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范诚作品 | 枕着沱江入梦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02)


初秋的凤凰,暑热渐渐退去。秋风吹拂中,气候变得清凉起来。秋阳下,空气越发清新通透,那远的山,近的河,更加明晰而静穆起来。
正是这个季节,我又一次来到凤凰。朋友介绍我入住一家叫“芸庐”的民宿。
“芸庐?不是沈从文兄弟沅陵别墅的名称吗?”
“正是。我们凤凰近来修复了'芸庐’,就是仿照以前沅陵'芸庐’的格局装修设计的。你是沈老的粉丝,正好可以去体验一下。”
于是,我们一行来到了“芸庐”。
这是一家改造的民宿,位于沱江的下游,听涛山的正对面。
“芸庐”的建筑古色古香,装修也别具一格,房间基本上面临沱江,真是一个清新雅致的所在。
我在临江的一间客房下榻下来,推开窗户,一江碧水便映入眼帘。
那水呈碧绿色,碧玉般的颜色。水量有点大,哗哗流淌。右边的上游,是一条叫“月桥”的桥,两头为当地“跳岩”式设计,中间拱起,圆如月亮。桥为三拱结构,即一个大月亮伴两个小月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犹如挂在蓝天上一样。真佩服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造出这般美丽而实用的景观。
此时,一对情侣相携着过桥,因为水大,有些漫过跳岩。他们淌着水,一步一步踏过跳岩,既有点内心的胆怯,又有点冒险的精神。只见他们手拉着手,相携着向“月亮”拱上走去,很有点两人相伴而不惧艰难险阻的样子,看得人眼馋。
窗户的正前,便是南华山的尾脉听涛山,沈从文先生便长眠在那里。山中古树掩映,显得郁郁葱葱。
河畔是一排吊脚楼,还有一些亭廊,吊脚楼前是两个巨大的水车。水车并不旋转,仅为装饰。然而,摆在那里,从任何角度观看、拍照,都十分的入眼,很有韵致。
左下又有一桥,便是“云桥”,这是一座风雨桥,也即廊桥。桥的下半部分为拱桥结构,两墩三拱,横跨江面。上半部分为桥廊,上下三层,飞檐翘角,古朴雅致。
窗外这“云”“月”两桥,紧锁江面,围成一圈绝妙的景观。桥梁、水车、吊脚楼,以叠叠青山为背景,衬以蔚蓝色天幕,上面浮着悠悠白云,让人感觉美极了,简直美不胜收。
欣赏完美景,吃过中饭,美美地睡了一觉。下午,我们去拜谒沈老的墓。
沈老的墓就在对面的山中,约三四百米距离。我们穿过云桥,右拐,步入对面的游道。这是旧时的一条官道,全部由石板铺成,还留有当年的痕迹。路旁的一口古井,在汩汩流淌,泉水清澈,十分诱人。掬一捧山泉,一股清凉浸入心脾。再以凉水抹一把脸,感觉无比舒爽,让人精神倍增。
我们一路步行,进入山中。山上苍松翠柏,茂林修竹,遮天蔽日。两旁是各种摩崖石刻和名人题字,意境悠远。我们沿着“之”字形小路攀爬,很快到了沈老墓地。
沈老之墓位于山腰一块硕大的岩石底下。没有开阔的墓地,没有高大的墓茔,只有一块呈蘑菇状的石碑,静静地立在约十几平米的地面上,这就是沈老的墓碑。墓碑取自当地山中一块未经修饰的天然石头,细看整块石头中,又夹着许多小卵石,五颜六色。当地称这种石头为“五彩石”。墓碑的正面,并没有刻下“沈从文之墓”字样,仅刻下几行小字,小得甚至有点看不清楚。这是沈老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而墓碑的后面,镌有“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沈从文先生的姨妹张充和女士所题,由沈老的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刻。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连缀起来是“从文让人”之意,可算是对沈老中肯的评价。
听涛山因能听到沱江的涛声而得名,以前是湘西镇守使田应诏为其母亲修建的私家花园。其母亲姓杜,所以又名“杜母园”。沈从文先生在散文《一个传奇的本事》中写到田应诏“无意整军经武,却在练军大教场的河对岸,旁山依水建立了座新式公园,纪念他的母亲,经常和一群高等幕僚,在那里饮酒赋诗”,写的便是这里。
这里也是沈从文小时候经常逃学玩耍的地方。先生到了暮年,十分怀念故乡,希望百年之后,回归故乡。其家人和县里,经过选择,把他安葬于这里。
我们从附近的野草丛中,采摘了几朵鲜花,放在沈老墓碑下面,算是对沈老的祭奠……
夜晚,睡在“芸庐”的房间,枕着沱江的江流,很快入眠。
睡梦中,我仿佛来到凤凰古城,跟着一群少年,走街串巷,恣意玩耍打闹起来。
我们来到江边,沱江穿过古城,两岸有码头、碾坊、印染坊,江中有跳岩、渔船、打渔人。江边的古树下,有穿着各色花花衣裳的苗族男女,在吹木叶、唱山歌。码头上,少妇、少女们将裤脚卷的老高,赤脚踩在水里,在洗衣裳。棒槌击在衣服上,发出“梆…梆…梆…”的声音。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我们。
一会儿,大家来到沱江的一处潭边,迅速将衣服脱下,用石头压住,一个个赤条条的,跳进潭里游泳起来。孩子们到了水里,格外兴奋,有的“狗刨式”猛划,互相比赛;有的躺在水面,悠闲地仰游;有的钻进水里,“扎猛子”,摸石头;有的站在水面,一起打水仗。将一江碧水,掀起阵阵雪白的水花。江面上,顿时喧哗起来。
