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蓟,来自中南美洲的菊科植物
★赏花地点:三明将乐之上河洲公园
藿香蓟看起来像是一丛野草,事实上我们在福建的很多地方都看到它们,山谷里、小径旁、树林边缘啥的都有它们纤瘦的身影,看着也是不太起眼的样子。
因为它的花是淡雅的紫色,偶尔有白色,都是不那么鲜艳的色泽。再加上花型小巧,株形也不够漂亮,所以很难会引起路人的惊艳。
不过上河洲的这片藿香蓟规模颇大,栽种了一大片,蓝色的、白色的小花们一丛丛一片片的,尽管单朵非常迷你,可是汇聚成一大片的紫,偶尔夹杂一两抹的白,看着就显得十分清丽的样子。
在没查资料之前,我绝对想不到藿香蓟居然也是一种菊科植物。它的话,实在是比我所见过的最小的菊花更小得多。
它的花在茎枝顶端排成紧密伞房状花序,少有排成疏散的圆锥花序的,和我们熟知的菊花最典型的舌状花和管状花都不同,花瓣细细碎碎的,每一朵花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绒球,显得十分可爱。
尽管知道它是菊科植物,可是绕着花圃观察了两三遍,还是觉得它与菊差得有点儿远,完全没有菊花的风韵。
如果它们没有开出紫色的小花朵来,看着简直就是一丛杂草。栽种的时候也绝对没有好好规划,大约就是随手撒一把种子,然后让藿香蓟们就这样自然地疯长了吧?
其实藿香蓟在它的原产地中南美洲,还真是一种杂草,如今早已经广泛分布到了非洲全境、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地。
它适合生长在低海拔到2800米的中海拔,适应性还不错,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族、四川、江西和福建等地都有栽培。中南美洲气候比较火热,藿香蓟自然也比较适应温暖湿润的气候。
当然,再往北一点,它们也是可以生长得很欢实,比如浙江也零散地分布。再往北,就很少能看到它们娇俏活泼的身影了。
毕竟,人家打小就适应了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在温带的冬天,实在是生存不易,露地度冬有点困难。
听到藿香蓟名字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藿香正气丸,这种避暑圣药的名气很大,我小时候也服用过。到了夏天,这种中成药几乎是每家必备。
于是特意查了一下藿香蓟引入中国的时间,迄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年了。本来还觉得这个时间能对得上,后来才发现藿香和藿香蓟居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藿香是中国本土的唇形科植物,和藿香蓟这种泊来品根本不是同一科目。
藿香蓟也有颇高的药用价值,在非洲、美洲的居民,就用藿香蓟全草作清热解毒和消炎止血用。在南美洲,当地居民对于藿香蓟全草治疗妇女非子宫性阴道出血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我国,也发现了它多种药用价值,比如祛风清热、止痛、止血、排石竺。像咽喉痛、泄泻、胃痛、崩漏、肾结石、湿疹、鹅口疮、痈疮肿毒、中耳炎、外伤出血都有很好的疗效。
自由行:三明将乐之上河洲公园
12月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