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河能臣栗毓美

♣ 王 剑

清嘉庆七年(1802年),一位年轻人以拔贡身份进京,在朝考中夺得了二等第二名。最后,他签分河南,被授予武陟县知县。赴任前,他兴冲冲地去拜会老师莫宝斋。

听说学生当了知县,莫宝斋也很高兴,但还是决定考他一考,就问:“你怎么当好这个知县呢?”年轻人想了想,回答道:“以洁己爱民济之,以勤慎持之,以恒久实心实力,不敢苟且随俗。”莫宝斋手拈胡须,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个年轻人,就是栗毓美,山西浑源县人。或许是与河南有缘,栗毓美在河南的武陟、温县、孟县、西华、安阳、宁陵、开封、郑州等地,都留下了任职的足迹。每到一地,栗毓美都“实心实力”,践行他“勤慎”“爱民”的承诺。

栗毓美人生的辉煌,还是在治理黄河。道光十五年(1835年),栗毓美擢升为河东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等地黄河、运河的防治。

栗毓美对治黄非常上心,他经常乘小船沿黄河河道巡察,深入了解黄河的水情和沿岸的堤防情况。那时候,河南地区的黄河河滩上有一种“串沟”,开始时只是河流与堤坝之间的水滩,后来积水增多,便形成了水沟。一旦水沟与支河串通,往往会漫注堤下,威胁堤基。如果遇到大雨,河水、沟水连成一片,极易造成堤坝塌陷,河水泛滥成灾。面对这种隐患严重的串沟,究竟该如何应对呢?栗毓美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按照以往的治河经验,在串沟密布的岸边,多筑“埽坝”。所谓“埽”,就是用山木、柳枝、芦苇、秸秆等原料,裹上泥土、碎石,然后堆压而成的防水工事。用芦苇制作的叫“芦料”,用秸秆制作的叫“秸料”,用柳枝、山木制作的叫“梢料”。无论是芦料、秸料、梢料,均不能单独使用,需用土石填压,一层料一层土,堆积起来方成“埽工”。

栗毓美发现,这些“埽”,其实并不坚固,时间长了还容易腐烂,“备防不过二三年,实在虚费钱粮”。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呢?有一次,栗毓美在负责备料时,发现残缺的旧砖墙由于多年雨水冲刷、泥沙浸灌,非常坚固,大斧也难以凿开。他灵机一动:既然砖遇泥水会更加坚硬,那么能不能用砖筑坝、用砖代埽堵塞决口呢?为了验证自己的设想,栗毓美走访了砖窑的砖工。砖工们深知砖的性能,认为砖本身性涩,下水后容易与泥沙凝固在一起,时间愈久愈坚固。用砖筑坝时,坝身与水面可以砌成钝角,加固坝身,不容易塌陷,而且砖不怕风吹雨打,烈日曝晒,储存方便。于是纷纷建议改碎石坝为砖坝。

栗毓美马上召集民工,首先在有险情的原武、阳武一带(今原阳、中牟境内)筑起了60多道砖坝。完工不久,恰遇一场大雨,结果旧有的埽坝好几处决口,而新的砖坝却安然无损。

砖坝试筑成功,栗毓美欣喜若狂。他当即把治黄经验作了总结,上书道光皇帝,建议设立官窑烧砖,推广“以砖代埽”的治河方案。不久,黄河两岸的水患区域开始烧制大砖。这种大砖,呈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间有个圆孔,可以用绳子穿系,易于抛修,也可以砌筑坝体。直到1949年,黄河的开封段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不足。

“以砖代埽”,是治黄工程的一次技术革新。栗毓美为此撰写的《治河考》和《砖工记》两部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和水利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栗毓美担任河道总督五年,为国库节省白银一百三十余万两。在他任职期间,河南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患。《清史稿》评价治河之功时,称栗毓美为“当世河臣之冠”。

