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收藏价值
珐琅彩最早发明于1446年法国的边陲小镇佛朗德斯(Flanders),到清朝康熙年间,由法国罗丹家族传人皮尔斯·罗丹传到中国,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备受推崇,制作的珐琅彩器物也非常多,当时宫中珐琅器物上的绘画工作多由画院人士兼任,以国画格调工笔绘制,纹饰有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因此珐琅彩的风格兼具西洋与传统于一体。
感慨着历史是由当权者个人情绪操纵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珐琅彩瓷器的珍贵,特别是鼎盛的雍正时期所呈现的美奂美伦。雍正时期诗、书、画、印结合的珐琅彩瓷在国内最 大的两家博物馆故宫和上博的藏量亦非常少,民间更是难以寻觅存世品,其珍罕由此可见一斑。珐琅彩瓷器的发展结束在乾隆年代,但它的故事延续着。
一件珐琅彩瓷,其瓷胎形状先是由造办处设计绘制造型,呈预览应允后交与宫内木作制成木模,木模做好后再次呈览应允后,方可送到景德镇御窑厂交与督陶官制胎,烧制好的瓷胎解运回宫。其胎骨及釉子均以御窑厂最上等的原料,由技艺最精湛的艺匠精工细作,以求胎骨致密细腻,胎体俏薄精致,釉质洁白明净。
珐琅彩,创烧于康熙时期,在雍正、乾隆时,达到顶峰。单从名字上看,就不像青花、斗彩、影青或者是五彩那样本土化。其实,最早珐琅彩的原料是舶来品,从欧洲进口的。但是珐琅彩瓷器的出现,却是清朝康熙皇帝下令宫廷匠师把铜胎画珐琅的技术移植到瓷胎上的。此种技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瓷器大家族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珐琅,是“法兰西”的转译,而法兰西是我国古代对欧洲的泛称。《元史译文补证》卷二十二曰:“皆称欧罗巴人为珐琅,即法兰西也。”珐琅,实际上是彩色玻璃质釉。珐琅工艺是西方著 名的工艺美术品种,古埃及就已发明,中世纪西欧各国、拜占庭帝国和伊朗都非常盛行。
那么珐琅彩瓷是怎么制作的呢?清朝流传下来的珐琅彩都是清宫造办处在皇宫内制作的宫廷御用器物,它是在景德镇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珐琅料进行彩绘,然后再经低温烧制而成。珐琅彩的品种很少,产量同样也非常的少(只是康熙年间开始烧制,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之后就没有烧制了),但是珐琅彩却制作精良,一直秘藏宫内,一般人是很难见到的,后来才流出宫外,在社会上偶一见之。珐琅彩初创于康熙时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之后烧造很少,民国时期有不少仿制品。
近年来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早在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 交;在2002年,又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 交;现在更是无价之宝。2005年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现存我国国家博物馆)在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秋季单件专品拍卖会上1.1548亿港元买下。据悉,该瓶曾于1975年出现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其时的成 交报价为1.6万英镑,30年时刻,身价暴涨了近千倍。此外,2006年在佳士得我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更以1.5123亿港元拍出,創造了我国珐琅彩瓷器拍卖纪录。2011年,又一件“乾隆年制古月轩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胆瓶”评价1.8亿元港币,成 交价为2亿元港币,这些活生生的数据足以说明晰商 场对清三代期间价值的高度肯定与需求。高价藏品的成 交并非偶尔,而是商 场需求之必然趋势。似乎在预示着珐琅的市场仍将持续走好。