一个眉清目秀,面色白皙的少年,泡在水中,显得与众不同,虽然是在游玩,但他一个人比较沉静,只是看着同伴们嬉闹,面带笑容,并不放肆。
这时,有人喊他:
“沈岳焕,这边来!”
沈岳焕是谁?不是少年时的沈从文吗?我恍然大悟起来。
正在这时,一个顽皮男孩走到我身后,对着我使劲一推,我坠入潭中,猛地惊醒过来。原来是南柯一梦。
我回味一番刚才的梦,正入佳境,可惜惊醒了。暗自叹息一会,模模糊糊地又睡着了。
恍惚间,我看见一个八十岁鹤发童颜的老人,端坐在一个教室里。周围都是一些上课的孩童,老人同那些孩子们在一起,神态安然自若,俨然是一个学生。
下课了,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拥在老人周围,请他讲述成名的事迹。老人谦虚而又激动地说:“首先,我申明,我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也没有留过洋的什么'作家’。作家是大家喊出来的,抬出来的,实际上我是当之有愧的。但有一点可以讲,我是这个学校出身的。今天我是以漂泊多年的游子来探望母亲的。”
当一位少先队员替他系上红领巾,并祝愿“沈爷爷好”时,老人十分激动地说:“看到你们的成长,我非常高兴。我过去也在这里读书,和你们是先后同学,可以说是你们的老同学。你们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简洁而朴实的话语,激起师生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幕好熟悉,是在哪里?我突然想起,这是1982年5月,80高龄的沈从文老先生最后一次回故乡凤凰时,参观母校文昌阁小学时的一幕……
迷糊中,我又来到了沱江边,只见一艘小船在向下游漂去,船上坐着沈老夫人张兆和及儿子沈虎雏等,他们一个个面色凝重、神情悲戚,用双手捧着什么东西,慢慢地撒进河里。一时间,山风凝滞,水静无声。哦,原来是他们遵循沈老的遗嘱,把沈老的部分骨灰,撒进沱江。沈老回来了,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一个晚上,我就在做着这些离奇古怪的梦,梦见的都是与沈老有关的事。有些甚至是我曾经参与过的活动,一幕幕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清晰。
读沈从文先生早期的作品,从《从文自传》到《湘西》,沈从文小时候是个十分顽皮的孩子,简单的私塾教学,根本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望。那些每天需要背诵的课文,他只要一个小时,就能轻松解决。于是开始逃学,捉蚱蜢,斗蟋蟀;爬大树,掏鸟窝;下河跳水游泳,进园偷橘子等等,什么荒诞的事都干过。正因为他的这些“劣迹”,使他过早接触了社会底层,学会了观察生活,训练了形象思维,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使他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沈从文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水,经常在沱江边玩水。从军后,也基本上在沅江流域闯荡。他的自传里,无数次写到水及水边的故事。甚至写了一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说“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一生爱水的沈从文,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三兄弟筹资在湘西的门户沅陵修建了一幢别墅,署名“芸庐”,这是他大哥“云麓”名字的谐音。该建筑后依虎溪山,前临沅江,成为当时沅陵城内著名建筑,可惜后来被拆除了。
而今,凤凰的有识之士,在沈老墓地对面,修复了一座“芸庐”,是对沈老的深情怀念或者告慰吗?
从小在凤凰古城长大的沈从文,对故乡的情愫是一辈子的。随着年岁的增大,每提起故乡,便泪流不止。他渴望回到故乡去,回到小时候玩耍的水边去。他在《烛虚》一文中写道:“我需要清静,到一个绝对孤独环境里去消化生命中具体与抽象。最好去处是到过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磨光了的……”
听涛山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背靠南华,俯瞰沱江,朝迎旭日,暮接归舟,望鸳鸯戏水,听滔滔江流,别是一番风景。这对于生平淡泊,并常以“乡下人”自称的沈老,应该是最好的归宿。而它的对面即是“芸庐”,盈盈一水间,有此山此水此屋相伴,沈老可以安眠了。

作者简介:范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本色凤凰》《阅读湘西》《走玩湘西》《吊脚楼下的湘西》等。

西散原创执行主编:梅雨墨

微信:1805544718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