道光二十年(1840年),栗毓美在视察黄河途中,病逝于郑州行馆,享年63岁。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道光帝痛失良臣,大为悲痛,他说:“栗毓美办事实心,今朝病故,诚为可惜!临终无亲属一人在侧,尤为可悯!”下令追封栗毓美为太子太保,赐谥“恭勤”,亲作祭文,恩准祭葬。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栗毓美撰写了墓志铭,称赞他“帝任之专,公肩之力。财殚牵茭,虑枕炼墼。五载试行,厥功已丰。”

当栗毓美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山西时,沿途民众挥泪相送,竟“千里不绝”。

栗毓美墓,坐落在山西浑源县城的东北隅,面对恒山,北依浑河。百余年来,这位治河能臣,一直被山西、河南百姓深深怀念。每年清明节,当一场细雨洒落,百姓们来到他的墓地或者庙前,烧上一沓纸钱,深深地鞠上一躬。在这里,人们谈到他,不称其名讳,而亲切地唤他“栗大王”。而河南的老百姓对栗毓美,代代相传的只有一个称呼:河神。

(0)

相关推荐

  • 栗旭晨|| 追思河帅栗毓美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栗毓美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又字友梅,山西省浑源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 ...

  • 嘉应观:万里黄河第一观

               北望太行,南襟黄河.河南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与郑州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有一座"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自古,滔滔黄河到了相对平坦的河南孟津以下常形成决口 ...

  • 入山采木,临水治河: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仕途如何?

    作者:史遇春 再说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的职位升降与宦海沉浮. 宋礼--以尚书之位,二次入川开采木料:粮食物资转输,由海运转为河运,为功甚巨 宋礼(公元1361年-公元1422年),字大本, ...

  • 从治世能臣到乱世枭雄 从这四句话就能看出曹操的转变过程

    如果曹操有生之年代汉,那么他在后世就会少很多骂名,比如逼迫汉献帝"禅位"的曹丕,就没人说他是汉贼.在汉献帝健在的时候就称帝的刘备和孙权,也没人说他们是汉贼.同理,唐高祖李渊曾经是隋 ...

  • 一段治河传奇故事 一曲运河儿女颂歌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一段治河传奇故事 一曲运河儿女颂歌 --读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 作者:朱 静 运 ...

  • 治世能臣张居正,他是怎样被发现和培养起来的?顾璘的不走寻常路

    我国明代后期,日趋腐败的政治舞台上,突然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他就是封建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改革家张居正. 公元1572年,他出任相当于丞相一职的内阁首辅大臣以后,以清醒的头脑,果断地从军事和政治 ...

  • 满清治世贤臣,死后遭人挖坟鞭尸,凶人还是自己曾经的门生

    满清治世贤臣,死后遭人挖坟鞭尸,凶人还是自己曾经的门生 文 | 韦爵爷 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满清治世贤臣张之洞被葬于张氏祖茔,和早年去世的三位夫人合葬在一起!历经清末民初的乱世,张之洞的墓一直安然无 ...

  • 古代黄河有多奔放不羁,现代治河技术就有多厉害

    众所周知,黄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上地位尊崇.   在古代,李白为它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名句:到了近代,冼星海谱下的<黄河大合唱>更是一 ...

  • 【转】林则徐“戴罪”治河千秋敬仰

    河南开封柳园口黄河游览区林公堤上林则徐塑像  (图源网络)   林则徐"戴罪"治河千秋敬仰          开封柳园口黄河游览区林工堤上,一座高大的林则徐塑像面朝黄河迎风而立.此 ...

  • 武官打天下,文官治天下,看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五大治世能臣!

    文臣武将都是一个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古人云"武官打天下.文官治天下",所以说当一个王朝建立起来之后是否能够得到长治久安,就要看是否有能君贤臣的治理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到 ...

  • 汉朝丞相张苍:从治世能臣堕落成“好色之徒”

    汉朝丞相张苍:从治世能臣堕落成"好色之徒" 原创2021-06-11 06:30·孤望天狼星 世上有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品学兼优,奋发有为,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人世间的楷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