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想通这8点(附幸福锦囊)
道法万物,疏而不堵,教育永远有更好的办法。对于父母而言,培养孩子是一场修行,需要不断去反思自己,去探讨更好的教育方式。本文只揭示了教育中的一些真理与思考,愿此能够为家长朋友们“开一扇窗”。
生活中很多父母感到焦虑、觉得教育孩子很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把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在成绩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影响深远,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没办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实际上,这就要把父母所期望的“学”和孩子的爱好“玩”这对矛盾解决掉,而命令、要求、规定,向来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
家庭教育专家朱永新老师也曾指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人生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不健全的人格,也往往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无论孩子在哪里,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
道法万物,疏而不堵,教育永远有更好的办法。
当今父母易犯的四种错误包括:
第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利于孩子成长。
第二,重智轻德的功利化倾向。片面重视孩子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品格、人格、精神等成长因素。
第三,对孩子宠爱或冷漠两种极端。
第四,过多限制、过多干涉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将让孩子长成“巨婴”。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且不简单的事业。想明白这8个问题,可能对养娃有一些启发。
“鸡娃”和“佛系”之外,
还有第三条路
很多家长说,别人的娃一个个都是学霸,看看自家还在玩泥巴的娃,很难不焦虑。也有家长觉得: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上,教育方式不是只有鸡娃和放养两条路。如果把普通家长分为四类,分别对应四种孩子的成长道路:
A类:高关注,高干预,常见的鸡娃家长,容易高开低走;
B类:高关注,低干预,后劲十足,大概率低开高走;
C类:低关注,低干预,常见的放养型家长,纯粹靠孩子自己的天赋;
D类:低关注,高干预,纯粹靠孩子天赋,还容易性格扭曲。
关注度,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上心,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干预度,家长运用各种包括诱导、说教、命令、逼迫等方式,让孩子去做家长想让他们做的、孩子又不那么情愿做的事情。
更好的教育方式,既不是第一种,逼迫孩子;也不是第三种,撒手不管,静待花开。
聪明的父母,会找到鸡娃和佛系之外的第三种路径——高关注低干预:
在孩子可能会遇到危险时,提前排除困难;
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
在孩子茫然失措时,恰当给出建议和指点;
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永远提供温暖的港湾。
比内卷更重要的是,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一对出生46周的双胞胎,心理学家先让哥哥每天进行10分钟爬梯实验,弟弟不训练。6周后,哥哥爬5级梯只用26秒,弟弟需要45秒。从第7周开始,心理学家对弟弟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
最后,哥哥练了8周,弟弟只练了2周。结果,弟弟反而超过了哥哥,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理准备完成后再去训练,结果事半功倍。
比如,4岁孩子是被填鸭了1500单词,代价是必然夺走他学习其他事物的机会。3岁的时候就应该做3岁该做的事,4岁的时候做4岁该做的事。5岁前的孩子,其实并不适合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走出去,走进大自然,玩沙玩水、观察蚂蚁搬家,增强视觉、听觉和触觉。
面对内卷,要用超越当下的眼光来看待。开始时间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在恰当的时间,给孩子恰当的教育。
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关于自律,很多父母走入一个误区:在家长的要求下,孩子乖乖坐在了书桌前,以为这就达成自律的小目标了。
事实上,自律≠他律。
自律的基础,不是延迟满足,不是内心秩序感强,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自律是反人性的,能够自律的人,必然是高自尊的人。
一个整天被父母逼迫的孩子,他自会觉得自己是个让父母失望的孩子,是个失败的孩子,是个没用的孩子,这种孩子更容易滑向自暴自弃的深渊。
懂得自尊自爱的孩子,才有能量去对抗人性,克服惰性。
长期的逼迫,反而是对自尊的伤害;真正的尊重,才是自律的第一步。换句话说,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父母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要用平等的角色跟孩子去讨论问题、协商契约、制定奖惩措施等。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那么孩子会更愿意完成任务。”
培养孩子终身进步的能力,
比当下的成绩更重要
家长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会导致孩子无法从成就感最重要的源头之一——也就是他们最在乎的父母——身上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习惯被比较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他们会习惯坚持和周围人比,异乎寻常地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表现,这里的别人早已经不仅仅是父母,而是更多社会角色,包括老师,老板,长辈,妻子,同事,甚至陌生人。只为了汲取这些人的评价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事实上,每个孩子唯一的竞争对手应该且只有他过去的自己。
尊重孩子——给予足够的成就感——达成自我成就的良性循环。
培养和自己竞争的意识,才是受益一生的教育。
教育是让孩子相信
他拥有变得更好的力量
美国斯坦福教授实验证实:
长期被夸“你真聪明”的孩子,在面对挑战任务时大部分会选择拒绝,而被夸奖“你真努力”的孩子,不仅勇于接受挑战任务,还能越挫越勇。
这就是心理学里,“成长型心态”的力量。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夸奖赞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选择而非天赋,这影响着他一生的思维高度。
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天赋;
表扬态度,而不是强调成果;
表扬细节,而不是看重结果;
坚强、创意、合作、领导力、勇气、热心、责任心、诚实……教育是让孩子相信他拥有变得更好的力量。
明智的夸奖里,潜藏了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和成长高度。
一个好的圈子,比想象中更重要
在美国,统计苹果和谷歌的员工毕业于哪所大学,数量最多的是世界排名前10的斯坦福大学。
排在第二的,很让人意外,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全世界排名1400 的大学。这所学校的学生有什么过人之处?
