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检查教案又如何
检查教案作为一种教学常规管理手段,看上去可强化对教师工作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以来被教学管理者们所热衷,视为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现实状况可能已远远背离了教学管理者的初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笔者认为应该大胆取消对教案的检查,采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管理,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能。理由如下:
一、从教案的形成过程来看,检查教案根本起不到实质意义上的作用。
检查教案的目的,不外平就是检查教师在课前是否认真备了课。而教案和备课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教案只是备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备课活动的一件“外衣”而已。备课过程是复杂的,多样的。教师们通常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根据查阅资料和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既备线索,又备资料,更备学情。在上课前就对整堂课了然于胸,根本就用不着一定要形成书面教案才去上课。即使形成了,上课时也绝不会照着教案边看边讲,最多偶尔看一点不易记住的补充资料而已。而这,通过在教材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或是做点批注就可以解决,完全用不着再花那么多的时间,按条条框框工工整整地形成书面教案。也就是说,教师们备了课不一定就要形成教案,没写教案并不等于就没有备课。如果总要扭着教案不放,抄本教案还不容易?这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对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工作又有何益?对此,早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那种纯粹为了应付检查的教案不论其内容多么充实,形式多么完整,书写多么认真,评价教师备课效果时其价值等于零;那些僵化机械的备课管理制度,不论其多么具体明确,多么健全完备,多么冠冕堂皇,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备课的实际效果,其价值也等于零。
二、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检查教案有悖于其精神实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可见,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以学生的学而定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认真根据学生的学情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而教案一般都有一套按教师思路设计的教学步骤,反映的主要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以教师的教而定教,过分强调教案的作用,显然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三、从教师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检查教案更是多此一举,反而加重他们的负担,束缚他们的发展。
检查教案的动机是防止教师不备课就上课,而事实上,这个担忧几乎是多余的。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准备,他拿什么去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拿什么去填满几十分钟的课堂,拿什么来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教师不备课就上课的说法是很难成立的,如果因为这“杞人忧天”的动机而执意检查教案,只能加重教师负担。近些年来,现实的基本状况是:为应付学校和上级检查,老师们不得不争分夺秒地誊抄一本本厚厚的教案,或是熬更守夜地坐在电脑旁敲击键盘,弄上几十万字的一册教案再打印装订成册,交上去应付检查了就完事。然后,到了真正要上课的时候,得重新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思考,定出一个实用的上课思路。于是,这时写下些很实用的东西,或者批在书上,或者另外拿本子记要,经验丰富者就存于大脑中。再于是,那个被检查后认为合格甚至得到某领导表扬的“教案”,自写好后从未翻阅过的“教案”,已形同虚设了,可有可无了。如此,注重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死死抱住不丢?特别是现今的小学教师,一人要兼几个学科上很多课,课前能读读课本,翻翻教学参考书,想想怎么上好课,信手写写必要的东西,已属不易,哪有空闲写那些机械繁琐的书面教案?有空还想多读读教材呢!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大胆摒弃“检查教案”这一陈旧枷锁,让教师们腾出更多时间读书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己,从“终身”意义上去“备”好课呢?于是,笔者不揣冒昧,斗胆疾呼:该到不检查教案的时候了!
但是,我也知道,可能没有哪个学校领导敢这样决策,也没有哪个教育局、教研部门的领导敢同意实行这样的新的教学常规管理方式。为此,可以做好以下两点
1.更新教案理念,改革教案形式。
“不检查教案”不是笼统地否定一切教案,只是不再要那些工工整整写在备课本上、填在机械繁琐的表格中而不实用的形式主义的教案。备课是从来需要的,不可取消的。教案也是要永远存在的,只是存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可以像现今这样所谓非常规范的式样,更可以是变化的,如表格式、卡片式、电子文本式、幻灯片式、教材上勾画批注式等等,还可以采用一种随记式——用一本子不拘一格地草记,甚至以备好课为前提,教案怎么写都可以,包括“写”在脑海中也可以。
2.实施分层管理,善待备课差异。
人总是有惰性的,“你放一寸,他松一丈”,不检查教案了,教师是否认真教学,如何“控制”?这是管理者一致的观点和担忧。“不检查教案”不是不要备课管理,而是采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备课管理落到实处,不再用那些机械僵化的检查办法束缚教师,不再毫无意义地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而已。
我建议:对写教案与检查教案,实施分层管理,区别对待各类教师。管理者可根据教师专业化成长程度,做出相应的规定,实行相应的检查办法:
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
处于准备期的教师主要关注点是取得任职资格;
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主要关注点是熟悉教材;
处于发展期的教师主要关注点是思考自己的教学与其他教师的不同,尝试总结经验,形成某种教育风格;
处于创造期的教师关注的焦点,则是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灵活有效的教学,成为教育专家。
对于处在准备期和适应期的教师,实行刚性管理,必须按规范要求备“详案”,而且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都要检查、登记,做好评价;
对于处于发展期的教师,则实行弹性管理。允许其教案形式的多样化,可据其诚信程度,实施可检查或不检查的方式:也可用教师自立诚信协议的方式,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学校领导检查自己的教案。当然,教师是否履行了诚信协议,要通过听课等平时考察来检验;
而对于处于创造期的教师,他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自身就是一个品牌,就是信誉,因而,对他们,完全可以不再检查其教案,一切由他们自主。当然,教学的结果就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检验。
新课程下,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就连学生,我们都要相信他们能自主、自觉,能自我成长。但对于教师呢,往往我们却要管得过死,导致他们做些没有多大价值的事,疲于奔命,身心疲惫,以致产生职业倦怠。应该是解放教师的时候了,不再用老的办法来检查教师备课,就是解放教师的一个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