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阳楼记》
溪的美,鱼知道,那流泪倾诉的依赖难分离;
风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难忘记。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描绘洞庭湖的浩瀚气势。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想要观赏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最佳的位置莫过于湖南的岳阳楼。登上岳阳楼,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洞庭美景是尽收眼底。
北宋时期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中坚定的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如今早已为大家广为传诵。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城西,下瞰洞庭,遥对君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气势雄伟,景色壮丽,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这篇《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确实有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来成就。
《岳阳楼记 》
北宋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中提到的岳阳楼是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重新修建的。岳阳楼,它原本是三国时期鲁肃的阅兵台,到了唐代,张说被贬到了岳州,就在阅兵台的旧址上修建了岳阳楼。到了宋代庆历年间的时候,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就被贬到了岳州,他对政事非常积极,很快在一年时间搞得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第二年,滕子京就重修了岳阳楼。当时,滕子京写了一封信,并且寄了一张图叫做《洞庭晚秋图》给了范仲淹,希望好友范仲淹给重修的岳阳楼写一篇文,来记叙这件事。也就是说,范仲淹根本没有看到当时的岳阳楼,是通过那副画,来写的这首诗,这事儿确实非常的了不起。
可以想象一下,这幅画一定画的很美。我们知道,一个地方的山水再好,再漂亮,如果没有亭台楼阁,它就没有灵秀之气。如果有了亭阁,可是又没有名人的文章篇记,那这个亭阁的意义也不大。
范仲淹接到这封信之后呢,一方面看了这个《洞庭晚秋图》,他也觉得景色非常壮美,也非常愿意为朋友写这一篇叙文。当然范仲淹在写这篇叙文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在里面。
因为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他是由庆州贬过来的,实际上滕子京这个人是很有才华的。但是,滕子京这个人有个性上的缺点,就是很自负,因此也得罪了一些人。滕子京的个性叫做“豪放自负,罕受人言”,就是说,他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给他提的意见和建议。范仲淹就觉得现在正好,平时给他提建议,还不方便直说,不太接受,正好有这个机会让我写一篇《岳阳楼记》,在这里面巧妙的寄托一些,对朋友的劝慰,一些看法。这样呢,范仲淹就把一些这种想法揉合进去,那就是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也寄托进去了。
在这之前,也有很多关于岳阳楼的作品,更多的在叙说,自己的某种情感,然后看到了景物之后,寄托自己的情感。
可是,范仲淹这篇文章不完全这样,《岳阳楼记》文中有几段,其中讲到了,“若夫霪雨霏霏”就是说,如果天气不好,这些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就觉得景色不好,阴雾弥漫;于是,就有一种“去国还乡,忧谗畏讥”,这样的悲伤,涌上心头。
可是,有的时候,天气一好,这些人登楼远眺,心情便高兴起来,心旷神怡,又非常地喜洋洋了。
对于这两种情况,范仲淹说,你看景色好也罢,景色不好也罢,都容易引起人们不同的悲喜感受,可是这两种感受,范仲淹都不赞赏。范仲淹认为,人要有更多的自己的一种操守,要有自己的一种内在的精神,不因为外物来改变自己。所以他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文章这些个字里行间里,我们不禁对范仲淹的个人产生一种好奇,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这么多朗朗上口,让我们现代人都很爱学习的一些名言警句。
范仲淹从小的身世非常的清苦,他小时候读书,甚至就只能在寺庙里读书。那时候穷困的他,做饭都只能做一锅粥,还要等它冻上了,然后分成几块,一次只吃一块。
时间久了,他有一位朋友看着他的生活实在是太清贫了,就时常送给他一些好吃好喝的东西,接济他。可是,范仲淹全都一一拒绝了,他说:“我怕我现在吃了这些好的,以后可能就不适应了,就没法吃这些粗茶淡饭了”。
范仲淹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认真刻苦地读书,最后读出来了。所以说,像范仲淹这样的一种人,对于自己的未来,对于自己将来的作为都是很有要求的。
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他希望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后来果然作了宰相。他积极参与亲历革新,期望能够革出一些弊政,使得国家的政治有一番新的起色。
范仲淹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安邦定国的文人,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在军事上也是非常有造诣。比如,他曾经率军驻守在西北边疆,这个时候的他写了很多边塞词,包括《渔家傲》,记载当时的状况。当时在边疆有一种说法,叫做“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胆破”,说明范仲淹确实在军事上是很有成就的。
我们知道,范仲淹是从艰苦的岁月里走出来的,可以说这番艰苦生活应该对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己、关心人民的疾苦,真的是不忘天下之忧而忧的初志。艰苦其实是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范仲淹小时候这么样的艰苦,可是他读书学习,等长大成人之后,他一直立志就要有所作为。
当我们今天再来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它的意义更加深远了,它既寄托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又展现出了他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多一份两袖清风的情操,多一份浩然正气的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