有人去研究了这件事后,得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只是因为这所大学距离硅谷近,距离斯坦福等名校近。
因为近,有很多近距离接触精英人士的机会,得以观察模仿顶尖公司的工作模式。
孩子的弹性比想象中更大。比起家长的苦口婆心,一个好的圈子更拥有改变人生的力量。
为什么孩子总不听我的?
99%是没用对方法
讲道理和讲道理也是有差别的。
有些人讲道理是在“沟通交流”,有些人讲道理是在“说服教育”,还有些人讲道理是在“发泄情绪”。
发泄情绪,吼孩子骂孩子,有用吗?当然有用,立刻马上就能有效果。
当孩子被惩罚的时候,小小的身体都紧绷着,手脚不知道怎么放,眼睛里散发着恐惧,大气不敢出。但千万别指望这个方法能长久,也不可能长期有效。
因为当孩子受到惩罚而听话的原因是——不得不屈服于体力智商都高于自己的“暴力”、不得不迎合体力智商都高于自己的“权威”。
关键词就俩字:恐惧。
有时家长对孩子讲道理,即使话说得再对,但是音调、语气、肢体动作,已经激起了孩子本能的防御和排斥。
孩子一时的听话,只是恐惧感支配下的被动屈服。
真正好好听话的孩子,靠的是内在驱动力。比禁令更重要的,是禁令之后的沟通。
做好一个捧哏,
把思考的主场交给孩子
“妈妈,为什么这片叶子是绿色,这里是黄色呢?”
“是啊,为什么呢?”(不直接告诉答案)
“是因为天气吗?”
“不知道啊,要不咱们查查?”(引导孩子寻找答案)
——引导观察、思考、搜索。
“妈妈,你看我的画,我画了一只猫。”
“哦,一只猫~”(复述,表示关注)
“这个猫还有一个伙伴。”
“哦,还有伙伴~”(复述,表示关注)
“两只猫在看风景。”
“在看什么风景?”(提问)
“在看两只狗打架,那两只狗……然后……”
——引导想象。
“妈妈,为什么还要排队?等得好烦。”
“就是,怎么这么久。”(赞同,接住孩子的情绪)
——排解情绪。
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多说、多想、多做,表达关注、赞同、提问、总结、甚至辩论。
做好一个捧哏,你会得到一个会思考、善表达、好沟通的孩子。
教育,是缓缓展开的,如同一棵树一般。
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成长的过程。
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生长,自然的生长。
这世上从没有毫无理由的优秀,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需要学习的。
每一段脚踏实地的努力,都映射着更高一级的人生轨迹。每一个创造出奇迹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用心。
朱永新老师曾为家长们支招,认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这7个幸福锦囊:
朱永新老师↑
锦囊一 陪伴: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
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哪怕时间很紧张,哪怕做做样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游戏,看电视,这很正常,但是要想让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
锦囊二 阅读: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锦囊三 习惯:教育的成功在于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比如学会走路,走路也有习惯,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我们说不闯红灯,意味着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
锦囊四 空间:帮助孩子,让他成为他自己
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
锦囊五 尊重:尊重孩子当下的生活
我认为整个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
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锦囊六 品格:品格影响孩子终生发展
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甚少关注他的品德,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锦囊七 相信: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让我们无限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