从社会上日益增多的早教机构就能看出来。而博物馆里的低幼教育活动,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跟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有关。皮亚杰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这里所谓的“运算”可以简要地理解成“逻辑”。学龄前的孩子逻辑思维差,注重自我中心、自我体验,思维也有一定刻板性,不可逆、多数不会举一反三。
可以这么说:这个阶段的孩子跟成年人处于不同的世界中。他们对世界、对外界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想跟他们沟通,必须学习、熟知他们的心理结构和发育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由成年人主动去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双方才有沟通、交流、传达的可能性。给这类受众做活动,肯定比给成年人或大一点的孩子设计活动更麻烦。它要求活动设计者有理论、有想法、有目标、有实践力、有耐心。
烟台市博物馆的教育从业者一向重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困难从来都拦不住我们探索的脚步。在全面研究蒙台梭利、瑞吉欧、EYFS英国早期教育等国际先进幼教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我馆的实际情况,研发出了“‘幼’玩·博物馆”项目,以游戏力为主导,致力于带领幼儿走进博物馆里蕴含的文化宝藏。
壹
理论基础
在对比国内外众多幼儿教育理论后,我们选择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方式作为“‘幼’玩·博物馆”项目的基础,着重提炼了蒙氏教育的四个核心理论作为“‘幼’玩·博物馆”第1期“童谣里的传统文化”活动的主导思想:
第一,以儿童为中心。
将儿童当做独立个体,尊重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征,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第二,创造“有准备的环境”。
教育者根据教学目的提前设计好教学场所、教学环境、教具教材,让儿童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有效率、愉快地吸收知识和经验。
第三,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学习。让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同伴中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能力。
第四,教具式教学法。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其内在潜能。所以提供丰富的教具教材能够诱发儿童自我学习的乐趣。
贰
活动前的准备
1、受众的确定
在确定年龄层的时候,我们经过几轮商讨,最终将受众定位在4到7岁的学龄前儿童。这跟我国官方定位的上小学年纪不大一样,主要还是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来划分的。
但也刨除了“前运算阶段”里2到3岁的孩子,这是为了防止同时参与活动的儿童之间年纪差距过大,影响活动效果,因此本次活动暂时刨除了过于低龄的儿童。
▲动手做的部分:注重受众体验,从体验中习得知识
2、活动场地与活动材料的准备
▲活动前的材料准备
首先,根据天气情况和安全需求,确定了活动场所——博物馆的室内。
▲丰富的教具:腊八粥、糖瓜等
其次,根据蒙氏“教具式教学法”,我们提前准备了绘本(需要动手粘贴)、糖瓜、八宝粥、各种粮食豆类(八宝粥的食材)等,用有针对性又多样的教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加强教育效果。
▲边做边吃,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
叁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通过听、唱、读、尝、贴、剪、触摸等感官入手,目的是向学龄前儿童传递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内容包括民间歌谣、饮食(例如胶东花饽饽)、成语知识(例如五子登科)、风俗小故事(例如祭灶与灶王爷)等方面。
本页知识点:胶东花饽饽在春节年俗里的作用
整场活动分三大板块:
第一,唱读童谣,了解中国春节的起止时间、腊月期间的风俗习惯;
第二,剪贴绘本,触摸腊八粥原料、品尝糖瓜等节日饮食,建立幼儿对节日及节日习俗的直观印象;
第三,引入“复盘教育”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活动结束前,老师带领所有孩子将本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点一一回顾了一遍,加深孩子们对每个知识点的印象。
▲教师讲的部分:传授知识点
肆
活动效果
在这次活动中,通过以游戏为主的方式让孩子们学到了传统中国年俗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家庭协作的方式促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获得了参与家庭的一致好评。
伍
经验教训
活动现场效果非常好,但本次活动在准备和进行过程中也有一些经验和不足之处,我们如实记录下来,供同行们参考:
第一,必须提前了解活动材料。
我们在准备活动材料时,先是淘宝上看到一家店可以用不织布粘贴新年习俗的绘本,觉得非常好,既能传递知识又有趣味性,安全性也好。实际拿到材料后,才发现它非常复杂,需要剪切、粘贴、分页、整合,完全超出了学龄前大部分孩子的手眼协调和耐力水平。
▲以儿童为主,家长辅助
为了防止活动现场演变成家长动手、孩子围观的效果,所以我们提前把所有绘本中、不涉及到知识点的部分,提前剪切粘贴,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让现场的孩子只负责重要知识点部分的制作,这样既不损害知识的传递,又能恰当的契合并锻炼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活动现场,最好每步都由教师来引领节奏。
在活动前,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一是先讲,再让家长带着孩子做,
二是教师讲一页的知识、做一页绘本。
我们选择了第二套方案。
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以前我们做活动的时候,经常是前面讲的时间太长、孩子们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后面做的时候每个家庭快慢不一、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要反复回答、最后还无法拍合影留念、也不好做活动的结尾总结。
▲强调孩子亲自动手体验
这次活动采用边讲边做的方式,首先基本上统一了全场的节奏,大家能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不容易焦虑。其次讲知识、念童谣、做手工,甚至吃糖瓜,这些穿插进行,大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能一直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些知识点在不同的步骤里反复出现,也能强化学习效果。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馆的“‘幼’玩·博物馆”项目还将继续推出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龄前儿童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能让持续参与的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思辨能力,体验到更丰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年07月。
2、刘迎杰:《蒙台梭利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
订阅2020年度
中国博物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